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上海市楊浦區五角場街道:強基層黨建實效性 促基層治理精細化

中共上海市楊浦區委組織部

2022年07月29日11:0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在“完善城鎮化空間布局”中提出“推廣街區制”,為我國城市居住模式指明前進方向。黨建引領街區治理是構建數字化時代社會形態、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務共享的應有之義,是超越網格化管理形成整體性共治善治的主動創新。楊浦積極踐行人民城市理念,面對新時代超大城市發展從“增量擴張”向“存量優化”的演變,以及城市住宅小區從傳統封閉式向更加開放的街區制轉型,將“自下而上的問題發現、自下而上的反饋評價”與“自上而下的黨建區域整合、自上而下的政府專業管理”相結合,形成的一種街區全域治理形態。

一、背景與起因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將基層社會治理納入治國理政的總體格局進行部署。2021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提出“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建立起黨組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履責、各類組織積極協同、群眾廣泛參與,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突飛猛進,社區治理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社區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望依然存在一定差距。加強城市基層黨建成為我們突破社區治理瓶頸、實現社區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城市基層黨建在對社區重新組織的基礎上,更加突出將政黨融入社區,並借助政黨的領導力、組織力、凝聚力和回應力等優勢,從政治、組織、吸納和服務方面重建社區關系網絡,構建以基層黨組織為引領核心的社區治理體系。

2016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不僅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還要求“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由此,“街區制”從學術語境進入大眾視野。楊浦作為上海中心城區和高密度城區的代表,近年來持續探索如何實現城區的環境宜居和可持續發展,通過黨建引領發起了一系列街區更新和治理項目。

二、問題與瓶頸

楊浦區五角場街道有著社區、校區、園區、營區、商區“五區聯動”的資源稟賦,大學路等“網紅”街區中,群眾生活區、企業辦公區、高校學習區、科創承載區具備高度的開放性,集聚了各類的黨組織和社會治理主體。其中高校、園區、社會組織中的年輕人居多,其思想呈現多元多樣多變、交流交融交鋒“三多三交”等特點,又因身份、職業、愛好形成多元的圈層,志趣相投形成利益共同體、行動共同體,但難免落入“信息繭房”,影響街區共識的形成。雖然大學路街區一側的“睦鄰門”在街道黨工委、國定一居民區黨總支及黨建引領“三駕馬車”的共同努力下於2019年順利開啟,極大降低了街區鄰裡獲得優質公共資源的成本,成為全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典型案例,但同時“睦鄰門”周邊如國定支路因商業設置、功能定位等問題,綜合整治改造的願望日益迫切。

三、做法與經過

為應對快速發展的城市街區,適應各類經濟主體、社會主體對美好生活的多元化需求,楊浦積極打破公共空間“高牆”、堅決拆除體制機制“圍牆”、辦好實事融化群眾“心牆”,在開展區域化黨建基礎上,積極探索街區黨建新模式,使之服務效能最大化,基層治理精細化。為盡快改善國定支路環境面貌、保障居民出行安全,打造一條有主題、有內涵、有溫度的街區道路,在區委組織部的指導下,五角場街道黨工委多次召開專題研究會,擬定以國定支路為主軸,整合沿街現有四處公共設施、服務空間等資源,在老舊社區集聚區建立起實踐管用、基層愛用、群眾受用的黨群服務微空間。

(一)黨建引領,集合服務元素。在改善市政面貌的基礎上,街道黨工委積極推動沿線黨群服務微空間建設,充分發揮周邊財大、國定一等居民區黨總支的引領作用,組建工作專班、建立微信工作群,通過“百腦匯”議事平台等,充分聽取物業、居委會、業委會及周邊菜場、學校等多方意見建議。同時,以“三師三顧問”高校智庫平台為載體,引入社區規劃師專業力量,有針對性地進行規劃設計,切實提高其實用性和融合性,凸顯“實”的導向,做好“融”的文章,真正體現其黨群服務功能,努力為周邊居民鄰裡互動、日常學習、休憩閱讀提供一個溫暖、溫馨、溫情的家園。在四個“微空間”的功能確定過程中,大家反復斟酌、因地制宜、結合實際,設定適老助老服務、睦鄰休憩談心、鄰裡資源共享和黨史教育宣傳為服務定位,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分別取名為“吾老微空間”“心享微空間”“向陽微空間”和“黨群微空間”,將“吾心向黨”貫穿於睦鄰街區建設始終。

(二)創新思政,厚植多元共識。依托區域化黨建聯盟資源,秉持“思想共謀、人才共育、產學共促、制度共創、政策共商、服務共推”,深化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公共社區——“三區聯動”、促進學城、產城、創城——三城融合”,讓創新要素加快溢出校區、不斷壯大園區、充分融入街區。著力發揮高校思政人文院系雄厚實力、相關專家學者深厚理論功底等優勢,並結合線上平台和互聯網企業黨建工作載體,打造“大家微講堂”項目,扎實推動新就業群體黨員及年輕群體教育培訓管理,聚焦青年群體守好理想信念主陣地。探索由“灌輸式”向“啟發式”“參與式”“共情式”思政教育模式轉變,使“Z世代了解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全面發展自我、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為啟航新征程、奮進新時代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和精神動力。

