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安徽黃山市黃山區:“五鏈合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中共黃山市黃山區委組織部

2022年07月08日10:3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案例背景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夯實黨在農村執政基礎、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重要舉措。但一些地方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滯后,出現了大量“無錢辦事”的“空殼村”“薄弱村”,不僅直接影響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進程,更影響了鄉村黨組織在群眾心中的公信力。為切實改變村級集體經濟總量偏小、質量不高、方式傳統、發展不平衡的狀況,自2012年以來,黃山區以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為抓手,緊扣“五個一”特色產業及生態、旅游、文化等資源稟賦,以三年為一個周期,連續實施3輪“紅色強基、提質增效”專項行動,以組織鏈、產業鏈、創新鏈、示范鏈、合作鏈“五鏈合一”,實現村級經營性收入倍增。

二、主要做法

(一)建強“組織鏈”,上下聯動發展。一是整體布局。成立由區委書記、區長擔任“雙組長”的全區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工作領導小組,按照黨委政府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涉農部門積極配合、鎮村具體實施的原則,黨政合力吹響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沖鋒號”。先后3次編制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規劃,其中2019-2022年專項規劃提出資源開發型、資產運營型、股份合作型、物業管理型等“十類”35條具體發展路徑,逐年實施,分檔推進。二是組織推動。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黨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推動基層黨組織“上產業鏈”“進合作社”“入種養基地”,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全區一盤棋的發展態勢。創新實施“群雁興巢計劃”,選配懂經營、善管理、敢創業的“能人”充實到村“兩委”班子,選派8名機關事業單位干部、回引1名返鄉企業家到發展重點村、基礎薄弱村選任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鼓勵黨支部創辦、能人領辦村集體經濟實體。三是考核激勵。按照“以收定支、按勞定補、總量控制”的原則,創設集體經濟增收獎,每年向村干部發放獎勵報酬400余萬元,激發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的內生動力。將集體經濟發展納入基層黨建年度重點工作和鄉村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考核,權重20%以上。以“比創建看鄉風文明、比產業看經濟發展、比黨建看基層基礎”為內容,進行月調度、季互比、年總評,有效營造比學趕超氛圍。

(二)優化“產業鏈”,項目帶動發展。一是精心謀劃項目。按照“鞏固一批存量項目、謀劃一批新建項目、扶持一批優質項目”的原則,建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四年滾動項目庫,謀劃產業類項目151個、資金規模1.37億元,並動態更新。開展鄉村運營產業項目大比拼,通過項目申報、審核初篩、實施擇優、比武總評,評選產生一批模式佳、效益好、創意新的好項目,提升項目實施質效。二是整合發展資金。緊抓列入省財政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區縣、國家級農村綜合改革試點試驗區縣機遇,2016年開始啟動“百萬強村”扶持計劃,按每村100萬元的標准,設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截至2021年底,全區79個村(居)累計投入資金1.04億元,發展集體經濟項目116個,確保每個村(居)至少有1個以上集體經濟產業實體項目,增強村級造血功能。三是強化要素保障。出台土地、稅收等方面利好政策,落實村集體招商入園的稅收獎勵到村、財政投入的農業產業化項目折股量化到村、鄉村國有閑置資產盤活使用到村、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指標優先保障到村、征用村集體土地配套發展用地到村“五個到村”優先扶持措施,將發展要素優先聚集到村級。

(三)打造“創新鏈”,改革驅動發展。一是深化“三變改革”。支持各村成立集體經濟組織或專業合作社,指導鄉鎮、村完善經營主體、村集體、農戶利益聯結機制,讓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目前全區79個村(居)“三變”改革全覆蓋,承接“三變”改革主體77個,納入項目庫管理的項目79個。二是推行“組織領辦”。以甘棠鎮甘棠社區孟山香榧專業合作社、烏石鎮長蘆村農友種植專業合作社為試點,推動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15個。如:烏石鎮長蘆村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緊盯水稻主導產業,在解決拋荒地的基礎上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實現從播種、收割到烘干、倉儲、銷售的一條龍服務。三是創新“鄉村運營”。制定《關於開展鄉村運營機制創新試點工作方案》,印制集流程圖解、問題答疑、典型案例為一體的《黃山區強村公司運營管理工作手冊》,舉辦鄉村運營創新試點實操培訓班,區“兩山銀行”和7家鄉鎮振興公司、54家強村公司,著手對村級資源進行市場化運作,積極構建“政府引導,村集體、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發展”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路徑,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向美麗鄉村運營轉變。

