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四川開江:“四步法”發展“一村一項目” 助推鄉村產業振興

中共開江縣委組織部

2022年07月28日09:4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開江縣堅持“包裝一個優質項目、引進一批新型業主、壯大一村集體經濟”思路,創新推行“四步法”,全域推進“一村一項目·黨建引振興”行動,形成了打造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群眾、帶動一方經濟的良好局面,村集體經濟持續壯大、鄉村產業發展更加興旺,鄉村加快實現全面振興。

一、背景與起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堅持精准發力,立足特色資源,關注市場需求,發展優勢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更多更好惠及農村農民。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首位,是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經濟基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之道。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鄉村產業振興,歷年的中央“1號文件”,都圍繞產業促進鄉村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為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提供了遵循。

開江縣農耕及林業用地佔土地面積的69%,是典型的傳統農業縣,但大多數行政村產業結構單一、規模較小、缺乏特色,鄉村發展滯后、農民收入偏低、農村生活水平較城鎮仍有較大差距。為開辟出一條適合本地鄉村產業振興的新路子,開江縣創新探索“四步法”,大力實施“一村一項目·黨建引振興”行動,加快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推動業態類型豐富、關聯性較強、就業容量大、增收效果好、比較優勢明顯的鄉村產業“四梁八柱”初步形成,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了鄉村從抓生產向抓鏈條、抓產品向抓產業、抓環節向抓體系的轉變。

二、具體做法

(一)三個一批“創”項目,提升契合度。整合農、林、畜牧等專業人才,組建“一村一項目·黨建引振興”工作專班,全覆蓋調研走訪村(社區),按照“三個一批”方式量身策劃包裝特色項目139個,確保項目能落地有收益。“從無到有”包裝一批。結合“稻田+”“果林+”等四大片區鄉村國土空間規劃,現場檢測產業發展滯后村土壤含氮量、區域水質、空氣濕度等要素,綜合分析地貌特征、資源稟賦、區位特點等現狀,策劃包裝特色項目36個,助力村村有項目﹔“因地制宜”發展一批。綜合評估村集體所屬閑置房屋和校舍、機械設備以及水利設施、公共服務設施設備等資源資產價值,分類確定對外承包、租賃價格,引導業主承租發展產業,實現集體資產催生集體經濟﹔“延鏈補鏈”創建一批。以川渝特色農業示范帶建設為契機,圍繞農產品精深加工、冷鏈物流儲藏等領域延伸產業鏈,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定制農業、共享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培育金色橘鄉種植合作社冷鏈物流、“果林+”生態旅游、大梁山民宿康養基地等項目15個,並成功創建水產養殖、產品展銷等於一體的“稻漁之窗”微田園綜合體項目,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二)三類主體“接”項目,提升落地率。針對項目落地難、落地慢問題,通過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實施能人回引工程等方式,吸引更多業主、更大資本牽頭發展“一村一項目”,成功啟動實施項目136個、實施率97.84%,投資金額達1.97億元。村集體自主經營。村黨組織依法統一回收經營撂荒地,創新建立“5311”分配模式——即集體經濟收益的50%用於再發展、30%用於成員分紅、10%用於有功人員獎勵、10%用於工作經費和公益事業。鼓勵引導農戶以資產、資金、技術等資源入股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成為股民,參與發展“一村一項目”﹔返鄉能人投資參與。實施“田城金領歸巢”計劃,依托開江發布、“田城先鋒”等微信公眾平台和駐外流動黨組織、智力支鄉聯誼會,常態開展特色項目招商推介,縣鄉村三級聯動召開農民工座談會暨“一村一項目·黨建引振興”特色項目推介會176場次,回引210名在外優秀人才返鄉參與發展“一村一項目”﹔國有企業牽頭發展。推行財政資金、集體資金、社會資金和農民資金“四資融合”,建立“國有企業+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農戶”合作經營模式,由國有企業提供種苗、技術、啟動資金等,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日常管護、溝通協調、土地整理等,群眾提供勞務、土地等要素進行創收、分紅,實現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形成企業、集體經濟組織、群眾三贏局面。

