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浙江省仙居縣:深化黨建“鄰聚力”工程 探索城市基層治理新模式

中共仙居縣委組織部

2022年07月14日14:2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現代社區建設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必然要求,是共同富裕現代化基本單元,是推進社會建設的重要有形載體,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有力屏障。在建設現代社區的背景下,仙居縣以推進新時代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為抓手,深化實施“鄰聚力”工程,以開展“五鄰”活動為載體,抓好“五聚”落實,推動“五力”提升,全面構建建街道統領、行業引領、區域融合、上下聯動的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格局,逐步形成“五位一體”的共建共管機制,讓社區管理更加規范,鄰裡關系更加和諧,探索出城市基層治理的新路徑。

一、背景和動因

對照城鄉社區現代化建設要求,特別是疫情防控的大戰大考反映出來的情況,當前的社區治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短板亟待解決。一是黨對社區的領導有待進一步加強。各職能部門力量分散、管理碎片化,未系統和統籌推進的情況比較普遍﹔駐社區單位與社區的聯動不夠有力、資源整合不到位的問題比較突出﹔村改社區時間短,社區干部、農村黨員的思維定勢還沒有完全轉換,主動融入城市發展的思路理念不夠開闊﹔個別基層黨組織存在軟弱渙散,組織力、凝聚力和戰斗力不強等問題。二是優質服務供給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城市老舊社區服務設施碎片化、陳舊化,現代化短板明顯﹔停車加梯難、物業缺失等問題仍然突出﹔“一老一小”需求不能得到滿足,缺少系統性解決的內生動力。三是群眾自治的基礎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城市社區承擔著100多項政務服務事項,職能范圍擴大、人員力量不足,“小馬拉大車”現象凸顯﹔社區參與主體(以老年人為主)存在局限性,本地居民、外來人員參與意識不強,社區的公約缺位﹔社會組織作用發揮不夠,社區志願隊伍結構單一。四是“平戰一體”的應急管理能力有待進一步完善。社區力量與社區規模不匹配,有的還被長期借調使用﹔應急指揮體系運行不夠順暢,戰時狀態下力量配備不足、應急保障支撐不力、居民與社區干部、網格員的配合度不高等問題集中顯現。創新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核心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整合要素資源、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服務平台,把黨的工作做到群眾身邊去、心裡去,以黨建統領打造共建共融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二、主要做法

發揮街道大黨工委作用,統籌構建城市基層黨建“紅色聯盟”,並在社區“大黨委”配合下,優化網格結構,將19個城市社區按常住人口300-500戶標准劃分為190個網格,按樓道、樓棟、街巷劃分出3185個微網格,每個網格按“1+3+N”(“1”就是1名網格長﹔“3”就是1名專職網格員、1名兼職網格員、1名網格指導員﹔“N”就是網格內的其他包聯干部、專業執法力量,如公安、衛生健康、綜合執法、市場監管等)配備網格團隊成員,建立健全“雙納入”機制,即,將專職網格員納入社區工作者隊伍管理,由社區黨組織統籌使用,在工作安排、日常管理、考核評價等方面一體統籌﹔將社區工作者納入網格工作,落實包網入戶。成立社區功能性黨委,社區書記為黨委委員,輪流擔任黨委書記,將在職報道黨員納入微網格黨組織,建立“平戰一體”黨員隊伍,充分發揮一線堡壘作用。

(一)開展“鄰裡宣”,聚集人才,提升組織“號召力”。發揮婦聯、群團組織力量,發動社區內各領域、各層次、各年齡段黨員先鋒、特長人才,壯大基層宣講宣傳隊伍,探索更直接有力、深入人心的宣傳方式。用好業主群、社區宣傳欄、居民樓道、公共牆面等宣傳陣地,線上線下雙向發力,由點到面全力鋪開,及時把有書法、美術、舞蹈、音樂、演講等愛好特長的人聚集起來,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及時宣傳黨的好聲音、黨委政府的決策,引領居民行為,增強組織“號召力”。主要工作:組建一支宣傳隊伍﹔按照“每月一主題”標准開展宣傳活動﹔積極吸收各類社會組織加入。

(二)開展“鄰裡議”,匯集智慧,提高組織“執行力”。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以轄區單位、開發商、居委會、物管公司、業主為中心力量,建立“五位一體”共建共管機制,健全居民議事機制,對事關社區項目建設、財務使用等社區服務治理的重難點問題,聯合商議、民主決策,激發居民自治活力,推動社區治理更加有序、更有溫度。同時引導鼓勵社區內有熱情、號召力強的離退休干部、老黨員、老社區干部參與社區管理,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主要工作:建立一個議事平台,由專人負責,參與協商、化解社區或小區內的矛盾問題﹔每月至少組織一次聯席會議,商討工作情況﹔積極吸收熱心參與社區治理服務的黨員、社區居民代表、退休干部等各類人才。

