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慶市巴南區委組織部
2022年07月14日14:3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巴南區處於重慶主城都市區的核心范圍,幅員面積佔中心城區的1/3,是首批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巴南區具有典型的大城市帶大農村特色,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大批征地拆遷群眾集中住房安置。舊房換新居,村民變市民,居住環境重建、社會關系重塑、生活方式重構,安置房小區治理面臨新要求、新挑戰。近年來,巴南區探索推行“黨建+鄰裡自管家”模式,將組織建在小區、力量下沉小區、服務送進小區,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治理體系,探索出一條讓安置房變“安心房”的新路子。
一、背景起因
巴南現有9個街道、14個鎮,轄198個村、115個社區,幅員面積1825平方公裡,常住人口117.89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82.9%。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十年來人口增加26.02萬人、增長28.32%。征地拆遷過程中,累計住房安置約9萬人,有安置房小區79個,安置住房超過300萬㎡。安置房小區涉及群體眾多、分布范圍較廣、歷時時限較長,治理困境逐步顯現。從房屋屬性看,安置房修建時間早,建設時未規劃停車位或規劃停車位嚴重不足,基礎設施配套落后。從房屋形態看,多數為開放式小區,以及無物業、無業委會的單體樓棟,垃圾長期無人清理,消防安全成為隱患。從人員構成看,安置居民與外來人口相互交織,城鄉理念相互碰撞,習慣習俗差異較大,因車輛停放、房屋漏水等問題導致鄰裡沖突不斷。因此,加強安置房小區治理,是巴南推進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加快解決群眾急難愁盼、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現實所需。
二、主要做法
(一)嚴密組織體系,推動小區黨支部規范化建立
一是組織延伸在小區。以安置房小區(網格)為單位建立小區(網格)黨支部,由社區黨組織書記或黨小組長擔任網格長,廣泛聯合網格內各種資源力量,以小網格撬動大服務。在樓棟建立黨小組,從居住在小區的黨員中遴選公道正派、能力較強、熱心服務的同志擔任黨小組長、黨員中心戶,每名黨員中心戶聯系15—30戶左右居民。將黨小組長名單、黨員中心戶名冊分別張貼在樓棟大廳、對應樓層,形成“社區黨委—小區(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社區居民”五級聯動治理體系,實現黨的組織覆蓋與聯系服務群眾“零距離”。
二是陣地夯實在小區。投入資金2300余萬元,制定實施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提檔升級三年計劃,進一步優化兒童之家、社區養老日間照料等功能室設置,為居民提供“一老一小”等服務。統籌整合利用小區管理用房、閑置門面、臨時用房資源,在安置房小區設立黨群服務驛站,配備桌椅、飲水、電腦、打印機等必要的硬件設施。小區黨支部書記、黨建指導員、網格員、樓棟黨小組長等每周定期輪流到小區坐值班,接待群眾來訪、開展政策宣傳,讓黨員群眾少跑路。
三是服務下沉在小區。針對安置房小區老年人較多、運用手機智能終端不方便等特點,將日常生活中的清潔費、水電費收繳,醫保、養老保險辦理等服務下沉至小區,通過黨群服務驛站統一辦理、上門代辦等服務。依托黨群服務驛站在小區建立“鄰姐”工作室,聚焦“以鄰為德、以鄰為善、以鄰為親、以鄰為樂”工作目標,著力化解高空拋物、噪音擾民、房屋漏水等鄰裡矛盾。推行電影放映、政策宣講、文娛活動“三進”小區行動,開展“紅色故事我來講”“身邊的榜樣”等主題活動,不斷豐富小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二)搭建治理平台,推動鄰裡自管中心實體化運行
一是成立自管中心。針對安置房小區成立業委會意願不強的特點,建立“鄰裡自管中心”,由小區黨支部書記任中心主任,設委員5—7人,在小區黨支部引領下開展工作。下設財務、監督、聯絡等工作組,由居民代表、黨員骨干等擔任。加強自管中心成員人選把關,明確“欠繳物業費不選、參與非法集訪不選、個人征信嚴重失信不選、有違法犯罪記錄不選、有搭建違章建筑不選”等“五不選”,並由村(社區)黨組織會同有關單位聯合審查。自管中心在銀行開設賬戶並實體化運行,開展小區清潔費、停車費收繳,所收款項主要用於清潔人員聘用、小區軟硬件設施維護等小區公共事務。