(三)聯動協同,開展綜合整治。結合楊浦“一線工作法”,街道黨工委以周邊居民需求為導向,針對綠化散亂、環境臟亂、設施陳舊、出行安全等問題,多次協同綠化市容、房管、財政、交警等相關職能部門,到國定支路實地踏勘,經過大量細致的溝通協調工作和分析研判,反復調整項目方案,努力實現零危害立面、無破損設施,對國定支路沿街400余米老舊破損道路、30余個非機動車停車架、40余個破損樹池等公共設施進行統一整治。同時,利用“五位一體”議事協商平台,充分聽取周邊居民區、物業企業等意見建議,進一步提升公共空間的休閑性、互動性和美觀性,打造若干街區口袋公園,全面提升大學路睦鄰街區的生活環境品質。

(四)厘清權責,推動共治共享。針對四個微空間建成后管理權責不明、極易造成管理缺位的潛在矛盾,五角場街道配套出台《關於加強黨建引領居民區“三駕馬車”建設的實施辦法(試行)》,明確居民區黨總支、業主委員會、物業企業、第三方社會組織、街道相關職能科室等6個方面任務分工、27項責任制清單,完善了黨建引領居民區“三駕馬車”建設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以居民區黨組織為核心,以居委會為主導,以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駐區單位、群眾團體、社會組織、群眾活動團隊等共同參與的居民區多元治理架構,為后續的空間運維提供了堅實的組織和力量保証,真正實現黨建引領多元共治的目標。

(五)賦權擴能,塑造亮點燃點。楊浦著力在理念創新、方法革新、能力提升等方面下功夫,在全市范圍遴選聘任12名社會治理領域的知名專家擔任社區治理顧問,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明確睦鄰家園建設的目標任務,建立健全睦鄰家園建設評估指標體系,並結合“十佳睦鄰項目”評選,深度參與評價、指導、賦能、優化、宣傳各環節,為挖掘和培育街區治理樣板提供專業支撐。面對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交流互動公共空間新需求,楊浦與同濟大學簽約,在全市率先建立社區規劃師制度,通過融合社區規劃師專業力量和自治共治社區團隊,將社區治理與社區規劃有機融合,推動景觀、設計、社會工作等領域的專家學者把論文書寫的社區一線,全面開展“樓道微整治、空間微改造、景觀微更新”三微治理,並形成愛陪伴、愛家園、愛文明、愛公益、愛學習、愛生活“六愛聯盟”,促使社區居民和區域主體追求更廣泛的社會效益。

四、成效與反響

國定支路黨群服務一條街集中體現了楊浦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理念。結合15分鐘服務半徑要求,堅持集約資源、管理高效的原則,通過整合現有公共設施、閑置空間、活動陣地等資源,推動黨群服務圈與社區生活圈融合發展,為提升居民認同感和社區凝聚力、打造睦鄰生活共同體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為楊浦“四大功能區”之一的大創智創新發展示范區建設開啟“紅色引擎”。

(一)居民群眾的獲得感更加具象。國定支路黨群服務一條街的建成惠及周邊財大、國定一、五一、創智坊等多個居民區。市政設施和街區環境面貌的改善提高了周邊居民的生活品質,促進了鄰裡關系的融洽和社區溫度的提升。黨群服務元素的融入有效填補了財大居民區缺乏老年活動空間、睦鄰街區缺乏黨群服務元素的空白點,讓居民群眾能夠在家門口享受到來自職能部門、駐區單位等各方面的活動資源、服務資源和項目資源,有效提升了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多元共治的協同度不斷提升。對照“全區域統籌、多層級聯動、各領域融合”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目標,街道以實施黨組織服務群眾項目為抓手,引入第三方專業化力量——社區規劃師,搭建規劃與人民群眾實際生活需求良性互動的“橋梁”,負責普及規劃知識、溝通居民意願、空間設計改造等工作,促進了社區黨員群眾“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實施過程中,居民區黨組織帶領社區規劃師根據群眾意見再調整、再反饋等,對設計方案的每個細節反復斟酌和修改,確保項目最大程度符合群眾需求。

(三)“急難愁盼”的調處力更為有效。隨著國定支路黨群服務一條街的改造完成,一大批社區居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如權屬糾紛、出行安全、綠化失管、環境臟亂等問題也迎刃而解。“大總支、大睦鄰、大聯動”機制使黨建引領“三駕馬車”具備了有力的組織、有利的環境、有效的行動,部門聯動、現場辦公更是加快了“急難愁盼”問題的應對處置速度,也在推動一些復雜矛盾的調處過程中起到了攻克堅冰的作用,真正使黨建引領下的“三駕馬車”成為了回應居民訴求、解決小區難題的大管家。

