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浙江溫州市甌海區:以強村黨建聯盟為引領 打造“共同富裕聯合體”

 中共溫州市甌海區委組織部

2022年07月26日15:3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起因

甌海區是溫州市四大城區之一,因《山海經》“甌居海中”記載而得名。全區國土面積466平方公裡,1981年建縣,1992年撤縣設區,經過2001年、2011年兩次行政區劃調整后確立了現有的行政區劃格局。下轄12個街道、1個鎮以及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39個城市社區、151個行政村,常住人口95.37萬,基層黨組織總數2342個,其中村黨組織375個(黨委9個,總支部78個,支部288個)﹔黨員24758名,其中農村黨員8597名、佔36.7%。曾獲評“全國高質量發展百強區”“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中國營商環境質量十佳縣(市、區)”“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區域百強”“中國書香城市”“中國龍舟文化之鄉等榮譽稱號。

甌海區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共同富裕和鄉村振興重要論述和重要講話精神。自2016年來,相繼出台“強村十條”“強村計劃”三年實施方案等,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截止2020年底,甌海區189個村社集體經濟總收入7.92億元,總收入20萬元且經營性收入18萬元以上村社覆蓋率達100%,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持續增強。但與此同時,甌海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仍存在薄弱環節:一是從結構數量看,據統計2021年底全區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低於30萬有41個村,其中半數曾被列入軟弱落后村﹔二是從空間分布看,甌海區集體經濟“高山低谷”現象突出,151個行政村中67個在西部,村集體經濟收入最高平原村與最低山區村差115倍,部分山區村經營性收入僅過18萬元及格線﹔三是從發展模式看,大部分村壯大集體方式仍以物業出租為主,多元化經營意識不足,無法實現有效增值。

圍繞上述問題,甌海區站位新時代,奮發新作為,上下“一盤棋”,緊盯“城鄉差距明顯改善”“‘造血’功能明顯提升”“收入水平明顯提高”三大目標,以強村黨建聯盟為引領,創新跨村、跨域“強帶弱、大帶小”模式,打造“共同富裕聯合體”,最大程度整合人、財、物,實現先富帶后富。截至目前,全區已組建強村黨建聯盟34個、實施強村項目22個,實現弱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增長73%,帶動城鄉收入比從1.72降至1.63,全區189個村社集體經濟總收入9.14億元,總收入25萬元且經營性收入20萬元以上村社數覆蓋率100%,入選“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首批試點。

二、具體做法

(一)推進組織形態變革,真正把強村帶弱村力量“抱”在一起。按照“實質運行、高效協同”的目標,大力探索黨建聯盟運行制度機制,確保聯出合力、聯出活力、聯出效力。

一是實行干部交叉兼職機制。搭建共商共學共享交流平台,建立強弱村之間干部交叉兼職、交流挂職、導師幫帶等機制,強弱村每年至少選派1名村干部進行交叉任職,強村側重派集體經濟運營能手,弱村側重派年輕后備干部,由強村主職干部作為導師進行“一對一”幫扶指導,切實提高弱村干部創富帶富素養。比如新橋街道新橋社區選派經合社負責人到澤雅鎮周岙村任職,幫助謀劃實施研學項目,帶動村集體增長48萬元。

二是實行強弱村書記月聯席會議機制。強村聯盟強弱村黨組織書記每月至少召開一次工作例會或聯盟聯席會議,商議項目謀劃、可行性討論以及收益分配等重大事項,構建發展共議、活動共辦、工作共商的聯盟運行格局,會議地點跟著問題走,安排在田間地頭、項目一線、鄉賢家中,會議人員除了兩個村的“兩委”外,同時還規定鎮街、部門干部“召之即來”,真正做到開一次會、解決一批問題。比如區供銷社聯合婁橋街道玕南經合社為澤雅鎮凌雲村授信600萬元,解決了高山蔬菜項目籌資難問題﹔潘橋街道通過強弱書記月會共協調解決田平村山上道路工程建設項目推進難、岷崗村飲用水工程建設協調難、等弱村發展難題150余個。