二是招募小區管家。著眼安置房小區人熟、地熟、情況熟優勢,通過發布招募令、居民自薦、群眾推薦等多種方式,充分挖掘居住在本村(社區)、本小區的黨員、熱心群眾、專業技術人員等,組建一支包括物業經理、水電工、綠化工、保潔工、保安等“小區管家”,既解決小區專業隊伍不足問題,又解決失地群眾就業難題。道角村北房嘴小區通過聘請本小區人員組成客戶服務隊伍,2021年底物業費累計結余近60萬元。居民通過黨群服務驛站、小區微信群、便民聯系電話等“點單”,由相應小區管家“接單”,上門解決群眾需求。
三是破解物業難題。鄰裡自管中心結合實際,分別採取部分管理事項外包、自行成立物業服務企業、聘請專業人員管理等方式,破解安置房無人管難題。新屋村自管中心牽頭成立新麒物業公司,按0.3元/㎡單價收取清潔費等,年收入達170萬元,讓安置房小區有錢辦事。明確物業繳納優惠方案,凡在規定時間內一次性繳納全年物業費的業主,優惠1個月物業費,提高業主繳費積極性。建新村、岔路口村安置小區按0.1-0.5元/㎡單價繳納物業費,繳費率均達100%。強化財務監督機制。建立物業費開支項目事前公示、開支申請制度,每月公示開支明細,村(社區)“兩委”加強財務監督與業務指導。
(三)引導居民參與,推動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化實踐
一是居民自治議事。聚焦“小區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目標,召開居民代表大會,按照推薦、確認、公示程序推薦產生小區居民議事會,激發居民參與小區治理熱情。在群眾經常聚集地設立壩壩說事點、說事箱,每月由小區支部書記、樓棟長等圍繞“說身邊榜樣”“說金點子”“說困惑事”等主題說事,及時收集群眾反映的小區事項。能及時解決的,交由鄰裡自管中心解決﹔不能立即解決的,由居民議事會按程序召開居民代表大會,提交居民自治確定解決方案,小區黨支部監督跟進。
二是黨員帶頭辦事。由村(社區)黨組織牽頭,廣泛發動在職黨員到社區、小區“雙報到”,積極引導在職黨員擔任小區黨支部書記、鄰裡自管中心成員、樓棟長、黨員中心戶等,組織黨員積極投身小區建設和群眾服務。以黨員為圓心,帶動建立紅色黨員、綠色退役軍人、紫色巾幗、藍色群眾、橙色青年“五色”志願者服務隊,定期舉辦“小區公益日”,積極開展義診義檢老年服務、“大手牽小手”親子游戲、“端午傳情”鄰裡相助等活動,實現以事聚人、聚人成事的良性循環。
三是德法相伴化事。法安天下,德潤民心。充分發揚巴南區“德法相伴”品牌,將“德法修身、德法潤家、德法睦鄰、德法怡城”融入小區治理各個環節。建立小區居民公約,實施安置房小區治理積分,將垃圾分類、規范停車、文明養寵等納入積分管理,細化設置指標,量化評價標准,完善積分兌換清單,建立積分評議操作流程,用小積分激發群眾參與熱情。為每個村(社區)聘請1名法律顧問,在小區定期接待法律咨詢,提供合同審核、協議把關等便民法律服務,提高居民法治意識。
(四)堅持共建共享,推動群眾居住環境品質化提升
一是實施老舊小區改造。按照“實施一批、謀劃一批、儲備一批”的原則,從2021年起,結合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央資金補助、市級配套資金、地方政府專項債、銀行貸款、社會投資和業主自籌資金等實際情況,全面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作。全區2021-2025年改造專項規劃計劃實施138個老舊小區,涉及1442棟樓,推動老舊小區煥然一新。
二是增強小區造血功能。全面梳理小區資源,建立門面、停車位、樓棟廣告位等台賬,通過門面招租、招商引資、重新劃分停車位、加強基礎設施管理等方式,不斷增加小區公共收益。木洞鎮錢佳花園小區,居民主要由木洞鎮4個村的部分村民征地拆遷安置及外來務工人員組成。在小區黨支部的帶領下,將380個停車位、13棟居民樓廣告位、37個臨街門面等全部建台賬、拉清單、強管理,每年收益達110萬元,為小區增添綠植7000余株、增添硬件設施20余處,不斷提升小區品質。
三是引入社會專業服務。以滿足居民需求為導向,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推動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願者及社會慈善資源“五社聯動”,實現社區治理專業化、精細化,提升小區居民生活幸福指數。在紅光社區的杰信華府、理工雅苑、紅光綜合樓等6個安置房小區,通過專業社工負責兒童之家、青少年之家,提供課后輔導、特色主題活動、傳統文化教育等服務,豐富課余生活。全區累計投入財政資金3597萬元,實施針對兒童、青少年、殘疾人等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項目383個,直接受益23萬人。
