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貴州遵義:“五在樓棟工作法”創建“紅色美麗樓棟” 激活基層治理末梢

中共遵義市委組織部

2022年07月26日15:0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區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城市社區考察,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問診把脈、指點方向。近年來,遵義市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城市基層黨建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創建“全國城市基層黨建示范市”為契機,系統總結疫情防控斗爭經驗,把居民樓棟作為加強黨的建設、深化基層治理的重要陣地,創新推行政策宣傳在樓棟、信息收集在樓棟、問題發現在樓棟、環境治理在樓棟、暖心服務在樓棟的“五在樓棟工作法”,推進組織下延到底、資源下沉到底、服務下移到底,努力讓“紅色美麗樓棟”真正成為群眾安心、安身、安業的幸福家園。

一、背景與起因

(一)創新推行“五在樓棟工作法”是夯實黨的執政根基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隻要每個基層黨組織和每個共產黨員都有強烈的宗旨意識和責任意識,都能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先鋒模范作用,我們黨就會很有力量,我們國家就會很有力量,我們人民就會很有力量,黨的執政基礎就能堅如磐石。”居民樓棟是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基本單元,也是社會治理體系中的基礎部分。如何把握城市發展規律,把黨的組織體系建在服務引導群眾的最前沿?如何系統總結疫情防控斗爭經驗,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領導基層治理的堅強戰斗堡壘?這些問題都是各級黨組織要回答好的時代課題。創新推行“五在樓棟工作法”,旨在延伸黨在城市社區的觸角,把黨的組織覆蓋到每個樓棟,把黨的工作做實到每個居民,把群眾緊緊團結在黨組織周圍。

(二)創新推行“五在樓棟工作法”是優化城市社區治理的時代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區是城市治理體系的基本單元。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個優勢就是把城鄉社區基礎筑牢。”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要發揮黨組織的整合社會功能,用黨的資源來撬動社會資源,引領各類組織和群眾廣泛深入,改變過去單靠基層抓基層“孤軍奮戰”的局面,把各方面資源聚集在社區、在小區、在樓棟,讓基層控得住、管得好各種社會治理問題,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和管理服務水平。創新推行“五在樓棟工作法”,源起於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隔離的疫情防控斗爭經驗,將散落在小區、樓棟的在職黨員、無職黨員、網格員等工作力量組織起來,把他們建設成為提升治理效能的“主力軍”。

(三)創新推行“五在樓棟工作法”是滿足群眾美好向往的具體行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關鍵是十二個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滿不滿意,生活方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務狀況是重要評判標准。”黨的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也是人民的幸福線。基層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服務群眾、造福群眾,解決好群眾身邊最關心最直接最需要的事,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真心認可,才能真正夯實黨執政的群眾基礎,才能讓黨旗始終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創新推行“五在樓棟工作法”,就是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找准服務群眾的切入點和著力點,精准感知社區居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持續優化服務供給,切實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做法與實踐

(一)政策宣傳在樓棟,把黨的聲音傳進千家萬戶。一是打通主脈絡。健全市、區、街道、社區、網格黨組織五級聯動體系,構建“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總)支部+網格黨支部(黨小組)”基層組織架構。根據“樓棟相近、人員相熟”的原則,深化“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工作機制,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成立二級網格黨支部和樓棟黨小組,由黨員聯戶長、優秀骨干黨員擔任黨小組組長,形成以“社區黨(總)支部+網格黨支部(黨小組)+樓棟黨員中心戶”的基層治理體系。二是建強主力軍。按照黨員優先、退役軍人優先、優秀志願者優先“三優先”原則,選優配強單元樓棟長(聯戶長)。樓棟長(聯戶長)以樓棟為單位負責將便民政策、社區各項工作指令第一時間傳達到戶、第一時間通知到人,充分“紅色跑團”“紅跑跑”“紅管家”等作用,進家入戶、走街串巷多方位全覆蓋開展宣傳服務。三是唱響主旋律。堅持紅色基因有傳承,社區黨組織利用傳統節日和法定節假日,組織開展“紅歌會”、紅色詩詞朗誦、紅色宣講等群眾喜聞樂見、參與度高的活動,探索開展與“主題黨日”整合的“紅色基因傳承日”,深入開展“黨的聲音進萬家·總書記話兒記心上”“黨徽閃耀網格紅”活動,推進黨的聲音進網格、進小區、進樓宇,走進千家萬戶。