(三)三種模式“擴”項目,提升競爭力。堅持項目集聚發展思路,精准把控項目建設“前、中、后”關鍵節點,通過園區化建設、標准化服務、品牌化塑造,切實提升“一村一項目”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園區化連片開發。出台《支持稻漁產業發展八條措施》,按照有利於集中優勢資源、匯聚發展合力、助力鄉村振興的思路,明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4A級鄉村旅游景區、全省鄉村振興示范區、川渝毗鄰地區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區“五區合一”總體定位,整合土地、資產、資金、科技等要素,把地理位置、主導產業、生態功能、民風民俗相近的5個鄉鎮67個村(社區)特色項目進行連片建設,打造“一環三區三園五點”的稻漁現代農業園區,推動“一村一項目”實現抱團發展﹔標准化托管服務。由基層供銷社、村集體經濟組織、專合社組成,實行股份制合作經營,收益的10%作為管理人員基本報酬,收益的90%各方按股份佔有比例進行分紅或經商議后進行再投資,建立縣級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中心,下設農機服務隊、種植技術指導隊、病虫害防治隊等專業化隊伍,推行“作物統一機械耕種、種植技術統一指導、生產標准統一規范、生產資料統一購送”的“四統一”模式,為特色項目提供全程托管和部分環節托管兩種服務,有效降低“一村一項目”建設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品牌化研發推介。圍繞打造“一村一項目·田城田品”產品品牌,聯合上海海洋大學、四川省農科院等,建成博士工作站1個,大力推廣“稻田+”循環種養模式,創新探索“微生態、零排放”和“121”尾水循環利用種養模式,制定形成蟹苗和小龍蝦本土化培育、有機高鈣米種植等4項技術規范,成功發布大閘蟹養殖“開江標准”,成功注冊“開貢果業”“開貢米業”等品牌商標,“稻田+”有機魚、稻蛙香米通過有機農產品認証,“開江大閘蟹、開江小龍蝦”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証明商標,“一村一項目”產品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

(四)三項支撐“穩”項目,提升持續性。堅持全方位支持、全周期管理,加強各類要素投入,扎實推進“一村一項目”健康穩定發展。強化供銷支撐。以七星農資公司和基層供銷社經營服務網點為依托,建立“縣級存儲、鄉鎮配送、村級供應”的農資連鎖配送網絡,通過聯採、統購、直供等方式,以低於市場5%至10%的價格向特色項目業主直供農資。按照“六統一”模式,對接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供銷e家”,深入實施縣、鄉、村電子商務“三級網絡”工程,建成“幸福開江”農村電商網站、“勤豐直播閃購”銷售平台和農村電商運營服務站點30個,信息化改造農資連鎖經營網點60個,改造零售網點180個,全面暢通“一村一項目”產品銷售渠道﹔強化金融支撐。出台《開江縣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試點示范實施方案》,整合涉農項目資金1200萬元,對全縣水產養殖、“稻田+”“果林+三大重點產業領域特色項目社會化服務給予為期三年的資金補貼。由縣財政注入資金1億元,成立基金公司1家、引進金融機構4家,建立“政擔銀企戶”“政融保”金融體系,創新推出麻鴨和白鵝特色農業保險、農田水利設施保險等險種和“蝦蟹貸”貸款業務,為“一村一項目”提供融資擔保,全面鞏固資金保障線﹔強化要素支撐。積極向上爭取用地指標,推行“彈性年限出讓、租賃、先租后讓”等模式,優先滿足特色項目發展用地。整合高標准農田、煙水配套工程等涉農項目資金10.06億元,統籌水、電、氣、路、通訊、垃圾和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充分保障“一村一項目”建設。制定出台“智匯田城”柔性引才實施方案,深入實施鄉村人才振興五年行動,持續加強對鄉村干部、致富帶頭人、優秀農民工等群體的專題教育培訓,採取“大組團+小分隊”的方式,組建特色農業、服務業等3個“人才服務團”,建立13支“人才小分隊”,全天候為“一村一項目”提供專業技術支持。

三、取得的成效

(一)鄉村集體經濟持續壯大。通過實施“一村一項目·黨建引振興”行動,139個村(社區)集體經濟實現年收益達739.28萬元,其中,收益5萬元以下91個、5至10萬元29個、10至20萬元11個、20至50萬元8個,徹底改變以往村居日常運轉靠“補”、公益事業靠“捐”的被動局面。稻漁現代農業園區實現了“一田雙收、穩糧增收、一舉多贏”,優質稻、大閘蟹、小龍蝦畝產綜合效益基本實現“千斤糧萬元錢”。推動2022年上半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831元,同比增長7.5%,位居達州市第一,比全省(6.9%)高0.6個百分點。