(四)培育“示范鏈”,多維牽動發展。一是以“顏值”換“價值”,發展美麗經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大力培育鄉村民宿、觀光旅游、創意農業等新業態,全區14個鄉鎮每年舉辦農旅主題節慶活動20余場次,初步形成“月月有活動、季季有精彩”的品牌。新豐鄉以田園風格為農旅結合主打方向,創設“向往的田園”和“田園小廚”兩大自主特色品牌。新華鄉、新豐鄉、烏石鎮等鄉鎮依托農村電商運營中心,通過網上平台、直播帶貨、線下體驗等方式,今年銷售地方名特優新農產品2000余萬元,推動農工旅三產深度融合。二是從“單打”到“組團”,發展飛地經濟。鼓勵發展空間受限的經濟強村以強帶弱、資源稟賦不好的村抱團互動,建立“集中投入+統一開發+按資分紅”的組合發展機制,引導異地投資發展飛地經濟。2019年全區統籌安排,將26個欠發達村捆綁,籌措資金2270萬元,入股太平經開區小微企業創業基地建設,抱團發展“飛地經濟”。三是變“村民”為“股民”,發展股份經濟。結合農村“三變”改革,推動村干部“興產業、創事業、辦家業”,鼓勵村組以公司投股、集體參股、農戶入股方式參與專業合作社、合作組織和服務實體經營,讓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村民充分享受發展帶來的紅利。“富民先富村,村富帶民富”。甘棠社區以土地和資金入股51%、吸收村民股金49%,在霧山林場實施香榧種植項目,栽種香榧苗1.4萬株,預計盛果期年經濟效益100萬元,居民分紅40余萬元。四是串“點”成“帶”,發展產業經濟。聚焦“六業千億”行動,結合我區“五個一”產業特色實際,按照“規劃先行、統一布局、集中建設、連點成面”的思路,組織產業特色鮮明的16個村和帶動能力突出的16個合作主體,打造茶產業、筍竹產業、油茶產業、香榧產業等4條特色產業示范帶(區),明確主導產業規模、推進措施,推進產業特色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五)暢通“合作鏈”,合力推動發展。一是城鄉對接。開展城鄉基層黨組織“結對結親”幫扶,按照機關、企業和村“2+1”的結對方式,成立79個城鄉聯合黨委,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作為“書記引領工程”,共同做好產業規劃、項目編報、招商引資和技術扶持。從機關事業單位擇優選派153名駐村干部、專業技術人員、金融專員、科技特派員到村幫扶,組建2個區級產業發展服務團,每個鄉鎮、村分別建立1個產業發展服務站(隊),構建“211產業發展服務團隊”,匯聚人才力量解決發展難題。二是村企合作。組織10個區直單位、6個集體經濟強村、13家企業共同結對10個集體經濟薄弱村,通過聯購商鋪、聯建廠房、聯辦項目等方式,構建“三聯共建”格局,以強帶弱助力產業發展。開展“萬企興村”行動,組織95個非公企業結對幫扶79個村,在政策、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對被幫扶村提供扶持。三是村村共建。按照“組織發動、自願結對、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引導產業相近、地域相鄰、發展同向的村結盟共建,組織全區29個集體經濟強村、黨建示范村與19個集體經濟后進村開展“村村共建”,推動共同發展。指導25個資源相似、產業互補的鄰近村共同謀劃村集體經濟聯建項目7個,實現資源共享、資金共入、收益共分,合力推進村集體經濟增收。