三、成效反響
(一)完善了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在社區黨委的統領統籌下,黨的組織向下延伸到小區、樓棟,通過黨員中心戶“觸角”與居民緊密聯系,建立起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嚴密組織體系。尤其是快速有效應對巴南區2022年兩起突發疫情,小區黨支部積極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廣大黨員聞訊而動、聽令而行,克服安置房小區人員流動大、開放式樓棟多等難題,快速排查、守值卡點,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堅強組織保証,近3年來巴南區突發點狀疫情均第一時間阻斷傳播鏈條,為全市疫情防控作出巴南貢獻。
(二)形成了共建共享、有責盡責的基層治理共同體。在小區黨支部的領導下,充分調動黨員、居民、社會組織積極性,鄰裡自管中心當起“管家婆”,上萬名機關在職黨員到小區報到,初步建立起黨組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履責、各類組織積極協同、群眾廣泛參與,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花溪街道先鋒村被評為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巴南區嚴格落實征地拆遷和建設環境維護主體責任等8項工作被重慶市政府辦公廳激勵表揚。
(三)樹立了大抓基層、抓實基層的鮮明導向。巴南區推動資源、服務、力量向基層下沉,採取分級投入建、落實政策還、整合資源用、共駐共建享等方式,累計投入資金3.7億元,建成投用313個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304個城鄉社區養老中心(站)、79個安置房小區黨群服務驛站(點),確保基層有地辦事。完善“三檔十一級”崗位等級序列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涵養社會工作專業人才1900余人,連續六年提高社區專職干部固定補貼,確保基層有人辦事。近3年投入服務群眾專項經費9870萬元,確保基層有能力辦事。
(四)推動了崇德向善、明德惟馨的社會風尚。將德法相伴活動抓在經常、內容融入生活日常,建立鄉情陳列館,建設道德文化廣場、休閑亭,定期開展舉辦“十星級文明戶”“最美家庭”“榜樣村民”評選,不斷增添小區文化內涵,潛移默化影響居民行為。一大批安置房小區亮出自己的“德法名片”,如“誠信岔路口”“先鋒博雅苑”“和美北房嘴”“道德紅光樓”等,安置房小區中涌現出國家級道德模范2名,崇德向善的社會風尚蔚然成風。
四、探討啟示
(一)安置房變“安心房”,加強黨的領導是根本前提。提高社區治理效能,關鍵是加強黨的領導。小區黨支部成立以前,安置房小區基本處於沒人管、不想管、不敢管、管不好的尷尬境地。小區黨支部建立后,陣地下沉、服務下沉,黨組織手臂延伸到服務群眾“最后一米”,辦成了小區居民以前想干但干不了、干不成、干不好的急難愁盼事,小區黨支部凝聚力、號召力、執行力顯著增強,群眾有了“主心骨”。
(二)安置房變“安心房”,激發人人參與是內生動力。推進基層治理的核心是人,關鍵靠人。隻有緊緊抓住人這個關鍵因素,通過在職黨員報到、黨員中心戶挂牌等方式讓黨員“站”出來,通過實施小區積分管理、設置壩壩議事點讓居民“動”起來,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開展志願活動讓各類社會組織“活”起來,引導形成了“小區是我家、和諧靠大家”的思想自覺,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小區共同體才會成為行動自覺。
(三)安置房變“安心房”,堅持人民至上是最終目的。人民群眾是基層治理的主體,必須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不斷改進和發展基層民主,暢通民主渠道,充分保障人民群眾在小區治理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引導群眾通過鄰裡自管中心等自治組織,決定公共收益使用、綠化升級提檔等重大事項,使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社區治理格局更加完善,最大限度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關專題 |
· 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