(二)鄉村產業發展更加融合。全面改變以往個體經營的高成本、低效率、低效益的農業生產模式,推動農產品加工重心向中心鎮和物流節點下沉,農產品物流骨干網絡和冷鏈物流體系初步形成,成功建立智慧農業管理中心和農產品溯源信息化系統、特色農產品博覽館,建成10萬噸大米精深加工廠1個、特色水產分檢中心包裝車間8個、冷庫160余座、20萬噸糧儲中心1個,特色水產、優質大米等京東農場4個,“稻田+”產業加工轉化率達76%,加工業產值與種養殖業產值比達到了2.8︰1,鄉村產業發展融合度持續提高。

(三)鄉村人氣指數全面提升。依托“一村一項目·黨建引振興”行動,成功整治撂荒地1.2萬畝,新建農村公路210公裡,建成山坪塘、小型橋梁等基礎設施328座,引進農業龍頭企業50余家,培育扶持本地龍頭企業30余家,引導3000余名返鄉農民工、大學生、小業主參與特色項目建設,培育水產養殖、經果林種植、冷鏈物流、網絡電商等領域農村實用人才1500余名,開發穩定性就業崗位1500余個、季節性臨時性就業崗位24000余個,全年推動就業近30000余人次,本地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鄉村人氣更加興旺。

(四)群眾生活質量更加優渥。圍繞“一村一項目·黨建引振興”行動,縱深推進30分鐘應急救援圈、15分鐘黨群服務圈、5分鐘共建共享圈建設,健全完善“1+13+162”應急聯動指揮體系和“1+4+13+N”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全域推行部門下去跑、干部幫忙跑、網格上門跑、網絡線上跑“四跑”村級代辦服務機制,全面建成共享休息區、共享健身區、共享讀書吧等共享空間317個,優化布局村小教學點15個、合並中小學校6所,建立“縣級醫療機構—縣域醫療次中心—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四級醫療服務體系,配套建設2個縣域醫療次中心、2個醫療康養中心、6個醫合體,真正讓服務群眾更貼心。

四、探討與啟示

(一)黨建引領,是產業發展的關鍵支撐。鄉村產業發展離不開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引領帶動,必須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抓產業能力,在項目包裝、發展規劃、制度制定上凸顯基層黨組織核心領導地位,發揮好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用好黨和國家鄉村振興政策和支農資源,規劃並實施好本村的興農戰略,精准制定“一村一項目”規劃,探索明確本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重點與方向。黨組織要帶頭打好產業發展前戰,統籌“錢、地、人”等產業發展基礎,做好承接金融資本、科技和人力等核心要素轉移的前期准備,提升項目吸引力,加速項目投產增收。

(二)科學規劃,是產業發展的先決條件。必須把握演進規律和發展趨勢,系統深入研究“產業興旺”的主要內容和實現路徑,圍繞區域重點產業發展,在優勢產業打造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上做好產業空間布局,綜合確定片區功能定位、發展目標、管控指標體系,明確農業產業集中發展規劃,推動農業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提升產業規模化、品牌化水平。要與縣鄉國土空間規劃相融合、相銜接,不能各搞各的,更不能相互矛盾,各有側重配置公共服務資源,差異化確定基礎設施配套,確保規劃符合工作實際、順應人民期待、引領未來發展。

(三)多元融合,是產業發展的內在規律。必須走產業融合發展道路,堅持“一產為主、接二連三”,不斷推動產業向后端延伸,向下游拓展,實現跨界經營、優勢互補。要圍繞鄉村主導產業加速打造農產品精深加工、冷鏈物流集群,延伸拓展產業鏈條。要聚焦新興市場需求,探索新型發展模式,推進農業與休閑、旅游、康養、生態、文化、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充分發掘農業產業生態涵養、休閑觀光、文化體驗多種功能,實現全要素、全產業鏈、多種功能、多種價值的集成發展。

(四)促民增收,是產業發展的根本目的。鄉村產業振興的目的是推動鄉村廣大群眾能穩定增收致富,傳統的小農經濟已不適宜現代鄉村發展需求,更不能保障廣大群眾持續增收。因此,隻有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突出資源產業優勢,策劃包裝鄉村產業項目,合理配置生產諸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通過集體合作社組織,加大資金、科技、設備、人才的投入,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鄉村產業附加值,最終讓鄉村群眾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

(責編:王子鋒、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