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巴南區木洞鎮人民政府
2022年07月26日15:0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動因
巴南區木洞鎮海眼村位於海拔高度530米的長坪山上,與豐盛鎮,東溫泉鎮接壤。出產長坪大米歷史悠久,遠近聞名,區位及地理條件優越。轄區面積9.6平方公裡,現有耕地4000余畝,林地3000余畝,國土綠化提升500余畝,森林覆蓋率達27%。共有9個村民小組,1072戶、2601人,村設3個黨支部,現有黨員92名。產業發展以傳統種養殖業為主,大面積種植優質水稻,少量養殖生態跑山雞,種植桃、草莓、藍莓等水果。
村集體經濟是鞏固農村基層組織的重要保証,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物質基礎。近年來,重慶市巴南區木洞鎮海眼村以組織建設為重要抓手,依托本村特色產業,活用“加減乘除”法,巧解鄉村振興“方程式”,積極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新路子,有效激發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主動性,實現黨建引領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海眼村現已成功獲評“重慶市綠色示范村”,正全力建設鄉村振興示范村。
二、做法成效
(一)善用“加法”,筑牢鄉村振興組織基石
一是隊伍建設“加強”。抓住換屆有利契機,把8位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優秀干部充實到村“兩委”班子中,並動態儲備2名后備干部,實現學歷、年齡“一升一降”,著力打造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振興“鐵軍”。培養農村致富帶頭人2名,回引新鄉賢1名,新鄉賢丁平帶資200余萬元回村打造特色民宿,並以就近務工的方式解決20余位村民就業。
二是政策宣傳“加碼”。通過木洞山歌編排曲目、領導干部帶頭宣講、百姓名嘴下基層、景區景點互動宣講等形式,讓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市六次黨代會精神“飛入尋常百姓家”。圍繞“鄉村振興.喜迎二十大的”主題,開辦“百姓講堂”“田間課堂”活動30余次,邀請農業專家解讀涉農政策、技術指導,幫助全村1072余戶家庭享受地力補貼、農機購置補貼、農資補貼等惠農政策2200余次。舉辦“慶豐收 迎小康”木洞鎮第三屆農民豐收節,吸引800余名游客來海眼村體驗稻谷飄香,蛙肥魚美的豐收景象。
三是行動落實“加壓”。全面推行“行政村黨組織—網格(村民小組)黨支部(黨小組)—黨員聯系戶”村黨組織體系,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健全完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和黨務、村務、財務“三公開”制度,每月對重大項目進程、村社收支明細、社長月評比結果等進行公示。將中央1號文件分解成9個方面、23條措施,形成責任清單,明確時間節點,全力抓落實,並成立鄉村振興研討班定期對海眼村23個發展難題專題研討,現已解決問題18個。精准落實導師幫帶制,建立師徒“一對一”長效幫帶關系2對,並安裝1500盞路燈照亮村民幸福路。
(二)巧用“減法”,守護鄉村振興生態屏障
一是減少整治難點,創建示范院落。海眼村通過“上級補一點、本級拿一點、社會融一點、集體經濟投一點、群眾自籌掏一點”的“五個一點”方式籌措資金30萬元,打造王家大院和劉家沖2個人居環境示范院落,其中,王家大院已榮獲巴南區人居環境示范院落,並發動村民投工投勞,依舊修舊、就地取材,探索出用“廢置磚塊鋪小路、廢置器皿當花盆、廢置宅基建菜園”的做法,實現盆景變風景、庭院變花園,相較於置新景建新屋,節約成本20余萬元,形成典型示范效應,有效解決人居環境整治資金供應不足的難點。
二是減弱人情干擾,落實交叉督查。各社社長換位思考、換社體驗,開展異地交叉督查,旨在發現隱形問題、解決難點問題,達到以查促改、以查促訓、以督促學的目的。村干部、黨員、人大代表組成專班,採用“晝巡+夜查”實地查、隨機抽社突擊查、電訪社員問詢查、入戶聽取評價查、不定期回頭查等方式,跟進交叉督查結果,倒逼督查組員嚴守工作紀律,打破地域限制,破除人情干擾,全力護航人居環境整治。
三是減輕動力不足,健全動態考核。積極推廣運用積分制經驗,通過晒成果、比創建、兌積分等形式,以創建“宜居院落”“宜居人家”“綠色家庭”為風向標,採取動態授予榮譽的方式,對優秀者發放挂牌並獎勵生活物資,對落后者現場摘牌並要求立即整改到位,不斷激發村民內生動力,以“嚴治”刷新鄉村“顏值”。
(三)妙用“乘法”,夯實鄉村振興產業基礎
一是在黨建引領上出“乘”效。充分發揮“黨建+”、致富帶頭人、鄉賢能人的作用,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與基層黨建提質增效有機結合,精心打造王家咀片區和劉家沖片區2個黨建示范點,催生“黨組織統領、黨支部號召、黨員帶頭、農戶追隨”的蝴蝶效應。比如,在撂荒地整治工作中,帶動黨員群眾一起變“撂荒田”為“黃金田”,整治復耕撂荒地263.13畝,可復耕面積完成率達73%,另外耕地補足130余畝。
二是在特色產業上出“乘”果。充分利用稻田優勢和林地優勢,成立重慶海眼寺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運用“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進一步推廣“稻+N”生態模式下的新“稻”路,以“稻鰍共存、稻魚共育、稻蛙共生”的理念,採取代耕代種、集約化連片經營的方式種植水稻110余畝,養殖稻田鰍、稻田魚6000余斤,養殖稻田蛙、虎皮蛙20000余斤,形成“一水多用,一地多收”增產增收的種養格局,農戶每畝田產值從1400元增至2500元。同時,依托合作社為載體大力發展種植經濟,村黨委以果樹苗和技術入股,群眾以土地入股,在黨建示范點種植脆紅桃、蟠桃、黃桃等200畝,年總產約6000斤,收益約2萬元,果園林下大豆年產量1500斤,產值達15000元。