(三)開展“鄰裡幫”,招賢納士,發揮組織“戰斗力”。以社區大黨委為核心,樹立主動服務理念,“網格+黨員微格”雙格聯動,開展“雙報到雙服務”、契約化黨建等活動,推動黨員密切聯系服務群眾,深入開展黨員聯系戶、黨員志願服務等活動,密切黨群、干群和群眾與群眾之間的關系。動員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三駕馬車”以及社會組織、群團等多支力量發揮,發掘、培養、組織一批黨員、志士賢能等組建志願隊伍,提供紅色代跑、醫療、法律援助等專業服務,幫助解決居民辦事、生活難題,營造和諧互助的社區生態。主要工作:根據需要,每個支部每年進對接社區報到2次,認領微心願﹔建立一支志願服務隊,每個月或定期開展志願服務活動。

(四)開展“鄰裡樂”,凝聚力量,放大組織“向心力”。建立需求、資源和服務三張清單,通過共享信息、共享陣地、共享文化、共享服務的方式,推動區域內資金、場地、人才等資源要素流動更自由、使用更高效。建立“三社”聯動工作機制,推進紅色物業建設,整合開發商、居委會、物管公司、業主等力量資源,以群眾訴求為出發點,搭建社區活動體系,通過舉辦鄰居節、文藝匯演等社區活動,重建熟人社會,打造和合的社區文化氛圍,從而把小區居民緊緊的團結在小區黨組織和業委會周圍,把社區居民緊緊的團結在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周圍,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睦鄰友好的社區氛圍促進社區大團結。主要工作:每年舉辦一次鄰居節﹔每年舉辦一次文藝匯演﹔梳理社區內各類文藝活動小隊,規范管理,提供社區內資源支持。

(五)開展“鄰裡創”,穩進提質,增強組織“組織力”。社區大黨委聯合團委、婦聯、殘聯等組織,排摸社區就業、醫療、教育、文體等業態,設立“解憂工作站”,吸引各社會組織入駐,建立幫扶標准、幫扶體系,為創業就業困難人員提供創業就業指導,組織推薦他們參加就業再就業培訓和創業培訓。匯聚社區內企業單位、創業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加入就業創業指導小組,搭建幫扶網絡,開展傳幫帶活動,為居民提供創業就業、教育醫療等資源支撐,助力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推動社區整體發展。主要工作:設立1個“就業幫扶工作站(窗口)”﹔每年梳理一次社區內的就業情況,登記就業困難人員﹔每年舉辦2次針對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培訓。

三、主要成效

(一)“鄰裡宣”——緊扣“主旋律”奏響“最強音”,讓黨的聲音傳遍千家萬戶。通過“雙向推薦+組織把關”,廣泛吸納黨員、居民代表、網格員、巾幗先鋒、退伍老兵等群體中的優秀人員組建238支黨員服務隊,建立“周周有主題、月月有活動、季季有演出”工作機制,以入戶宣講、現場咨詢、文藝匯演等形式,共開展防詐反詐、疫情防控、多城同創、“一戶多宅”整治等各類宣講活動100余場,受眾26100余人次,補齊了社區宣講短板。實施“紅色骨干”培養計劃,按照“讓黨員帶著隊員干、把骨干發展為黨員”工作思路,及時將政治過硬、表現突出的31名優秀隊員吸收為入黨積極分子。

(二)“鄰裡幫”——構建“幫扶網”濃厚“鄰裡情”,把黨的溫暖送到群眾手中。深化“黨員在身邊、溫暖千萬家”“社區吹哨·黨員報到”等活動,對樓棟長、黨員戶進行挂牌亮身份,明確3方面10項具體職責,推動黨員“經常、隨處、及時、有效”聯系服務群眾。截至目前,2800名機關事業單位在職黨員全部進社區報到,參與認領服務活動25437人次,完成“微心願”1055件次。尤其是今年常態化全民核酸檢測工作開始后,通過“鄰聚力”平台,僅安洲街道的6個社區,就招募到各類志願者600余人,參加志願活動1500余人次。打造“智慧社區”APP,對接智慧黨建、志願服務、民主監督、智慧養老、法律援助、關愛兒童等各種區域性、公共性、公益性服務項目,補足“一老一小”服務能力不足的短板。

(三)“鄰裡創”——設立“小驛站”架起“暖心橋”,讓黨的政策在基層生根發芽。充分挖掘社區、轄區企業和行業協會的各類資源,聯合工會、共青團、婦聯等單位,建立“黨建+群建”創業就業幫扶平台,邀請省市專家為80多位梅農講解楊梅種植技術。為社區居民提供就業指導、技能培訓,提升就業創業能力。結合“殘疾人之家”陣地和工藝品區域產業優勢,加強殘疾人等弱勢群體就業輔導,為15名殘疾人提供生活照料、技能培訓、勞動就業等服務﹔開展義務家政培訓活動,累計培訓210多人,推薦就業20余人。

