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四川瀘縣:“四管四有”分類管理農村黨員 凝聚鄉村振興紅色力量

中共瀘縣縣委組織部

2022年07月11日10:1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員是黨的肌體的細胞和黨的活動的主體,黨員隊伍建設是黨的建設基礎工程。新形勢下,加強黨員隊伍分類管理,對於提高黨員隊伍建設質量、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確保黨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9年10月以來,瀘縣創新“四管四有”農村黨員分類管理模式,發揮廣大農村黨員在抗震救災、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基層治理中的先鋒作用,為新時代全面加強黨員隊伍建設積累了有益經驗。

一、背景動因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邃把握這一新的歷史方位,明確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方針,提出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強調要把各級黨員隊伍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開展農村黨員分類管理,符合政治要求、現實需要和內在需求。

(一)開展農村黨員分類管理,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黨員隊伍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的重要實踐。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從嚴管黨治黨,對加強黨員隊伍建設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黨中央把加強黨員管理作為重大時代命題,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研究部署,制定出台一系列制度政策。2013年2月,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新形勢下發展黨員和黨員管理工作的意見》,對做好黨員組織生活、教育培訓、關愛幫扶、權益保障等工作提出了具體措施﹔2019年5月,黨中央印發《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條例》,指出黨員教育管理是黨的建設基礎性經常性工作,要求各級黨組織必須堅持以《條例》為指引,注重提高黨員隊伍建設質量,激發黨組織的生機活力,實施黨員分類管理模式,不斷強化黨員管理實效。

(二)開展農村黨員分類管理,是適應新發展階段黨員隊伍新變化的重要體現。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加速涌現許多新業態、新產業、新群體,黨員的流向、職業更加復雜多元,增加了黨員管理的難度和廣度。農村黨員管理“統而未分”,瀘縣251個村,村均黨員98名,仍沿襲“一刀切”“一把抓”管理模式,沒有科學的分類標准,管理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流動黨員管理“鞭長莫及”,瀘縣常年在外務工40余萬人,其中黨員6000余人,存在去向難掌握、活動難開展、管理難到位等問題,流入地“看得見的管不到”,流出地“管得到的看不見”。黨員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著力重點需要分類研究。

(三)開展農村黨員分類管理,是建設堪當時代大任黨員隊伍的重要要求。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踏上新的趕考之路,尤其需要建設更加過硬的黨員隊伍,但目前仍然還有一些不適應的問題。黨組織凝聚力“弱而渙散”,黨員作用發揮“無崗無為”,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等需要廣大農村黨員走在前作表率,但除村組干部黨員外,近90%農村黨員“無崗無責”,缺乏亮身份、盡義務、擔責任的有效平台。如何引導不同行業、不同職業的黨員發揮作用,亟待探索解決。

二、主要做法

瀘縣根據農村黨員從業類型、任職情況、年齡標准,按照“便於管理、精准服務、發揮作用”原則,將農村黨員分為四類:一是縣外農民工黨員。瀘縣縣外農民工黨員佔25.1%,人數多、分布廣、流動大、管理難,是黨員管理的難點、薄弱點。二是村組干部黨員。瀘縣村組干部黨員僅佔9.2%,但他們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的“領頭雁”,因此,把他們單獨分類進行專職管理。三是在家從業黨員。瀘縣在家務農與縣內務工的農村黨員佔35.2%,是推動農村改革發展的“主力軍”。四是年老體弱黨員。考慮到瀘縣60—70歲黨員多數仍在從事農業生產的實際,將70歲以上和行動不便、身患重病、喪失勞動能力的黨員作為年老體弱黨員進行管理,群體佔比達30.5%,需要特別關心和重點幫扶。針對農村黨員不同類別,實施差異化管理和量化考核,將農村黨員“軟性要求”變成“剛性任務”。

(一)雙向協同式管理,讓縣外農民工黨員有“家”。一是強化教育管理。成立14個瀘縣異地農民工黨總支、9個異地商會黨支部,“一對一”選派專職干部駐點工作。開展“雙找”活動,建立信息台賬,做到黨員流向、從業、返鄉創業、擔任村干部意願“四個清楚”。建立黨員發展委托培養機制,流出地黨組織委托異地農民工黨組織培養教育,實行“雙向考察、兩地公示”,兩年來異地發展黨員69名。二是強化跟蹤服務。用好“酒城先鋒”APP,利用“一鍵流出”實現黨員動向精准定位。建立流出地黨組織“一對一聯系、一節一問候、一年一座談”服務機制,幫助解決就業、欠薪等難題230余個。三是強化回引培育。定期組團到珠三角、長三角、雲貴一帶,開展農民工座談會、招引活動,落實稅費減免、資金補貼、擔保貸款、貼息貸款等政策,回引黨員回鄉就業創業。近兩年來累計回引優秀農民工2.9萬余人、黨員927名,拉動項目投資12.55億元。

