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福建省石獅市盧厝村: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模式

中共石獅市錦尚鎮盧厝村支部委員會

2022年07月29日10:1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近年來,盧厝村以泉州市開展的“強基促穩”行動為抓手,積極探索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創新路徑,以獨特的鄉風文化凝聚發展動力,走出一條“黨建引領、文化傳承、三治融合、致力振興”的新路子。

一、背景

盧厝村距離石獅市區5公裡,轄區面積1.8平方公裡,耕地650畝,村庄東鄰錦尚鎮工業區,南毗石獅中小企業創業基地,西畔九牧工業園,北連錦尚鎮政府,公路環繞,交通便捷﹔全村共有668戶,戶籍人口2541人、外來人口3500人。盧厝村是石獅市域首個成立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的村落,也是聞名遐邇的獅陣非遺武術文化村。盧厝村注重黨建引領,以“四個一”(即一園、一址、一廊、一館)為載體,將紅色基因與傳統文化傳承弘揚融入鄉村治理當中,創新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實現形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局面,榮獲第十一屆、第十二屆、第十三屆、第十四屆福建省文明村,福建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多項殊榮。

二、做法與成效

1.堅持黨建引領,強化鄉村治理的基礎保障。盧厝村始終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通過抓支部班子、抓黨員隊伍、抓集體經濟,切實提高基層組織力,發揮好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一是鍛強領導班子。2021年利用村級組織換屆選舉契機,選好配強政治過硬、業務精湛、敢於擔當、作風正派的領導班子成員,實現村支書、村主任“一肩挑”,強化支部領導地位。在新一屆支委班子帶領推動下,各項規章制度進一步健全規范,“兩委”之間協同配合。二是帶好黨員隊伍。堅持以“先鋒創績”為抓手,創設“亮身份亮承諾”等活動載體,引導黨員在抗擊疫情、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家園清潔行動等中心工作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特別是新冠疫情暴發后,村“兩委”帶領廣大黨員堅守在大街小巷,摸排人員車輛、勸導聚集群眾、搬運防疫物資、代購生活用品、協助消毒噴藥、宣傳防疫政策和知識,筑牢了抗擊疫情“紅色堤壩”。三是壯大村集體經濟。積極拓展村集體經濟增收渠道,通過租賃、承包、聯合開發等形式盤活村集體閑置的場所,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如提留企業用地用於建造標准廠房,並對石錦路南側、鎮第二中心小學校區和復光校區西側三處進行規劃出租,每年增加村財收入38萬元。

2.堅持以文化人,培樹鄉村治理的新風正氣。盧厝村是石獅市革命基點村之一,也是獅陣文化傳承地和著名僑鄉,形成了集“紅色·華僑·非遺”於一體的獨特地域文化,盧厝村將這一獨具特色的文化基因融入到鄉村治理中,實現以文化人、以文養德、以文聚心。一是傳承紅色基因。盧厝村先后建成石獅市第一地下黨支部遺址、石獅市紅色革命教育基地以及村級黨建長廊,並以盧厝村革命史為引線,再現了石獅革命斗爭史,展現了盧斌郎、盧明堂等一批革命先輩的革命壯舉,生動詮釋了共產黨人忠誠擔當的政治品格以及“功成不必在我”的崇高精神境界。盧厝村以此為契機,聘請了一批了解盧厝村革命歷史的鄉裡長者等擔任兼職紅色講解員,帶動廣大黨員干部在紅色文化熏陶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獲批泉州市機關黨組織主題黨日教育基地、泉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及第三批泉州市黨史教育基地。二是傳承獅陣文化。盧厝獅陣在掩護地下黨支部安危、大力支援地下黨斗爭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承載盧厝村革命精神的重要載體。同時,獅陣武術文化也養成了盧厝村村民習武健身的習慣,以及正義豪爽的性格和守土愛鄉的情懷。盧厝村將革命文化同獅陣文化有機融合,創建非遺文化傳習基地,建設“獅陣文化園”,推動盧厝獅陣登舞台、進校園、入警營,每年暑假期間開展“大手牽小手”的青少年武術培訓,繼承好革命光榮傳統和獅陣敢拼精神,努力打造“紅色”獅陣文化品牌。2021年6月,以石獅盧厝獅陣為代表的泉州刣獅成功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三是傳承鄉賢文化。盧厝村是著名僑鄉,許多在外的華人華僑發展起來后都會返鄉捐資捐建,形成了愛鄉戀土、反哺故土的鄉賢文化傳統。如今,在盧厝村,鄉賢參與村裡各項事業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大到村裡公共設施建設,小到鄰裡矛盾的調解,幾乎事事都離不開鄉賢的支持和參與。針對這一情況,盧厝村黨支部探索出“黨員干部+鄉賢”的工作模式,通過加強與鄉賢之間的聯系,更好地發揮“新鄉賢”的示范引領作用。在疫情防控中,盧厝村的鄉賢們有錢捐錢、有物捐物、有力出力,自願義務參加防疫工作值班,為疫情防控提供了強有力保障。