(二)信息收集在樓棟,把民情民意聚在組織身邊。一是“線下”建“前沿哨所”。在樓棟入口顯眼位置設置公示牌,公示黨組織書記、包居民警、網格長、聯戶長、共駐共建單位信息及聯系方式,讓居民隨時找得到人、說得上話、辦得了事。聯戶長每月定期排查樓棟人員信息,充分發揮“活地圖”“活檔案”“活戶籍”作用,適時掌握社區居住人口信息、自住房、出租房、空置房等數據,及時收集居民“急難愁盼”問題。二是“線上”搭“智慧中心”。推廣運用“紅城微家”微信小程序,用好事件上報、咨詢求助、黨員下沉、紅黑榜等功能板塊,實現“接訴即辦”。在有條件的樓棟單元,安裝智慧門禁系統,通過門禁的信息採集、門禁開門軌跡,系統自動分析出社區人口實時數據,通過刷卡明軌跡的方式掌握居民出行情況,實現人口清、底數明。三是“上門”摸“民情民意”。社區“兩委”成員、網格員、樓棟長組成“民情小分隊”,定期開展全覆蓋入戶走訪,逐家逐戶聽取意見建議,以樓棟為單位收集群眾需求,逐一“過篩子”研判,對居民普遍反映強烈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整改措施。在小區、集中安置點等設置民情意見箱,常態化收集民情民意。在物業小區設置“紅色議事廳”“紅色聯絡站,定期收集居民意見建議。

(三)問題發現在樓棟,把急難愁盼化在基層一線。一是健全問題收集機制。健全完善黨員聯系群眾機制,充分發揮黨員中心戶作用,建立一名黨員聯系多名群眾的“1+N”聯系機制,同步開展黨的組織進樓棟、黨員義工進樓棟、黨的服務進樓棟、黨的聲音進樓棟”“四進”活動,收集居民群眾在居住環境、物業服務、社區建設、養老需求等方面問題,並建立完善工作台賬。聚焦鰥寡孤獨等特殊群體需求,社區黨組織成員重點聯系,定期走訪聯系,收集群眾問題和困難。二是健全問題處置機制。健全完善市、區、街道、社區黨建聯席會議制度,構建堅強有力的動力主軸。注重源頭管理,整合社區駐區單位、公安民警、司法人員、社區志願者、樓棟長、律師、“兩代表一委員”等各方力量,成立“聯心室”,適時邀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參加,集中研判解決涉及面廣、情況復雜的問題。三是健全問題反饋機制。針對群眾反映合理訴求,通過上門回訪、電話告知等方式,及時將辦結情況向群眾反饋,在樓棟群、網格群中進行公示,接受群眾監督,定期開展民主測評,形成問題收集、處置、反饋管理閉環。針對不合理訴求,以樓棟為單元組織召開群眾會、壩壩會、家庭會,做好群眾思想疏導工作。

(四)環境治理在樓棟,把美麗家園建在群眾身邊。一是創新工作載體。按照“先易后難、先急后緩、先實用后美化、先集體后個人”原則,通過示范帶動、抓點拓面,從試點改造到示范推廣,“一樓一策、一樓一特”讓“紅色美麗樓棟”既有“顏值”又有“內涵”,徹底改變了老舊小區臟亂差現狀。二是激發自治活力。社區牽頭組建居民志願服務隊,配合樓棟長開展樓棟及社區環境衛生整治工作,義務開展環境衛生監督等工作,通過評選樓道“志願服務之星”,激勵居民主動性、積極性,打破以往“隻掃自己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局面。三是突出建章立制。立足樓棟實際,制定涵蓋尊老愛幼、鄰裡互助、愛護環境、文明養犬等內容的《紅色美麗樓棟公約》,組織居民簽訂《紅色美麗樓棟公約》承諾書,按照“誰破壞誰修復”、分層包保原則常態化保持樓道衛生,老舊小區變為“零野廣告張貼、零雜物堆放、零衛生費收繳”的“三零小區”。

(五)暖心服務在樓棟,把黨的溫暖送到群眾心裡。一是強陣地,提供優質便捷服務。優化黨群服務中心功能,立足就近就便、開放共享,打造社區“15分鐘服務圈”,充分整合酒店大堂、銀行卡點、物業公司辦公室等,將陣地前移、服務下沉,在居民群眾家門口建立黨群服務站,為群眾提供熱心幫辦、愛心預約、貼心代辦、暖心回訪等定制服務。二是強載體,提供多元暖心服務。拓展市民服務內容,緊盯群眾需求,以“黨建+公益+服務”為載體,常態開展“黨員亮身份”“有事找黨員”等活動,動員各類社會組織、社會志願服務者組建政策宣講、法律援助、健康義診、助老助殘等公益團隊,為群眾提供專業化、多元化服務。三是強素質,提供精准周到服務。實施社區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定期舉辦社區黨組織書記論壇,開展“擂台比武”,大力儲備社區黨組織書記和“兩委”成員后備力量,強化社區服務能力和水平。聚焦建設全能型服務社區,為群眾提供上門健康體檢、水電維修、心理疏導、困難救助等精准服務,用真情服務居民。整合轄區內機關企事業單位、市場商鋪等資源,普遍設立黨群共建戶、黨員示范戶,引導他們帶頭開展維權咨詢、半價早餐、果蔬直供、錯峰停車等暖心周到服務。