三、主要成效

一是發展質效更趨優化。經過10年的持續努力,2021年,全區79個村(居)集體經濟經營性總收入5445.81萬元,村均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68.9萬元、是2011年的4.4倍,其中50萬元以上的經濟強村33個、100萬元以上村13個,全面消除了集體經濟“空殼村”和10萬元以下薄弱村,進入全省區縣十強,4個鄉鎮村均經營性收入進入全市十強,省委農村工作會議點名表揚。

二是干事創業激情高漲。通過設立增收獎、實施“三變”改革、探索鄉村運營,並持續推進組織鏈、產業鏈、創新鏈、示范鏈、合作鏈“五鏈合一”,有效激發了村級黨組織發展集體經濟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激發了村干部干事創業激情,一批資產運營、股份合作、物業管理、產業帶動、服務創收等類型的示范典型有效推出。

三是聯動發展氛圍濃厚。通過城鄉聯建、村企合作、村村共建等模式和211產業發展服務體系的構建,自上而下、抱團發展推動集體經濟再提升,有效實現集體經濟發展人才不斷集聚、主導產業品牌效益不斷增強、集聚經濟整體質效不斷提升。

四是群眾獲得感明顯增強。2021年,黃山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萬元,超過15%的村實現了村民普惠分紅。甘棠鎮甘棠社區創新設立人口股、土地股、資金股、績效股、孝老愛親股,以“五股豐登”推動社區與居民共建、共享、共富。通過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為實施村級公益事業提供了堅實基礎,農村居民生活環境更加生態宜居,鄉村治理更加科學有序。

四、經驗啟示

一是突出政治擔當,逐級傳導壓力,強化村黨組織這一“核心堡壘”。黃山區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能在較短時間實現倍增,關鍵是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各級黨組織書記的政治任務,作為黨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充分發揮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全區一盤棋的發展態勢。發展集體經濟一定要建強支部,選好書記,使發展集體經濟的過程成為檢驗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的過程。

二是突出整體設計,分步逐年實施,抓好規劃落實這一“關鍵環節”。黃山區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堅持由區委區政府統一規劃、統一調度、統一實施、統一考核,3次出台發展規劃,3次繪出發展路徑,3次提出發展指標,逐步實現“脫殼、消薄、提質、增效”的發展目標。實踐証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要堅持整體設計與統籌推進並舉,做到一次規劃、逐年實施,確保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三是突出項目帶動,發展實體經濟,催生自我造血這一“內生動力”。黃山區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實行的是“集體經濟項目化,項目運作實體化”。堅持工業農業一起抓、城市農村一起抓,更加注重把“三農”工作擺在重中之重,推動項目、資金、人才向基層傾斜,以項目扶持推動集體經濟發展,以集體經濟發展推動產業興旺,增強村級造血功能,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四是突出改革創新,遵循問題導向,優化政策配套這一“保障機制”。黃山區充分利用本地區的特色產業,鼓勵引導龍頭企業、電商平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引入市場機制和社會資金,加強運營管理,形成“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特色。通過建立村干部待遇挂鉤機制,實施能力素質提升行動,開展“三變”改革、“三權分置”等“微改革”,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產業與發展、村強與民富的關系,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五是突出市場主體,提高組織程度,應對集約規模這一“發展趨勢”。40多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農村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生重大變化,因勞動力缺失造成的山場田地拋荒和住宅閑置情況日趨普遍。要實現鄉村振興,勢必首先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通過土地、林地、住宅合作社等形式,促進農村資源的集約化利用,最大程度地降低社會資本下鄉過程中與一家一戶小農經濟分散交易的成本問題,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讓農民獲得最大程度的收益。

六是突出黨群合心,注重示范引領,抓住群眾主體這一“重點對象”。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村民的主觀意願,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確保村級不產生新的債務,不增加農民負擔。黃山區在推進專業合作社建設,探索股份制發展模式時,先是村干部帶頭入股,當好“出頭鳥”,等到群眾競相入股時,村干部又帶頭退股,甘當“鋪路石”。發展集體經濟,就要做到難事干部帶頭、大事黨員示范、好事群眾優先,牢牢把黨員群眾凝聚在黨組織身邊,切實發揮黨員群眾的生力軍作用,共譜集體經濟發展“大合唱”。

(責編:王子鋒、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