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江蘇句容:現代農業產業黨建聯合體賦能產業振興

中共句容市委組織部

2022年07月26日15:2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句容市認真貫徹落實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要求,注重適應區域產業聯合發展需要,創新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黨建聯合體建設,推動黨建工作和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同步推進、深度融合,形成了“黨建鏈”串聯“產業鏈”共建“致富鏈”的鄉村振興“句容模式”。

一、背景起因

句容緊鄰南京,總面積1385平方公裡,人口62.76萬,下轄8個鎮、3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3個風景區,共有162個行政村(涉農社區)、14個城市社區,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比例為13%、53%、34%,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稱,是傳統的農業大市,2020年度排名全國鄉村振興百佳示范縣第五位。近年來,句容市委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持續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逐步壯大了稻米、葡萄、草莓、苗木等支柱性產業,形成了“戴庄經驗”“丁庄模式”“唐陵路徑”等一批實踐成果。但是,站在“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的新起點上,對照現代農業高科技、高投入、高標准、高效益的四“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產業化程度偏低、組織化程度偏低、農民素質偏低、產出效益偏低的“四個偏低”問題和黨建引領力不夠強、融合度不夠高,先鋒作用發揮不夠好、帶動效應不夠大的“四個不夠”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句容市委堅持系統思維、創新思維和融合發展思路,聚焦黨建工作與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如何結合、怎樣結合”,打破“就村抓村”的路徑依賴,在尊重市場“無形之手”基礎上,探索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黨建聯合體這一“有力抓手”,統籌整合生態、金融、科技、人才等各類資源,引導匯聚市鎮村三級黨組織和機關部門、“兩新”組織等多方力量,同頻共振、同向發力,讓政府“有形之手”在發展中更有為,凝聚發展強大合力。

二、主要做法

為有效破解黨建工作和農業產業發展的“雙弱困境”,句容市先后召開30余場調研座談會,深入12個鎮(街道、園區)和60余個村(涉農社區)走訪調研,聽取鎮村黨組織書記、班子成員和種植大戶、黨員中心戶等570余人次,以及農業農村、地方金融等20余個機關部門的意見建議,找准找實制約黨建引領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和關鍵環節,針對性出台“1+4”文件體系,通過“一建四聯三助力”,打造“條塊融合、區域統籌、抱團發展、共享共贏”的現代農業產業黨建聯合體,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農業產業發展優勢,打造鄉村振興“興業紅堡”。

(一)突出“三級貫通、覆蓋到戶”,提升組織引領力。深入構建“黨建‘句’力聯盟-合作聯社黨委-合作社黨支部”三級組織體系,突出發揮合作聯社黨委“1+1>2”的作用,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更為有力的政治和組織保証。

一是市級“統籌到位”。強化市委鄉村振興“一線指揮部”作用,成立由市委書記任組長的現代農業產業黨建工作領導小組,集聚14家涉農部門、單位和駐句高校院所力量,共同組建黨建“句”力聯盟,搭建聯盟“三會一報”議事協調平台,定期研究討論農業產業發展重大事項、調度重點項目、解決發展難題,推動形成了市委全面統籌、組織部牽頭協調、多部門共同參與的以黨建促發展鄉村振興工作格局。

二是鎮級“鏈接到社”。突出鎮黨委“鄉村特色產業”發展主體責任,立足有機稻米、葡萄、草莓三大主導產業,成立了3家合作聯社並建立合作聯社黨委,持續提升黨組織“上鏈入社”水平,推動規模農業發展由“戶戶合作”轉向更高層次的“村村聯合”“社社抱團”。圍繞組織引領、協調服務、典型示范、監督保証,明確合作聯社黨委4個方面12條具體責任,推行產業大事、項目要事、助農實事、群眾難事、生產急事“五事聯動”機制,努力實現建一個組織、興一個產業、活一方經濟。

三是村級“組織到戶”。充分發揮村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全面推動合作社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大力推廣“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積極引導和推動村級合作社、家庭農場、小農戶等加入鎮級合作聯社發展平台,全市有38個村級合作社黨支部按照有機稻米、葡萄、草莓三條產業鏈連點成線,實現了391名從業黨員管理全覆蓋,帶動了3600余戶農戶抱團發展。