三、成效與反響

(一)鏈條延長,黨的組織體系更加健全。根據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型、老舊型、新建型和商圈型等不同類型社區特點,綜合考慮地域樓棟、人口數量、居民文化和行業屬性等因素,統籌推進“社區黨組織+網格化黨組織”組織體系建設,優化設置“小區型”“樓院型”“產業型”等黨建網格,科學劃分城市網格3983個,配備樓棟長(網格員)5134人,構建起“社區黨總支—小區黨支部—網格黨小組—樓棟黨員中心戶”的服務體系,推動組織體系向群眾身邊延伸,實現了末端覆蓋,黨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

(二)單元劃小,城市基層治理更加精細。按照居住樓棟和個人特長等,劃分網格或成立功能型小組,把轄區黨員、物業人員、退役軍人、居民代表等“紅管家”推選為網格長、樓棟長、聯戶長,充分發揮“紅管家”政治領航員、安全守望者、民意收集人等作用,通過設立“黨員先鋒崗”“黨員責任區,在樓棟門口挂標識、公示牌上亮承諾等方式,進一步密切了黨群關系,提升了治理效能。深化“社區吹哨、黨員報到”,引導1400余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1000余個非公經濟和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整合15余萬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基層治理力量更加充實。

(三)感知精准,城市居民服務更加暖心。以“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抓手,打破傳統黨建“限時、限地、限人”束縛,整合小區攝像頭、智慧門禁卡、便民物聯網等資源,綜合運用“12345政務服務”等信息化手段,分類建立黨員管理、兒童成長、居家養老等20余個類別200余項服務。圍繞打造“8小時以外服務圈”,建立居民黨員“直接管”、在職黨員“雙重管”、流動黨員“跟進管”的分類管理機制,吸引注冊社區志願者19余萬人,創新“微走訪”“微陪伴”“微心願”等服務載體,辦理居民煩心事、操心事10萬余件(次),辦結各類訴求1.4萬余件。

(四)宣傳發動,群眾參與意識更加強烈。通過健全社區調解委員會、關工委、婦聯等群眾性自治組織,完善居民公約、行為准則、家教家規等規章,制定“紅色美麗樓棟公約”,通過設置意見箱、走樓串戶、召開群眾會等方式,居民從“幕后”走到了“台前”,由“旁觀者”變為了“參與者”,主動參與城市基層治理的意識更加強烈。通過廣泛組織開展文藝展演、居民運動會、“我們的節日”等活動,持續評選“最美家庭”“百孝之星”“好人好事”,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市民文明素養得到顯著提升。

四、啟示與思考

(一)必須把健全黨的組織體系作為前提,強化基層黨對各類群體的政治引領。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加速推進和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城市老舊小區結構分化加劇,群體日漸多元,對城市基層黨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實踐証明,加強和改進城市基層黨的建設工作,關鍵在於強化社區黨組織政治功能,必須把黨的基層組織體系延伸到群眾身邊,把黨的領導植根於居民群眾之中,推進黨的聲音進網格、進小區、進樓宇,做好宣傳教育和組織動員工作,把各類組織和各類群體緊緊團結在黨組織周圍。

(二)必須把增強群眾參與意識作為關鍵,構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層治理格局。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對公平正義、民主法治等方面的要求逐步增長。實踐証明,人民群眾是社會治理的力量源泉。在新形勢下推進城市基層治理,關鍵在於健全群眾參與機制,搭建共建共治共享平台,鼓勵群眾理性表達訴求、積極參與協商,廣泛發動群眾參與服務、自我服務、相互服務,依靠群眾做群眾工作,把治理對象變為治理力量,群策群力提升基層治理水平,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治理共同體。

(三)必須把提升群眾生活質量作為根本,努力讓社區成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灣。當前,社區居民日常需求更加多元、更具個性,局限於基本生活的傳統服務內容和方式已經很難適應。實踐証明,基層治理的根本在於回應群眾關心關切,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健全服務網格、拓展服務內容、創新服務載體、增強服務功能上下功夫,推進服務“供給側”改革,把群眾身邊“關鍵小事”辦好,滿足居民多元化、多樣化、多層次的生活需求,真正讓居民群眾滿意。

(四)必須把創新網絡技術運用作為增量,提升城市數字管理服務水平。互聯網作為一種全新的生產力,正在重塑著群眾的生產生活,已經成為城市基層黨建和基層治理的必由之路。遵義市在推進“紅色美麗樓棟”建設中,主動適應城市信息化建設要求,創新運用“智慧門禁”“紅城微家”等數字管理服務平台,不斷提升了城市基層治理精細化精准化水平。在新形勢下推進城市基層治理創新,要主動適應信息技術這一“新的裝備”,運用網絡技術整合社會資源、創新工作載體、提升服務水平。

(責編:王子鋒、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