(四)“鄰裡議”——激活“紅細胞”優化“微治理”,讓黨的制度優勢充分發揮。今年以來,由街道黨工委牽頭,組織小區黨組織、業委會代表、物業代表共召開7次圓桌會議,共解決“測溫+亮碼”、疫苗接種、核酸檢測、台州網格碼包掃碼等四大類社區“小門”管控重點領域13個難點問題。在“智慧社區”APP同步建立社區數據庫,建立“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議事機制,以“住宅小區—樓棟長—黨員中心戶”三級模式,通過問卷調查、座談議事、上門訪談等形式收集社情民意50余條﹔引導居民自治,推動形成“小事不出樓棟、大事不出社區”的矛盾糾紛化解新模式。試點開展以來,安洲街道轄區內各社區矛盾糾紛數同比下降79.03%,協商調解成功率達87.8%,新增積案率下降89.6%。

(五)“鄰裡樂”——搭建“娛樂圈”提升“幸福度”,讓黨的精神血脈薪火相傳。以社區所在街道為單位,整合轄內社會組織、醫院、學校等共建單元,將“醫教養”公共資源向社區延伸、向樓棟覆蓋。定期舉辦各類活動,組織律師、醫生、教師等為社區居民提供法律咨詢、免費體檢、興趣輔導等10余項服務。統籌用好社區的黨群服務中心、文化禮堂、文化廣場、體育場館等基礎文體設施及“西門記憶”等黨建主題館,開展義診、募捐等活動260多場,累計服務社區居民近27600人次。疫情期間,聯合街道婦聯開設線上攝影、茶藝、家庭教育等直播課程在每周五、周六晚上開設“鄰聚力”雲課堂﹔聯合轄區培訓機構,開展線上親子手工、線上戲迷會、線上“紅色故事會”100余場﹔聯合轄區學校,開展線上運動會、線上書法比賽、線上朗誦比賽等活動35次。

四、探討建議

(一)有關“鄰聚力”工程存在的問題分析。一是人員理念相對滯后。部分黨組織負責人不能把傳統黨建優勢真正與現代信息技術創造性結合﹔重業務輕黨務、重形式輕實效的觀念還沒徹底扭轉,在推進“鄰聚力”工程中存被動應付心理﹔缺乏黨建引領城市建設和城市治理的理念,沒有形成用大黨建的思維和視野來看待城市黨建工作。二是責任意識仍有缺位。黨組織的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習慣於“上傳下達”,滿足於“照抄照搬”,上級布置什麼就完成什麼,開展“鄰聚力”工程的主動性不夠,過於依賴上級部門的布置和推動,存在“上頭熱、下頭冷”。考核評價、激勵約束等制度缺失或乏力,導致“鄰聚力”工程開展效果與預期有差距。三是監督管理比較薄弱。對“鄰聚力”工程開展情況跟蹤問效不夠,缺乏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和整改方案﹔日常督查清單不夠細化,致使部分黨組織抓城市黨建工作缺乏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和持之以恆、久久為功的“釘釘子”精神。

(二)開展“鄰聚力”工程的對策及建議。一是建議建強“鄰聚力”體系。深入挖掘、充分發揮區域內各類組織已有場所、設施的作用,並向社區內其他組織和群眾適度開放,使資源能夠集約共享。充分發揮社區、非公企業、機關單位等各級黨組織的縱向領導和橫向協調作用,細化“雙格聯動”機制。組建黨員、網格員、樓棟長、物業管理員和居民志願者五支隊伍,完善黨員積分管理、社情民意處置、志願者管理、議事協商、矛盾調解等機制,全面動員居民參與開展為民服務、活動組織、信訪化解等,打響“鄰聚力”品牌。二是建議培育“鄰聚力”頭雁。推行“黨建+網格”治理模式,通過設置網格黨小組、黨員編組等方式,按照“就近、就親、就便”原則將社區黨員編入各網格,選取社區內骨干黨員擔任黨小組負責人,培育為各網格“鄰裡”頭雁,定期帶領網格內黨員開展黨建工作研究和交流,常態化開展健康保健、文體娛樂、閱讀分享、心理疏導、紅色代跑等各類便民行動,街道定期給予通報表彰,有效激發黨員創先爭優的熱情,形成“人人爭做標杆”的良好氛圍,實現“鄰聚力”工程開展由“獨角戲”變為“大合唱”。三是建議做優“鄰聚力”服務。以社區為單位,綜合年齡、職業、身份、居住狀況、身體狀況等因素,對社區黨員進行分類管理。每名黨員建立一張“黨員積分卡”,從講政治、比奉獻、樹形象三個方面出發,完成實事承諾、建言獻策、聯系群眾等工作,並以百分制的形式進行項目指標量化考評。街道為各類社區社會組織和志願服務組織提供技術、管理等支持,不斷提高他們服務項目的能力,實現服務供需的精准對接,提高服務居民的精細化水平。

(責編:王子鋒、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