(二)突出“四聯共促、抱團興業”,提升產業發展力。圍繞農業高質高效發展要求,精准構建“資源聯用、人才聯育、服務聯動、品牌聯創”四聯機制,以服務提質引領產業升級,努力形成“地標型”現代農業特色產業集群。

一是把資源“整”在產業鏈上。強化黨建聯合體規劃統籌,圍繞優化金融服務、促進產銷對接、發展數字農業等,出台助農政策“紅8條”,系統整合涉農政策庫、資金庫、項目庫、人才庫“四庫”,按照優先支持合作聯社發展、優先扶持產業重點村社、優先保障產業重點項目“三個優先”原則,全力引導和推動優勢資源向農業產業發展重點領域集聚。

二是把人才“聚”在產業鏈上。圍繞建設以“懂農業、懂農村、懂農民”為標准的現代農業人才體系,深入推進村書記專職化管理,實施村干部素能提升、黨員中心戶典型選樹、營農指導員選派培養“三項行動”,積極探索鄉土人才引進培養、職稱評聘、薪酬待遇等有效激勵機制和莓二代、葡二代培養機制,村干部高中及以上學歷達89.9%,125名優秀黨員種養大戶進入村“兩委”班子,300余名產業黨員中心戶、科技特派員、營農指導員長期服務農業農村,鄉村振興“人才引擎”強勁動力持續釋放。

三是把服務“融”在產業鏈上。堅持標准化理念和信息化手段,依托鎮級合作聯社,大力推動“一站式”產業黨群綜合服務中心建設,標准化配置“一廳五區一平台”,整合下沉10余項鎮級涉農公共服務職能,以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三品”工程為重點,推廣統一配送、統一標識、統一採購、統一物流、統一服務、統一標准的“六統一”經營管理模式,全力提升黨組織引領服務產業發展水平。

(三)突出“黨群同心、強村富民”,提升共富帶動力。積極探索以組織化“造血”帶動為重點、幫扶式“輸血”拉動為補充的強村富民機制,持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高農民收入,著力把黨的組織優勢轉變為產業發展優勢,奏響黨建與產業發展“和旋律”。

一是增強集體經濟“造血”功能。探索集體經濟市場化運行新機制,鼓勵和引導村級合作社積極參與合作聯社生產經營全過程,通過土地資金入股合作聯社、承接合作聯社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等方式,構建“管理費+服務費+股金分紅”收益增長機制,不斷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實力和活力。

二是探索“三位一體”利益聯結機制。堅持將構建租金、股金、薪金“三位一體”的利益聯結機制,作為農民從土地和產業發展中持續穩定獲益的“金鑰匙”,讓農民“土地流轉金、集體收入股金分紅、就近就業的工資”三份收入一起拿,17個主導產業村集體經濟平均增收26萬元,農民人均收入增加1萬元,共同富裕道路越走越寬。

三是完善“三領三幫”幫帶機制。建立村干部領路幫富、黨員中心戶領干幫扶、營農指導員領學幫帶“三領三幫”制度,廣泛建立“田間課堂”“黨員示范棚”“黨員示范田”等聯系服務群眾微陣地、微載體,136名產業黨員中心戶結對幫帶402戶農戶,28位農業科技人才“牽手”80名本土營農指導員,實現從業農戶農技指導服務全覆蓋,成功培育出戴庄大米、丁庄葡萄、白兔草莓等一批本土特色農業金字招牌,使農業產業逐步壯大的同時,促進廣大農戶增收致富。

三、取得成效

一是從“單向貫通”到“合縱連橫”,組織體系更加嚴密。實施現代農業產業黨建聯合體建設,通過延伸合作社黨組織鏈條,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黨建“句”力聯盟和合作聯社黨委橫向到邊抓互聯互通,市鎮村三級黨組織縱向到底抓密切銜接,從而打破鎮與鎮、村與村之間的“行政壁壘”,交織形成了以合作聯社黨委為核心、上下協調聯動、條塊雙向用力地黨建促鄉村振興新格局,124個合作聯社黨委等各類型合作社黨組織先后建立,黨組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不斷凸顯。