五、經驗與啟示

(一)滿足個性化需求,夯實街區多元治理堅實根基

實踐証明,凡是街區黨建做得好的地方,街區的共建共治共享效果就會較好。在加強城市基層黨建的背景下,積極探索街區黨建新路子,推進街區多元治理。統籌整合基層各類陣地資源,創新活動載體,完善“吾心向黨”四個空間基本功能,使街區黨群陣地真正成為黨員活動的中心、黨員教育的學校、為民服務的窗口、群眾議事的平台、志願服務的驛站、文明實踐的舞台。明確街區黨建“政治建設”與“社會治理”雙重功能,通過保障黨建和服務的空間、資源,引導提升街區黨建的服務力,促進街區自治良性運行。保証街區黨建不落空,就必須將黨建與群眾關切關聯起來,抓住街區多元主體最關心的事情,破解街區治理的難點問題,通過聯系群眾、發動群眾、服務群眾,提升街區服務能級。黨建的根基才能扎根於群眾之中,不斷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做實黨建引領內容,實現黨建和治理良性互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把資源、服務、管理放到基層,把基層治理同基層黨建結合起來。”黨建引領要不斷探索運行模式,積極轉變工作方式、改進工作作風,才能帶領居民區黨組織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居民區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按照“黨建引領具體化,黨建工作抓具體”的思路,國定支路黨群服務一條街建設過程中,街道整合各部門資源,以街區黨員、老年人、特殊群體、社區居民為服務對象,承擔街區基本公共服務內容,打造多元融合、多方共治的黨群服務一條街,在滿足街區群眾各方需求的同時,營造黨建引領和基層治理的良性互動。

(三)強基固本樹旗幟,打造黨組織與居民“連心之橋”

新形勢下,如何做好群眾工作、以黨建引領街區治理,如何通過街區治理促進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們需要破解的重大課題。國定支路黨群服務一條街圍繞“點對點管理+黨建服務”的構思,堅持以人為本,建立民情聯系平台陣地,推進關心關愛工作落地落實,實現了街區黨建工作點對點管理,面對面合作,使“我為群眾辦實事”成為真正的“為民、惠民、便民”工程。今后,國定支路周邊的居民區黨組織將通過四個微空間平台進一步了解民情民意,掌握來自群眾的第一手資料,精准解決民憂。黨員與群眾通過溝通和交流,密切了黨群感情,架起黨員聯系群眾的橋梁,拓展社區黨建領域,打造街區各類黨支部與居民群眾的“連心橋”。

六、探討與評論

街區是各類政策的落實點,但也是各種利益的交匯點、各種矛盾的集聚點。一方面要從痛點、難點和堵點著手,把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將多元的治理主體有效動員和組織起來,在黨的事業中凝聚達人,進而把自治共治變為精治善治。另一方面,要用“統”的思維和方法和“整”的機制和平台,把各行各業、域內域外、頂層基層等方面的資源有機整合起來、統籌起來、利用起來,不斷夯實基層社會治理這個根基。

(一)街區黨建推動同體共構。街區治理的基礎,是其作為一個共同體的整合程度。在規模迅速膨脹的街區內,多元主體並非天然就會形成對街區的認同。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基層黨組織構成了一個具有包容性和代表性的平台,黨組織成員涵蓋了各民族、各階層、各職業和各文化層次的優秀分子,以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信仰為紐帶,在街區內形成了一個富有戰斗力的共同體。把基層黨組織建在街區,等於在異質化和離散化的地域范圍內建構了堅強的領導核心,促使不同群體形成共同的奮斗方向,使街區由一個地理空間轉化為一個基層黨組織引領下自我管理的共同體。

(二)街區黨建培育發展共識。以往,街區成員對治理進程中自己該承擔怎樣的責任和義務,沒有形成足以支撐集體行動的共識。推動基層黨建,可以起到凝聚共識、形成共同意見的作用。從社區黨委到居民區的黨支部,再到具體樓棟或群體的黨小組,基層黨組織的有效活動,為街區內的對話和討論提供了基礎性的平台,通過黨建,將黨組織融入街區各個治理主體,整合社區中分散的治理主體,街區內成員團結在一起,在黨建引領的各項活動中形成了基本的共識。

(三)街區黨建有效解決基層矛盾。近年來,基層黨建發揮著縱橫鏈接、網絡協同的作用,將街區納入治理視野,以加快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目標,貫徹落實國家治理的大政方針。基層黨組織通過拓展多種平台渠道,健全和完善矛盾糾紛的預警機制和矛盾糾紛的多元化解機制,有效緩解基層矛盾,構建了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所在轄區基層單位、社會組織以及黨員群眾等多方參與的矛盾糾紛解決機制,保証了社會公平正義、安定團結,提升了人民群眾的滿意度。 

(責編:王子鋒、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