3.堅持三治融合,構建鄉村治理的聯動機制。盧厝村堅持以自治、法治、德治相統一,發揮“三治”各自功能,推動黨領導下的“三治”聯動融合,構建既有公序良俗又有創新活力的鄉村治理機制。一是以自治為基礎。讓村民群眾當家作主是鄉村治理的本質和核心。盧厝村堅持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全面推行村級民主議事協商機制,在研究確定“三重一大”事項時,邀請利益相關代表參加,必要時邀請專家論証、技術咨詢、決策評估,使基層民主深入人心。完善村務公開管理制度,梳理村級事務公開清單,將村裡重大事項和財務情況定期公開,接受村民群眾監督。同時,還組建黨員先鋒、治安巡邏、環境衛生督導、文藝演出、紅白喜事、鄰裡糾紛“和事佬”等6支志願服務隊,充分調動群眾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主動性、積極性。二是以法治為保障。法治是建立和維護鄉村社會秩序的重要保障。盧厝村堅持把鄉村治理納入法制軌道,落實“一村一法律”顧問制度,搭建起鄉村法律服務平台﹔積極開展普法宣傳教育活動,鼓勵村民參與司法、法律監督等法治實踐活動,幫助村民形成信法守法的行為習慣。大力弘揚“楓橋經驗”,推動駐村法律顧問、村委會干部、老年協會成員等擔任調解員,把矛盾糾紛化解予萌芽狀態。加強村級治安巡防隊伍建設,在重點區域安裝治安視頻監控探頭,推進平安鄉村建設。三是以德治為引導。鄉風道德是引導鄉村風氣和凝聚民心不可替代的力量。盧厝村通過挖掘家訓“好傳統”,用好家風“老底子”,發揮傳統文化、村規民約等的積極作用。比如,以“家+文化”和“身邊故事、共同銘記”等活動為抓手,樹培先進事跡,讓黨員與群眾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涵養中樹立良好的政德、品德、家德。又如,在多次召開群眾大會、廣泛聽取意見的基礎上,出台《盧厝村移風易俗暫行規定》﹔在黨支部成員挨家挨戶勸導、宣傳文明新風尚的努力下,村民們自覺響應移風易俗號召,做到喜事儉辦、喪事簡辦,不僅減少鋪張浪費,更把簡辦紅白喜事省下來的錢主動捐獻公益事業,文明素養不斷提升,被泉州市委宣傳部、市委文明辦授予“泉州市十佳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稱號。

4.堅持全面振興,放大鄉村治理的實質效應。盧厝村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群眾根本利益作為鄉村治理的出發點,把打造宜業宜居的鄉村環境作為重要任務,緊扣發展富民、服務便民,著力解決鄉村民生短板,讓村民共享治理成果。一是提升人居環境。邀請高校團隊對盧厝村多次實地調研,對農村各角落公地、廢棄古厝、老舊棄用的公媽廳、黨建文化長廊等進行特色景觀規劃改造,邀請閩南理工學院和專業人士對村居內以“獅陣文化”“紅色文化”為主題進行牆繪創作,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有效解決農村雜草重生,雞鴨散養、牆面“牛皮癬”等問題。此外,發動轄區小學師生參與“多彩錦尚”井蓋涂鴉比賽,組織村民參與“最美庭院”評選活動,引導群眾和各家庭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以小家美帶動大家美。二是優化創業環境。盧厝村圍繞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移風易俗等方面進行整治提升,著力改善村容村貌,吸引外來投資者、務工者走得進、留得住。協助轄區企業員工拼車返崗及運用智慧招工系統,推送招聘信息。發動村“兩委”干部按照網格職責,深入走訪排查自建房小加工、小作坊、店面、改用倉庫、企業等安全生產,不斷提高轄區企業群眾的安全意識。三是帶動群眾致富。鼓勵和支持農民參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組織,加大農村剩余勞動力再就業的轉移力度,鼓勵發展種植業和小型畜牧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依托九牧衛浴、中小企業創業基地,積極發展第三產業,拓寬農民再就業機會。聯合周邊園區龍頭企業設立招聘聯絡點,組織本村外出務工人員及閑散村民就近就業。主動對接轄區企業招工需求,發揮鄉賢先富帶動后富作用。

三、探討

隨著城鎮化快速推進,城鄉社會結構急劇變化,農村基層治理面臨著不少新情況、新挑戰、新問題。比如,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城區轉移,導致鄉村空心化、家庭空巢化、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劇,一些農村地區的外來人口已經超過本地戶籍人口,治理難度不斷加大﹔許多農村青壯年離鄉創業,致使鄉村治理人才流失,尤其山區農村、貧困村更是缺人氣、缺活力﹔一些“村規民約”寫在紙上挂在牆上,難以真正落到實處、發揮作用,等等。針對這些鄉村治理中的突出難題,借鑒錦尚鎮盧厝村實踐探索的經驗,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要重視發揮“老文化”的教化功能。“老文化”即土生土長的鄉土文化。鄉土文化是鄉村治理的寶貴資源。在特定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村民具有很深的地方文化認同感,長期形成了一致和穩定的價值觀,並已經內化為人們的行為自覺。在遵循鄉土文化特點的基礎上實施鄉村治理,更容易得到村民的認可和接受。以盧厝村為例,該村大力傳承弘揚的革命精神、獅陣文化,就是其最鮮明的鄉土文化。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村民們自然而然形成愛黨愛國、豪爽正義、敢拼會贏、樂善好施的集體性格。

