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甘肅省隴西縣:實施“1+4”黨建引領“雙構建雙提高”工程

中共隴西縣委組織部

2022年07月14日13:4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甘肅隴西縣立足破解產業發展、社會治理、村民收入、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存在的問題和短板,大力實施“1+4”黨建引領“雙構建雙提高”工程,促進農村產業發展和社會治理融合互促,村民收入和村集體經濟雙向進位,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下的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一、背景起因

隨著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和鄉村振興向縱深推進,“三農”工作重心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黨組織在產業發展、鄉村治理、群眾收入、村集體經濟壯大方面作用發揮不到位。以甘肅隴西為例,突出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基層黨組織設置缺乏創新。近年來,隨著特色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出現了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大型經濟組織,由於受限於地界等客觀因素制約,傳統的基層黨組織無法全覆蓋這些經濟組織。同時以地緣為主的黨組織設置相當程度上造成了資源、人才、服務等要素的自我封閉,產業黨組織處於“單打獨斗”的狀態,難以跨行業、跨鄉鎮進行資源優化配置,致使組織優勢、組織功能、組織力量在產業鏈未能得到充分發揮,特色產業難以實現集群抱團發展。

二是特色產業發展亟待轉型提質。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各基層黨組織努力培育挖掘出了一批特色產業。但還存在發展方式不夠新、產業鏈條不夠長、品牌影響力不夠大、要素保障不足等問題,多數農濟產品精深加工薄弱,技術含量與產品附加值較低,品牌的差異化和獨佔性不突出,農村產業發展缺乏科技、經營等各類人才支撐,且特色產業經營體系、服務體系尚未健全完善,距離構建“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格局還有很大的差距。

三是基層治理效能未能充分釋放。伴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群眾訴求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態勢。但在工作實踐中,大部分基層黨組織更多注重組織領導和催化協同作用發揮,基層黨建資源與基層治理資源缺乏有效整合,致使黨組織政治功能發揮不夠充分,組織力貫穿不夠,加之網格劃分存在重復交叉設置、多頭管理的現象,導致管理和服務不夠精准,群眾自治組織建立不夠完善,難以形成融合互促的治理新格局。

四是聯農帶農發展模式方式單一。“黨建鏈”“產業鏈”與“致富鏈”缺乏有效串聯,群眾參與村集體經濟發展方式大多以勞務就業為主,基層黨組織在產業培育、經營管理、市場銷售等關鍵環節與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缺乏深度融合,探索聯農帶農的模式不夠開拓創新,群眾自主發展的內生動能未能得到有效激發。基層黨組織更多注重班子成員作用發揮,在黨員致富能人效能轉化上不夠充分。

五是集體經濟積累仍需消薄攻堅。雖然全面消除了“空殼”村,但大部分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比較單一,大多數村集體經濟發展依靠上級項目資金。挖掘村內資源稟賦力度不夠,沒有充分發揮出村級集體資源資產的潛力和效益,且村集體經營管理者普遍綜合素質較低,缺乏對市場規律、人才支撐、經營管理等重要因素分析研判,致使村級集體經濟有分無統,低水平發展、低效益運行的局面尚未根本根治,提升薄弱村的任務依然巨大。

二、探索實踐

一是創新組織設置,筑牢產業發展戰斗堡壘。積極適應區域聯合發展需要,深入開展產業黨組織“提檔升級”行動,探索推行黨組織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人才育在產業鏈、群眾富在產業鏈“四鏈”發展模式,堅持“一產業一黨委”,打破行政邊界和區域阻隔壁壘,依托隴西經濟開發區組建成立產城融合片區黨委1個,圍繞中藥材產業、施設農業、食用菌產業、農機社會化服務組建成立產業帶黨委4個,以鄉村建設示范村和產業基礎較好的村為中心村,引導鄉鎮組建成立中藥材、果菜、草畜等產業聯合黨委17個,促進區域資源、要素、服務等優化配置,著力打造區域型、產業型、服務型黨建共同體,推動形成整體協調發展效應。

二是健全發展體系,推動農業產業轉型提質。充分發揮產業黨組織引領聚合作用,扎實開展農業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立足“強園區”,推進中藥材現代產業園和渭北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園區提檔升級,實施雲上田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示范園、鞏昌鎮河那坡村生態農業產業園等12個重點項目﹔立足“強龍頭”,加大“外引內培”力度,新培育和引進龍頭企業2家﹔立足“強營銷”,鞏固提升和新培育各類營銷市場40個、電商企業60家、電商個體510家,加大“隴味西有”“隴西黃芪”“隴西白條黨參”等“甘味”農產品品牌宣傳推介﹔立足“強服務”,統籌協調20家農機服務合作社,建設高標准農田3.2萬畝、整治撂荒地2.1萬畝、機耕機種農作物33.55萬畝,主要農作物種植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2%。

三是加強鄉村治理,營造和諧宜居發展環境。大力實施“村級服務”提升工程,健全完善“村黨組織+網格(村民小組)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戶”村黨組織體系,深化“每名駐村干部包一個村民小組、包村民小組內的全體農戶,對所包農戶每月至少走訪1遍以上,重點特殊人員走訪2遍以上”的“雙包一訪”和“馬上辦、代著辦、領著辦、流動辦”“四辦”便民服務工作法,引導3000多名鄉村干部、駐村工作隊員和1500多名農村黨員,深入開展“民意代言、幫反映訴求,事務代辦、幫解決需求,便民代理、幫興辦實事”的“三代三幫”服務。深化拓展“三委治村、五會理事”模式,建立社會矛盾大調解機制、社會治安大防控機制,排查化解矛盾糾紛,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和獲得感不斷增強。

