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麗江市委組織部、中共寧蒗彝族自治縣委組織部
2022年07月26日15:4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案例背景
(一)縣情背景。寧蒗彝族自治縣俗稱“小涼山”。地處滇川交界,1950年和平解放,1956年成立彝族自治縣。全縣國土面積6025平方公裡,轄2個街道3個鎮11個鄉、89個村(社區)971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28萬人。寧蒗彝族自治縣情可以概括為“山、少、偏、窮、特”。“山”就是山區面積大,佔總面積的98.4%,境內山高坡陡谷深,屬典型的高寒冷涼山區﹔“少”就是少數民族眾多,居住著彝、漢、普米、傈僳、藏族、摩梭等12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的83.2%﹔“偏”就是區位偏僻、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窮”就是發展起步晚、基礎差、底子薄,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在脫貧攻堅期間屬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雲南省27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特”就是社會發展背景特殊,是從原始共耕制、奴隸制、封建領主制等多種社會形態“一步跨千年”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特殊縣份。
(二)貧困背景。在脫貧攻堅期間,寧蒗彝族自治縣共5個貧困鄉鎮,82個貧困村,其中有深度貧困村61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8826戶82464人。主要致貧原因為缺技術、自身發展動力不足、交通條件落后、因學、因病、因殘、缺資金等10余種。至2020年10月,5個貧困鄉鎮和82個貧困村脫貧出列,綜合貧困發生率從35.75%降為0%,但總量小、實力弱、市場主體少、城鎮化率低、通達條件差、內生動力不足仍然是寧蒗發展的客觀實際,整體的發展積累仍然不足。
(三)項目背景。歷年來,受地理條件和產業發展等因素限制,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基礎差、底子薄、自主實力不足,資產、資金、資源缺乏,“三無村”現象普遍,就集體經濟而言,在2018年前可謂十分薄弱、幾乎為零,寧蒗彝族自治縣委、縣政府為此以實現“經濟強村”為目標,將壯大集體經濟作為縣委書記領航項目,由組織部門主要負責,通過以黨建引領為主線,破錮求變、順勢而為,打破區域限制,走出了一條“141飛地經濟”發展新路子,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的蝶變、從有到優的質變、從保優向強的轉變,推動脫貧接續鄉村振興。
二、做法成效
(一)聚焦黨建引領,把穩主線不偏航,實現集體經濟從無到有的蝶變
一是強引領,各行其責。把壯大集體經濟作為一項各級黨組織重要的政治任務,作為書記工程,高位推動,形成縣委書記親自抓、組織部門牽頭抓、涉及部門配合抓、鄉村兩級全力抓的工作格局,及時成立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工作領導小組,由縣委組織部牽頭抓好項目建設的調研指導、統籌協調、監督管理等有關工作,各鄉鎮(街道)和職能部門進一步明確職能職責,形成統籌推進、各負其責的責任鏈條,做到優勢資源強統籌、重點項目加快推進、資金收益精分配,確保推動集體經濟指令暢通,事有人管、有人做、有人督。二是抓主線,全域破冰。寧蒗彝族自治縣委高度重視,把壯大集體經濟作為第一主線,聚焦全域、積極探索、創新思路,轉變以往資產、資金、資源缺乏和自主發展實力不足、發展難度較大的窘狀,及時組建集體經濟代管企業作為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實體,抓實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各個項目,整合各方資金、銜接各方資源統一投入到公司,採取“公司+村集體”建設經營發展模式,打破區域限制,探索提出“飛地經濟”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模式。形成了固定資產,有效防止資金流失,國有資產穩定增值,增加了無職人員就業渠道、創業平台、增收來源,有效解決了村集體經濟無發展空間、無資金、缺管理能力的問題,保障了每個村(社)都能有持續穩定的集體收入。至2021年底,寧蒗彝族自治縣89個村(社)集體經濟平均收益達16.2萬元(其中:30萬元以上有6個),實現了村級“有錢辦事”,加快注入了村級帶動引領群眾發展產業、開展公益活動、提升人居環境、促進民族團結共榮的新動力,達到“村企雙贏”的局面。
(二)聚焦四輪推動,整合資源增收益,實現集體經濟從有到優的質變