二是從“單一分散”到“市級統籌”,資源整合更加有力。現代農業產業黨建“句”力聯盟作為市級推動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軸心”機構,通過出台“紅8條”、建立“四庫”等“一攬子”舉措,有效整合現有資源、盤活閑散資源、爭取上級資源,為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按照優先支持合作聯社發展、優先扶持產業重點村社、優先保障產業重點項目“三個優先”原則,引導和推動優勢資源向產業發展重點領域集聚,最大程度挖掘發展潛力。全市累計整合扶貧資金2286萬元、爭取省級扶持項目資金2380萬元、村企合作投資約15.07億元。

三是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力”,產業發展更加興旺。持續強化合作聯社黨委“統”的功能,放大“引”的效應,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農業,推行規模化種植、標准化生產、品牌化建設,改變了以往各自為戰、單打獨斗的發展模式,把分散的群眾組織在產業鏈上,把先鋒的作用發揮在產業鏈上,形成了一批具備一定規模效益、市場前景看好的特色農業,農業產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截至目前,村年均集體經營性收入達244.4萬元,建成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6個,2個合作社入選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丁庄葡萄合作聯社成為江蘇唯一入選第二批全國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

四是從“單雁高飛”到“群雁振翅”,人才培育更加全面。始終抓住“人才興業”這個關鍵,實施“名書記”培育工程、“123人才”培育工程、“雙百雙興”計劃和黨員骨干“雙培養”計劃,發揮趙亞夫、糜林、劉樹安等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多措並舉”建強村干部、鄉土人才、黨員中心戶等關鍵隊伍,“筑巢引鳳”吸引更多退役軍人、大學生、企業家等返鄉興業,以“人才活”推動鄉村振興“滿盤活”。先后成立亞夫團隊工作室、村書記培訓學院等教育基地12個,其中省級農民實訓基地(田間學校)2個,培育出鄉土人才2100多名,1名村書記獲評“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

四、相關啟示

一是推動產業振興,必須順應時代發展新要求。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精准發力,立足特色資源,關注市場需求,發展優勢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更多更好惠及農村農民。站在“三農”工作重心轉移的關鍵時期,面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大任務,結合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總體要求,必須善用“有形的手”,激活“無形的手”,更加注重優質、綠色、生態和高效,堅持不懈強優勢創特色、攻弱項補短板、抓基層打基礎,推動農業產業發展“增數量”向“提質量”轉變。

二是推動產業振興,必須突出基層黨建“強引領”。堅持黨建引領,是實現產業振興的根本保障,必須健全黨領導農業發展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工作機制,提高新時代黨全面領導農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從市委角度加強頂層設計,把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納入社會發展總體布局,健全“三級書記抓振興”的責任體系,建立統一領導、協調各方、有序推進的工作機制,提升黨組織“上鏈入社”水平,壓實“要發展”的責任鏈,切實把黨組織的組織優勢、組織功能、組織力量發揮出來,把基層黨員干部的思想、行動、力量和智慧凝聚起來,“一盤棋”謀劃、“一張圖”作戰、“一股勁”推動,切實把黨建資源轉化為產業振興資源,把黨建成效轉化為產業振興成果。

三是推動產業振興,必須抓住人才支撐“牛鼻子”。推動產業振興,農民是主體,人才是關鍵。必須要把人力資源開發擺在突出位置,注重健全農村人才培養機制,構建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有效銜接,人才的培養培訓、評價激勵、創業扶持、服務保障等環節共同提升的農村人才開發政策體系,加快以村干部、農技專家、黨員中心戶、新型職業農民等為主體的鄉村實用型人才培養,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念好“人才經”、引來“金鳳凰”、培育“土專家”,讓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

四是推動產業振興,必須邁出改革創新“大步子”。基層改革創新、大膽探索是推動發展的重要方法。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聚焦富民產業,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推動形成‘一縣一業’發展格局”,由此可見,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產業發展需求,必須跳出“農”字制約,加大政策、資金、平台等資源整合力度,持續推進產學技、產學研成果轉化,引導資源要素向農業產業流動,安排發展項目向農村建設傾斜,打好產業結構調整仗,不斷延伸農產品產業鏈、提升附加值,推動集約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增強產業振興的后勁,實現共同富裕。

(責編:王珂園、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