三是在自主增收上出“乘”績。自主建設海眼村京東跑山雞林下養殖基地,跑山雞年出欄量穩定在20000隻以上,預計創收10萬元,輻射帶動大戶養殖優質雞1000隻以上,預計增收5000元以上。引進豐雨谷、野客戶外等23家企業,流轉土地1500余畝,打造“草莓採摘、抓鰍抓魚、農家民宿、房車露營、真人CS”為一體的農文旅融合樣板間,實現從零產業到多項目發展的轉變,村集體經濟從不足1萬元增加到16萬元,村民財產性收入增加100余萬元,人均年收入增加1200余元。
(四)敢用“除法”,鑄就鄉村振興文化之魂
一是“消除”傳播隔閡,講述本土故事。海眼村所在的木洞鎮,人杰地靈、人才輩出,先后涌現出革命軍中馬前卒鄒容、孫中山大本營秘書長楊滄白、牢底坐穿的紅岩英烈何敬平、全國婦聯黨組書記黃啟璪、新中國第一位女大使丁雪鬆等名人,丁雪鬆傳記電影《鳳鳴木洞》在美國和加拿大斬獲電影節國際大獎,編撰完成《丁雪鬆傳》《楊滄白傳》《水驛木洞》《木洞故事》等書籍畫冊,依托海眼村公共文化陣地示范點和劉家沖鄉村文化振興大舞台傳播木洞名人文化和致富帶頭人的故事。
二是“破除”斷代難題,激發非遺活力。投入經費500余萬元,用於非遺研究、傳習和展演,整理木洞山歌3000余首,拍攝專題片3部,與市非遺保護中心、市川劇院合作,成功創建木洞山歌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及傳習所。發揮藝人帶培作用,邀請北京大學、四川音樂學院等高校師生到鎮開展課題研究,搭建基層活動載體。培養國家、市、區級傳承人15人,傳授師徒200余人,每年培訓民間文藝骨干500余人。舉辦山歌爭霸賽等特色大型活動50余場,木洞山歌演出團隊7進央視,3次赴美日演出,吸引900余名外國友人參與“老外@chongqing體驗非遺”系列活動,巴南區首部國家級非遺《木洞山歌劇》完成首演。木洞山歌榮獲全國農民文藝匯演金穗杯等獎項。
三是“革除”陳規陋習,樹立文明新風。組建村民議事會、老年協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會,村兩委成員、黨員、村民組長100%簽訂文明操辦承諾書,帶頭發揮好監督、巡查和管理作用,引導農民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提高,有效遏制陳規陋習,使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親敬老等社會風尚更加濃厚。結合海眼農耕文化特色,將村規民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搬上文化牆,並設置“向上向善木洞人”和移風易俗“紅黑榜”,讓“文化牆”成為鄉村文明的“代言人”,“好公公”“好婆婆”“好媳婦”先進典型被木洞手機報推送,營造學典型、做好人的良好氛圍,以文明新風“滋養”鄉村振興。
三、經驗啟示
(一)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必須把過硬干部選在前。啃最硬骨頭就要上最強力量。把沖勁、有擔當、有能力的人選派為村黨組織書記、村干部、駐村工作隊員,著力打造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善於做群眾工作的高素質農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強化鄉村振興的引領力。發揮好各級領導示范表率作用,黨員干部的“生力軍”作用,村書記、駐村工作隊員的“突擊隊”作用,使農村黨組織成為鄉村振興工作的“方向標”、制定完善政策的“助推器”、反映黨情民意的“晴雨表”。
(二)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必須把一線導向樹在前。有目標,才有動力﹔明導向,方能准確航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堅持精准發力,立足特色資源,關注市場需求,發展優勢產業。在基層,我們必須牽住產業振興的“牛鼻子”,打造“規劃先行、平台支撐、支部領航、品牌驅動”的產業振興試點,再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鋪開,壯大村集體經濟,激活鄉村振興的“源動力”。同時樹立正向激勵導向,建立健全激勵和容錯糾錯機制,為敢於擔當、踏實干事、善抓落實的干部撐腰,真正讓重心向一線傾斜、干部向一線聚焦、工作在一線落實。
(三)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必須把務實作風挺在前。脫貧攻堅是干出來的,鄉村振興也是干出來的。鄉村要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干、關鍵在落實,隨著鄉村振興日益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對干部的要求就越高,必須聚焦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突出問題,必須樹立一線抓落實、一線推動工作的導向,把問題解決在一線,把工作落實體現在一線,切實解決鄉村振興中作風不實的問題。形成看發展比干勁、看實績比作風、看成效比落實、看亮點比創新的氛圍,以高質量黨建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相關專題 |
· 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