三是實行聯系指導制。成立區級強村黨建聯盟指導組,由分管區領導擔任組長,區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為指導組成員,並將鎮街領導班子成員、駐村干部充實到指導小組內。各指導小組每月到聯系聯盟開展督導調研,指導做好強村黨建聯盟發展思路、工作計劃的制定和落實。比如指導澤雅紙源村黨建聯盟開展直播帶貨、尋味美食、鄉村市集、廚藝比拼、親子研學等一系列“媽媽的味道”培訓課程,帶動該村近30%村民就業,為農村婦女每年增收約2萬元。實行區級強村黨建聯盟指導組聯席會議,由組長負責召集,全面掌握全區強村黨建聯盟運行情況和成效進展,協調解決強村黨建聯盟重大項目落地以及重點問題化解,目前已協調解決澤雅鎮農特產品出山難、閑置村集體資產利用難、現代化農業推廣難等10余個重難點問題。

(二)推進共富路徑變革,真正把強村帶弱村項目“綁”在一起。做大蛋糕實行“五個一”機制,即一強村、一弱村、一強村龍頭企業、一弱村包聯部門、一農商行共富專員﹔分好蛋糕實行“四金”分配機制,即抱團入股拿收益金、生態參與分資源金、慈善參與分公益金、企業吸納享保障金。探索走出四條共富路徑:

一是“飛地抱團”路徑。創新“強村籌”固定資產增值模式,支持聯盟強弱村共同出資在經濟發達區域購置物業,鼓勵出資各方簽訂合作協議採取弱村持有,強村享有收益分紅的形式進行合作。比如梧田街道強村小微園,由56個村社共同出資1億元參與運營,實現年淨利潤800萬,為出資村帶來每年13萬元收益。同時鼓勵強村在協議中明確隨著弱村經濟發展形式逐步退出佔有股份,退出形式按照“本金+LPR基准利率”的方式進行結算。比如潘橋街道陳岙、金堡等村聯合建設市域鐵路建材堆場項目,採取弱村出指標,強村出資金形式,約定強村出資分5年逐步退出並相應減少收益分配金額,實現收益共享。

二是“資源互補”路徑,突出“自我造血”導向,強弱村全面摸清並梳理所有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土地、指標、房產、政策、山林、股權、人文歷史、自然風光等資源,聯盟其他成員積極發揮自身優勢爭取各類有效資源,經各方確認評估后形成“資源清單”,以“資源清單”互補為原則,促成強村聯盟“主動合作、長期合作”,真正實現雙方共贏,變輸血為造血。比如潘橋馬橋村與澤雅水碓坑村組建聯盟后,成功引入馬橋研學龍頭企業蘭裡公司,在水碓坑村打造“研學紙山”項目,帶動村集體經濟增長54%,並入選第一批省級未來鄉村建設試點。鼓勵強弱村合作開發甌海版山海協作農特產品線上線下直銷中心、批發市場,通過“農業+互聯網+市場”深度融合,擴大銷量,有效破解銷售難題。梧田北村經合社免費向澤雅東升村提供共富經營攤位3個,主打澤雅高山菜等特產銷售,全年為村集體增收45萬元。

三是“收益傾斜”路徑。借力“美麗甌海”全域行動,以環境綜合治理為契機,深挖“金角銀邊”資源,設立弱村出資比例不少於8%、收益比例不少於40%的專項條款,支持強弱村聯合開發“金角銀邊”項目,通過出租、興建生態停車場、小型物業等方式實現資源變現。比如潘橋街道泉塘村聯合田平村、東邊村共同開發建筑設備堆場項目,實現三個村集體經濟年增收共63萬元﹔婁橋街道前園村聯合岩頭股份經濟合作社採取將村內閑置的31畝地統一打包出租給建筑材料公司,實現村集體經濟年增收108萬元。

四是“文化振興”路徑。立足甌海悠久人文歷史,打造文化研學共同體,依托生態功能區、風景名勝區、水源地保護區、革命老區等區域優勢,聯盟通過結對專業文旅企業,按照“研學基地+國企+旅行社”合作模式,重點打造古法造紙研學、鄉村私塾研學、寓言文學研學等五大基研學基地,做大做強弱村文化產業。比如澤雅鎮引進蘭裡、溫大等十余家高質量的研學機構,開發紙山撈紙、屏紙版畫等特色研學課程,推出體驗游、互動游、實踐游項目。研學基地年客流量超50萬人次,帶動周邊產業營收超700萬元。借助文化引流效果,紙源村黨建聯盟打造的“紙山泉水”已賣出近二十萬瓶,帶動村級集體經濟直接增收超20萬元。

(三)推進體制機制變革,真正把強村帶弱村發展“聯”在一起。將黨建聯盟工作責任落實、項目推進、作用發揮、參與活動等內容列入黨建聯盟考評內容,將考評結果與聯盟政策扶持、資源調配、產業發展等相挂鉤,對強村黨建聯盟中發展村集體經濟成績突出的,在評先評優、獎勵獎金、培養使用上優先考慮。