一是通力抱團“活血”。針對村級“三無”現象普遍的實際,寧蒗彝族自治縣劃撥縣鄉黃金地段土地82.44畝,整合集體經濟發展資金4300萬元,採取“公司+村集體”模式,實施旅游接待中心、洗車場、活畜農貿市場、兒童活動廣場、鄉鎮集貿市場等12個項目。2021年該項村集體經濟收益達235.76萬元,實現了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城市建設空白填補、社會效益不斷顯現、公司利益穩定增收的“四效同贏”。二是憑風借力“輸血”。針對寧蒗彝族自治縣傳統產業散小弱的現狀,統籌上海幫扶項目資金8700萬元,採取政府主導建設、市場化運作經營,運用“企業+貧困戶+上海幫扶+集體經濟”模式,全力打造“上海幫扶易地扶貧車間”﹔以“公司+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等形式,重點打造畜禽食品加工廠、屠宰初加工冷鏈物流生產線、苦蕎麥生產加工線、吉意冷水魚養殖、高原雞養殖、孵化基地等10個潛力大、市場前景好的建設項目。2021年該項村集體經濟收益達568萬元,實現了私企從小變大、產業從弱到強、集體股份從虛到實的裂變升級。三是光伏助力“固血”。充分利用我縣境內風能、光伏等清潔能源富足的優勢,搶抓國家扶貧政策機遇,投資4749.4萬元建成兩座全省裝機容量最大的聯村電站,同股同權到82個原貧困村。2021年該項村集體經濟收益達859.11萬元,實現可持續收益20年。四是自主創收“造血”。各村盤活集體閑置資產,利用特有資源,採取“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肉牛養殖、經濟林果種植、烤煙種植、門面出租等項目。2021年實現該項集體經濟收益101.68萬元。
(三)聚焦機制保障,形成長效促三增,實現集體經濟保優向強的轉變
一是建章立制。建立健全投資管理收益分配制度、財政審計監管制度、集體經濟資產管理制度等系列制度,形成了黨委政府主管、公司代管、部門監管、鄉村同管的保障機制。實現現有集體經濟固定資產34項,市值達1.92億元,確保資產增值、資源增效、資金增量。二是合理分配。由縣鞏固脫貧攻堅推進鄉村振興領導小組牽頭制發《寧蒗縣2021年村集體經濟項目收益分配方案》,按照“同股同權同收益”原則,將2021年度集體經濟項目收益1367萬元(其中光伏電站收益886萬元、村集體經濟公司收益481萬元),合理分配至89個村(社區),實現89個村(社)集體經濟全覆蓋,空殼村、薄弱村不復存在。三是規范使用。依托集體經濟代管企業加強集體經濟項目日常運行管理,統一將收益分配至村,用於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公共事務管理和開展助學、救助困難黨員、群眾等小型公益事業。各村成立村財務監督小組,嚴格執行財務管理、民主理財和財務開支審批等相關規定,通過“四議兩公開”進行討論、決定、使用,鄉鎮(街道)指派專人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扶持資金進行監管,推進村級資金管理形成“自上而下”的監督機制和“自下而上”的報批機制,確保資金使用安全規范有序,為壯大集體經濟保駕護航。
三、工作探討
(一)從邊干邊想中持續優化制度。持續建立健全村級集體經濟資金監管使用制度,不斷用量化清單督促集體經濟代管企業加強項目日常運行管理及運營維護。
(二)從分析研判中持續夯基提質。常態化組織集體經濟涉及成員部門開展專題分析研判會,對已產生效益的項目,積極探索方法途徑,以“滾雪球”式增量提質﹔對未產生效益的項目,深入分析產生不了效益的原因,找准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對症下藥”,解決“東邊不亮西邊亮”的問題,實現多點開花、全面結果。
(三)從因地制宜中持續謀篇布局。因村施策整合發展要素,圍繞政府中心工作,激活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動力,將黨建引領聯農帶農產業組織化與壯大集體經濟緊密結合,拓寬收入渠道,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加快推動集體經濟項目建設,同時做好村集體經濟發展規劃,謀劃好后備項目。
四、經驗啟示
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和總結,就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方面有幾點啟示:
(一)黨建引領是核心,隻有強於組織統籌才能整體壯大。必須牢牢抓實黨建引領這個核心要素,統籌整合組織力量,防止令從多處,形成全縣“一盤棋”,以黨組織的政治引領力、思想凝聚力、執行戰斗力實現整體推動壯大。
(二)盤活資源是基礎,隻有勇於打破桎梏才能激發活力。破繭方能重生,起步晚、底子薄只是客觀存在,發揮主觀能動性將優勢資源挖掘出來,進一步轉化盤活才是出路,不能在思想上禁錮、行動上卻步、執行上拘泥,隻有勇於探索和實踐,才能闖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新路子。
(三)多元發展是關鍵,隻有善於拓源賦能才能提質增效。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中的多元化才是確保經久不衰的主要因素,在源頭上激起一池“活水”,賦予能量,創造出更大的發展空間,才能達到不斷固本、夯基、培元、提質。
(四)強村富民是目的,隻有善於互利共贏才能多輪驅動。壯大集體經濟的根本性目的就是讓村裡“有錢辦事”,讓群眾生活富起來。項目的實施不能脫離這條主線,公司不能過於強調單方利益,村民不能鼠目寸光隻盯眼前利益,需要雙方都在有利於發展的基礎上,聯合多方力量、均衡多方利益,實現互惠共贏。
(五)健全機制是根本,隻有敏於未雨綢繆才能行穩致遠。無規矩不成方圓,短期的成效看工作方法和力度,長期的發展需要一套完整的制度體系,對事前、事中、事后做出超前的預判,做出相應的制度去規范、約束和執行,才能保証整體的統籌到位、執行暢通、常態長效。
相關專題 |
· 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