四是深化幫帶模式,持續增加農民工資收入。精心組織實施“書記黨建項目”,指導鄉村黨組織書記領辦產業發展項目或難點堵點項目241個﹔深入開展“把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的“雙培養”活動,從致富帶頭人中發展黨員102名,培養黨員致富帶頭人1567名,鼓勵支持黨員致富帶頭人領辦創辦新型經營主體202個﹔健全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產業基地、農戶利益聯結機制,鼓勵龍頭企業內聯合作社帶農戶,建設創業孵化基地1個,規范提升農民合作社60家,培育發展家庭農場778個,帶動群眾就業人數增長2%以上。

五是壯大集體經濟,激發鄉村發展內生動力。充分發揮區域黨建聯建優勢,深入開展村集體經濟強化行動,堅持每季度召開1次村集體經濟聯席會議,專題研判分析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協調解決發展難題58個。全面推行“黨建+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指導鄉村黨組織根據本地資源稟賦,以35個中央和省財政扶持壯大集體經濟項目村、年收入1萬元左右的14個集體經濟薄弱村為重點,通過持續開展農村集體“三資”清理,盤活農村集體資產資源,集聚資金、資源、人才等發展要素,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項目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推動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增收。

三、工作成效

一是實現產業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通過打破行政邊界和區域阻隔壁壘的方式,在示范村、經濟重鎮、產業園區分別建立聯合黨委、片區黨委、產業帶黨委,著力打造產業型、區域型、服務型黨建共同體,實現產業連鄉成片、集群成鏈、抱團發展,推動產業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二是實現服務方式由“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通過構建村有便民服務室、組有便民服務點、戶有民事代辦員的“三級”網格化服務體系﹔打造由村組干部、鄉土人才、駐村幫扶工作隊、農村黨員為主體專業化服務隊伍﹔搭建黨群服務中心、網絡平台、圖書室等服務場所為主的多元服務平台,推動服務方式由“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

三是實現群眾收入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通過“黨組織+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精准對接生產經營特點規律和農民群眾所求所需,在市場信息、政策法規、資金技術、產業技能等方面及時為群眾提供優質服務,轉變群眾發展觀念,帶動群眾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田園綜合體等新業態,不斷拓寬增收渠道,推動群眾增收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

四是實現集體經濟由“小散弱”向“高精優”轉變。盤活農村集體資產、資源要素,按照產業提升型、資產盤活型、資源開發型、項目帶動型、為農服務型、多元合作型等類型,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同時加強對村集體經濟收入、支出和扶持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管理,規范資金使用方式,確保村集體經濟服務發展、保障民生、促進和諧,確保實現集體經濟由“增收入”向“見效益”轉變。

四、思考啟示

一要推動黨建鏈串聯產業鏈,著力解決黨組織引領不強的問題。堅持改革發展推進到哪,黨的基層組織就跟進到哪。當前,隨著農村各項改革持續推進,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前進方向和必由之路。隨著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推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為主體的各類經營主體不斷涌現,部分經營主體規模較大,經營范圍涉及好幾個村、甚至好幾個鄉鎮。而受限於行政區域等客觀條件限制,黨的組織建設還沒有很好的跟進。通過因地制宜設置功能型黨組織,建立聯合黨委、片區黨委和產業帶黨委,將黨的組織建在產業第一線,實現黨建鏈串聯產業鏈,引領推動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二要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治理,著力解決治理效能不充分的問題。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農民對民主、公平、法治、文化、安全、環境等需要日益增長,出現了不少新問題。一些村干部隊伍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夠。這些情況,不僅影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也直接影響了農村黨群干群關系和執政基礎的鞏固。這就要不斷的筑牢基層黨組織,著力構建以村黨組織為核心、村委會和監委會為基礎、群團組織為紐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為補充的“一核多元”村級治理服務體系,推動形成“支部引領、黨員示范、黨群互動”治理服務新格局。

三要聚焦群眾增收這一根本,著力解決群眾收入不穩定的問題。鄉村振興,農民群眾是主體,群眾收入增加是關鍵。近年來,受疫情影響,縣域內部分群眾無法外出務工、經營、就業,收入下降和不穩定現象越來越明顯。提高群眾收入,就要著力解決群眾增收難這一問題,因地制宜引導群眾發展富民產業。通過健全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產業基地、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扶持培育一批大型龍頭企業,通過建設創業孵化基地,提供就業崗位,開展創業就業技能培訓,帶動群眾就業人數每年增長。鼓勵龍頭企業內聯合作社帶農戶,全面推動土地有序流轉,建立標准化規模化種養基地,不斷發展壯大家庭農場。健全完善返鄉創業機制,支持鼓勵未就業大中專畢業生、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通過創辦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濟實體,帶動群眾就業人數每年增長。同時鼓勵群眾發展中藥材、馬鈴薯、林果等特色產業種植和牛羊養殖,持續增加經營性收入。

四要充分發揮村內資源稟賦,著力解決無錢為百姓辦事的問題。村級集體經濟,是村級組織帶領群眾奔小康,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物質基礎,也是黨支部提高自身凝聚力和戰斗力的重要條件。要加強村集體“三資”管理,堅持應清盡清、應統盡統、應用盡用,對村集體所有的各類經營性資產和集體建設用地、“四荒”地、機動地等資源性資產,以及集體資金、資產和資源管理使用情況進行全面清理,確保村級閑置資產資源保值增值。引導支農、惠農、產業等項目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村級集體經濟項目,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利用集體經營性資產資源與企業合作興辦加工企業和服務企業,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責編:王子鋒、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