(二)設崗定責式管理,讓在家從業黨員有“責”。一是按需設置黨員先鋒崗。結合群眾需求、黨員從業狀況、優勢特征,設置“發展型”“治理型”“服務型”等先鋒崗8000余個,搭建作用發揮平台,讓在家從業黨員“有崗有責、有責有為”。二是合理劃分黨員責任區。依托鄉村網格進行基層組織體系重構,在村民聚居點、種植養殖基地、創業產業園等地劃分責任區457個。實施鄉土人才“頭雁領航”行動,採取“跟師學藝”“科技雲服務”等形式,扶持培養產業致富帶頭人2000余名。三是推行崗位承諾踐諾制。實行公開承諾、即時記事、季度踐諾,利用村級“紅黑榜”讓黨員身上有擔子、心中有壓力、工作有動力。

(三)目標問效式管理,讓村組干部黨員有“為”。一是開展全覆蓋培訓。採取“集中+片區”“課堂+基地”“講授+實踐”等方式,每年對村組干部黨員開展全覆蓋培訓,抓好農村黨員中的“關鍵少數”。組織437名村干部學歷提升,實現大專學歷100%。二是實施清單化管理。建立村級事務“任務、責任、問題”3張清單,拓展“走進群眾、服務群眾、引導群眾”主題教育內涵外延,每名村組干部黨員結對聯系6—9戶普通群眾,常態化開展結對走訪、便民代辦、排憂解困等服務。三是領辦示范性產業。出台《村集體經濟考核獎勵辦法》,每年按年度經營性純收益的5%—20%比例給予補助,鼓勵村組干部黨員帶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251個村集體經濟平均突破100萬元。

(四)關愛幫扶式管理,讓年老體弱黨員有“助”。一是經常性關心關愛。建立“五必到五必訪”制度,每年落實100萬元困難黨員幫扶基金,為黨齡滿50年且年滿80周歲及以上的農村黨員,每年每人發放200元慰問金,3124名黨員受到幫扶。二是針對性送教送學。依托各地鄉村振興學院,對88名有勞動能力的困難黨員,開展農村特色產業、手工技藝、民俗文化等培訓,引導發展小農產業或工匠技藝,持續鞏固脫貧成果。對年老體弱黨員送學上門,開展“家門口”組織生活,“面對面”過主題黨日。三是創新性發揮余熱。遴選身體健康、熱心公益、處事公道的老黨員670名,設置老黨員工作室251個,協助村務管理、參與基層治理、發揮老年余熱。

(五)量化考核式管理,讓“吃苦者吃香、有為者有位”。一是推行黨員先鋒指數管理。明確先鋒指數由基准指數、激勵指數和負面指數構成,設定基礎分值60分,採取日常登記、季度公示、年度核定流程,對黨員履行崗位職責、參與急難險重任務、獲得表彰獎勵等情況,以及違反村規民約等負面行為,加減相應分值。二是分層分類開展考核評議。鎮街黨組織負責村組干部黨員考核評議,其他三類由村黨組織亮分定績、按分劃線,解決不合格黨員認定難問題。強化結果運用,以鎮為單位,每年按10%評選“共產黨員先鋒戶”並統一懸挂標牌,優先作為“兩代表一委員”、村級后備干部人選的推薦對象。對未達到基准指數的約談提醒,列入“紅黑榜”重點教育幫扶,限期整改。三是建立動態管理長效機制。打破“一評定終身”模式,黨員先鋒指數、先鋒戶的評定每年歸零、重新計分、重新評定。鎮街黨組織常態化開展督查,動態掌握“黨員先鋒戶”平時表現、履職情況、作用發揮,對不符合條件的取牌、摘牌,扭轉農村黨員“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局面。