盧厝村准確把握本土文化的獨特功能,深入挖掘當中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並不斷賦予時代內涵。比如,通過打造紅色足跡參觀線路,建設黨員初心牆、紅色革命暨非遺文化教育基地陳列館等一系列載體,更加有效地推動革命基因和獅陣文化的傳承延續,使其充分發揮出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的重要作用。建議各級各有關部門重視深入挖掘鄉土文化,立足鄉村實際,圍繞農業文化、農村信仰、鄉村手工藝、生活習俗、鄉村文學藝術等方面,提煉出蘊含其中的人文精神、核心元素,再通過適當的載體,發揮出鄉土文化引人向善的教化功能。

2.要重視發揮“新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鄉賢是我國歷史上的特殊群體,一般是當地的名門望族,或是離職卸任歸鄉的官員。在過去教育水平落后、多數民眾文化素質不高的情況下,由鄉賢對鄉民進行教化是穩定鄉村秩序的有效手段。隨著時代變遷、社會發展,如今農村的鄉賢與傳統鄉賢已有很大不同,大多具有現代文化知識,可被稱為“新鄉賢”。他們接地氣、有鄉氣,熟悉鄉村情況,作為村民所熟知的榜樣人物更容易被認可,而且還能為村民帶來新知識、新技能、新思路、新觀念。

盧厝村在鄉村治理工作中,非常重視發揮鄉賢力量,引導鄉賢積極參與到移風易俗、矛盾糾紛調解、公共事業建設等各項工作中,積極為村級敬老院建設、抗擊新冠疫情等捐款捐物。鄉賢模范帶頭無私奉獻,帶動村民逐漸形成“大家庭”意識,進而調動全社會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建議各地農村要重視鄉賢作用,將區域內的兩新組織、“兩代表一委員”、退休教師、老干部、具有較高威望的企業家、熱心公益的華人華僑等“新鄉賢”們都吸納到鄉村治理人才隊伍中來,成為參與鄉風文明教化和社會治理的主力軍。

3.要重視發揮“小村規”應有的作用。村規民約雖小,但卻是群眾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一項重要抓手。目前,各地根據各自實際情況都制定了本村的村規民約,但真正發揮作用的不多。許多基層黨組織還延續著行政化管理思維,習慣於“包辦”,在引導村民制定村規民約時,更多考慮是貫徹落實黨委政府要求,而沒有把村民真正想做的、能做得到的寫進去,導致村民缺乏認同感,“村規民約”就容易淪為一紙空文。

盧厝村黨支部在制定相關“村規民約”時,一方面充分征求廣大群眾意見,通過民主議事程序,讓村民參與研究、共同決策﹔另一方面,要求黨員干部亮身份、做表率,用實際行動帶動廣大村民共同遵守好村規民約。比如,在起草《盧厝村移風易俗暫行規定》時,盧厝村黨支部多次召開群眾大會,聽取、征集群眾意見,經過反復醞釀討論、多方修改,最終正式出爐。《規定》中的一些具體條款,雖然讓移風易俗有了“標尺”,但真正執行起來卻非易事,起初村民不大願意配合。為此,盧厝黨支部牽頭組建了由村干部、老年協會人員組成的移風易俗勸導隊,村黨支書更是帶頭遵規守約。通過一系列努力,盧厝村移風易俗村規民約對村民真正起到了約束作用。如今,村民們積極響應文明赴宴、准點開席,曾經一辦喜宴拱門就佔道、一有喪事交通就擁堵的現象基本消失了﹔不僅減少了鋪張浪費,村民們還把操辦紅白喜事省下來的錢,捐獻給老年協會或用於村裡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針對實踐中的問題,要真正發揮好村規民約的作用,建議在制定村規民約條款時,首先,要注重“黨委政府倡導的”和“百姓想要的”相結合,避免停留於講道理、講原則,要拿出務實具體、可操作的措施﹔其次,要注重循序漸進,把能做到的先立下來,難以做到的可暫時擱置,再視村民接受情況逐步予以拓展完善﹔同時,還要注重發揮好黨員干部的帶頭示范作用,帶著群眾干、做給群眾看,用實實在在的成效打破群眾的思想偏見,讓群眾感受到,把村規民約中的條款落實好了,是益眾利家的事,是跟自家息息相關的事,從而發自內心地去遵守好、維護好。

(責編:王子鋒、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