一是設立黨建聯盟“頭彩獎”。將黨建聯盟考評結果與聯盟政策扶持、資源調配、產業發展等相挂鉤,對發展村集體經濟做出突出貢獻的聯盟按名次給予10-30萬元獎勵,目前已累計獎補10個黨建聯盟27個村社、195萬元。二是設立突出貢獻“獎勵金”。經鎮街審核、村民代表會議表決同意,對發展村集體經濟做出突出貢獻的村干部,村從當年村集體經營收益增量中,提取不少於5%獎勵村干部,目前已有17名村干部獲得2萬元到10萬元不等的獎勵金。三是設立強村聯盟“共富通”。依托智慧村社通平台,集成數字化改革成果,打造具有“智慧功能”“數字賦能”的強村聯盟“共富通”。設置雲端“擂台”,一屏展示,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速等指標在線晾晒,激發比學趕超干勁。

三、主要成效

甌海區創新打造“共同富裕聯合體”,實施推進“三大變革”,深化落實“十個一”保障機制,以高質量黨建引領走出甌海共富大道。

(一)村級集體經濟明顯壯大。目前,甌海區已建成強村黨建聯盟34個,謀劃實施“紙山廚娘”鄉村振興巾幗共富項目、馬橋村共富研學項目等強村項目22個、覆蓋46個村,聯盟弱村總收入同比增長32.13%,經營性收入同比增長73%,結對的27個薄弱村年可支配收入超過20萬元,整體達標比例高於全區平均水平,聯盟弱村總收入3621.47萬元,總收入同比增長32.13%,經營性收入1697.04萬元,收支倒挂村社全部“清零”。

(二)群眾致富能力明顯增強。近年來,通過共富學堂、種養基地、內容電商、研學市集等系列做法,累計培訓鄉村振興技能人才3000名,培育孵化創業項目52個,帶動甌海區內閑置勞動力再就業超5000人,帶動村民增收近千萬元。

(三)增收創富路徑明顯拓寬。堅持改革創新、村級主體、因地制宜、統籌發展的原則,摸索推出盤活集體資產、集約經營土地、發展現代農業、發展鄉村旅游、置辦異地物業等十大創收路徑,實現村集體形成長期穩定的“造血式”增收。

(四)組織要素保障明顯健全。出台《關於實施“百村十億”計劃 加快推動村級集體經濟提質增效的實施意見》《強村黨建聯盟推進“共同富裕聯合體”建設實施方案》《甌海區2022年共同富裕特色工作改革事項清單和共同富裕重點工作專班推進方案》《甌海區“金融強村”行動方案》等多個制度文件,相關理論成果在《浙江信息》《共產黨員》《溫州黨建》等刊發﹔形成紙山廚娘鄉村振興巾幗共富、馬橋村共富研學等一批實踐成果。

四、啟示探討

(一)提升黨建引領“向心力”是首要前提。黨建聯盟是在不改變成員單位原有屬性、組織架構、隸屬關系前提下,圍繞共同目標、價值取向,打破區域限制、領域壁壘,將一定數量的基層黨組織整合成緊密型黨建共同體,其主要目的是走出一條資源共享、產業協作、信息互通、優勢互補的黨建新路子。依托強村黨建聯盟,可以推動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黨建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黨建成果轉化為發展成果,夯實筑牢了共同富裕堅強戰斗堡壘。

(二)深化機制激活“創新力”是動力之源。機制具有根本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証。從率先成立103個薄弱村抱團的甌海強村發展公司到組建34個“強村與弱村”結對的黨建聯盟,每次的進步都是從機制變革開始。通過強化區域聯動、領域互動、智治驅動,創新組織形式、運行機制、活動載體、工作保障,推動“強村帶弱村”新模式政策傾斜、產業規劃、要素集聚等系統集成創新,都驗証了機制創新賦予強村黨建聯盟強大的活力。

(三)招引項目增強“發展力”是堅實保障。項目是拉動集體經濟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強村黨建聯盟離不開項目的支撐。整合各方資源,樹牢“項目為王”理念,一切盯著項目看、一切圍著項目轉、一切扭住項目干,唯有依靠項目才能讓村與村牢牢抱在一起,唯有依靠項目才能變“贈魚”為“授漁”,進而全面激活了村級“造血”功能。

(責編:王子鋒、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