三、取得的成效

(一)喚醒了黨員身份意識。在農村黨員家門口統一懸挂“共產黨員戶”標識牌,促使黨員亮身份、亮承諾,“我是黨員,讓我來”的氛圍更加濃厚。“黨員示范崗”的設立、“黨員責任區”的劃分、“黨員先鋒隊”的組建,激發了農村黨員生命力,改變了以往黨員身份模糊不清、為民意識不強等難題,促使農村黨員主動干工作、認真盡義務,黨性意識、身份意識有了明顯提升。

(二)增強了黨組織凝聚力。“四管四有”的分類管理模式,讓基層黨組織與黨員之間聯系更加緊密、關系更加融洽,黨組織帶領群眾發展的信心更足、能力更強,40個貧困村成功摘帽,22522戶貧困戶全面脫貧,100%消除“空殼村”。譚壩村支書馬仕彬領辦股份經濟合作社,探索“三社融合”發展模式,村集體經濟增長近7000萬元。

(三)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廣大農村黨員主動亮身份、踐承諾、參與“走服引”,在脫貧攻堅、疫情防控、抗震救災中沖在前、干在先,增進了黨群感情。在“走服引”滿意度測評中,對黨員干部認可度達98.2%,對黨和政府滿意度達97.9%。太伏鎮“老賈工作室”的賈方和,帶領團隊接待來訪500余人次,調解糾紛80余件,成功率達100%。新林村34名在家黨員下沉網格,探索出分格治理、分類服務、分項積分、分片發展“四分微治理”基層工作經驗。

(四)彰顯了先鋒模范作用。廣大農村黨員找到了作用發揮平台,實現了從“無責”到“有責”、從“無為”到“有為”轉變。脫貧攻堅中,農村黨員帶頭認領“責任田”,帶領群眾把“責任田”變為“致富田”。得勝鎮16名黨員認領“致富帶頭崗”,以家政服務帶動近千人就業﹔王灣村7名黨員認領“產業發展崗”,柑橘種植示范區助推村集體經濟增長近3倍。瀘縣“9·16”地震發生后,5600余名黨員喊響“我是黨員我先上”,踴躍遞交“請戰書”。處於震中的福集鎮草壩村黨總支書記古福華帶領32名黨員,迅速組建“黨員突擊隊”安全轉移群眾3500余名﹔9個異地商會黨組織、60余家兩新黨組織和1000余名縣外農民工黨員捐款捐物近2000萬元……正是有了廣大黨員積極參與、全力支持,抗震救災工作才取得階段性成效,災后恢復重建得以迅速推進。

四、探索啟示

(一)農村黨員要管好,從嚴治黨是基礎。瀘縣在推進農村黨員分類管理中,注重把嚴的要求貫穿到全過程、各方面,著力推動從嚴管黨治黨要求落實到黨員隊伍的管理中去。實踐証明,黨員隊伍管理關鍵在嚴。隻有嚴字當頭,以嚴的標准、嚴的紀律、嚴的措施扎實做好黨員管理工作,著力解決黨員隊伍建設中的突出問題,才能保持黨員隊伍的生機和活力。

(二)農村黨員要統好,科學分類是前提。新時期黨員隊伍構成趨於多樣,自身從事崗位各異,傳統單一的教育管理方式已無法滿足不同年齡、文化和就業方式的黨員多樣化需求,必須在充分掌握黨員隊伍實際狀況和個性需求的基礎上,堅持突出特點、全面覆蓋、便於管理的原則,變“統抓統管”為“精細管理”,對黨員類別進行科學合理劃分,並分類提出不同要求和履職目標,確保分類管理精准有效。

(三)農村黨員要用好,激發活力是關鍵。每個黨員個體都是黨的“細胞”,其活力決定黨的生命力,而黨員分類管理的關鍵就是充分激發黨員主動干事創業的活力。讓先進更先進、中間趕先進、后進加把勁,更好地優化基層黨員隊伍,必須採取差異化管理,有針對性地搭建履職平台、制定激勵措施,讓全體黨員在參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城鄉基層治理等工作中,找到發力點,助推黨員作用發揮由被動變主動。

(四)農村黨員要育好,注重實效是根本。黨員在作用發揮、擔當作為、提升素質等方面難以量化,主觀判斷性較強,為確保黨員考准考實,必須以“先鋒指數”考核、“黨員先鋒戶”評選為抓手,建立數值量化履職模型,化被動變主動。同時,打破“一評定終身”模式,指數考核要每年歸零、重新計分、重新評定,動態調整考核方式和考核標准,調動黨員履職盡責積極性。  

(責編:王子鋒、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