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江蘇省連雲港市連雲區:支部建到小區 服務送到身邊 探索小區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新模式

中共連雲港市連雲區委組織部

2022年07月06日16:5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聚焦黨建引領便民宜居目標定位,江蘇省連雲港市連雲區把支部建到小區裡,強化小區黨組織“主心骨”地位,發揮小區黨員的“主力軍”作用,喚起小區居民的“主人翁”意識,履行小區管理的共同責任,構建了黨組織領導有力、黨員示范在前、鄰裡共建共享的和諧局面。

一、案例背景

小區黨建是深入推進基層黨建工作的創新實踐,對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夯實基層治理基礎、提高基層服務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是城市轉型發展順應轉變。從沿海城區的角度看,作為江蘇省唯一具有美麗海濱的城區,山海相擁,風光優美,吸引了大量的流動人口,外來新市民和本地老市民相互交融,城區人口情況復雜,管理難度比較大。從港口城區的角度看,港產城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大片灘涂鹽田建城區園區,大量漁民山民鹽民轉為城鎮市民,全區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已分別達97.22%和96.77%。因此,港產城一體化、舊城改造、產業升級等多重因素疊加,社會矛盾多發,居民訴求多元,迫切需要向下延伸工作觸角,以小區為單位縮小地域半徑、細化治理內容,解決城市成長“煩惱”。

二是社會治理破題倒逼求變。上面千個錘,下面一根釘。當前,各部門工作都向基層拓展、都在基層沉底、都靠基層落實。居民人數多、小區數量多、承擔事務多,工作人員少、可用經費少、服務資源少的“三多三少”現象成為困擾社區治理的難題。同時,結合在疫情防控等工作中探索的經驗做法,迫切需要重心下移、大抓支部,發揮小區黨組織統籌協調、綜合服務作用,整合各方資源,匯聚各方力量,讓小區兜底大小事務,處理各項問題,推動社會治理精細化,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

三是堅持黨建引領主動思變。近年來,全區各鄉街和社區黨組織按照全省基層黨建“五聚焦五落實”工作要求,在小區黨建的黨組織設置、力量配備、活動陣地、運行機制等方面進行了先行探索,形成了“荷樂益家”“棠梨花開”等小區黨建特色品牌,擁有了扎實的實踐基礎。因此,通過發揮黨建引領的“穿針引線”作用,以“書記項目”領題、支部微家建設推動基層治理力量深度融合,把基層經驗提煉上升為全區面上的統一要求,用基層經驗指導基層實踐。

二、主要做法

探索“一小區一支部一團隊一微家”的模式,通過支部引領一張網、貼心服務一條龍、鄰裡和睦一家親,讓黨組織和黨員在小區樹立黨的旗幟、發出黨的聲音、展示黨的形象,為居民營造更加優美、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

(一)加強制度設計,把好小區建設“方向盤”

緊緊扭住狠抓落實這個牛鼻子,堅持以上率下、壓實責任、示范帶動,確保小區黨建抓得住、推得動、落得實。

一是注重謀劃策劃,以上率下增強“推動力”。堅持區級統籌總抓、自上而下推動,構建區、街道、社區三級聯動體系,推進落實小區黨建。將小區黨建納入基層黨建“書記項目”,區委書記帶頭領題,街道黨工委書記牽頭落實,向全區釋放“書記抓”的強烈信號。

二是注重指導督導,壓實責任增強“執行力”。 圍繞小區黨建開展調研,堅持試點先行,探路經驗做法,為面上工作提供操作標尺和行動指南。定期召開過堂推進會,聽取建設情況匯報,通報任務完成進度,晒成績、比成效、找差距,營造比學趕超濃厚氛圍。

三是注重數量質量,全域落實增強“影響力”。採取典型工作法,在區級層面精心培育荷花小區、東城海岸小區等6個示范點,每個街道分別培育1—2個示范點,通過抓點成線、連線成面,促進整體提升,為全面鋪開小區黨建夯實基礎。

(二)夯實基層基礎,強化小區建設“生命線”

構建小區黨建工作體系,通過組織全覆蓋、隊伍常聯動、服務共開展,將黨的領導充分體現在基層治理的最末梢。

一是筑堡壘,強核心。聚焦組織力提升,按照商品房小區、安置小區、老舊小區三種類型劃分,同步拓展組織觸角,開展小區黨組織組建攻堅行動,把支部建到小區裡。立足地域覆蓋、兼顧趣緣特點的原則,優化調整103個小區黨組織,健全搭建“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小區黨支部(黨小組)”三級組織架構,選任540名黨員樓棟長,實現組織覆蓋100%。

二是煉隊伍,增動力。創新處級黨員領導挂帥聯系、區直部門單位挂包聯動、第一書記挂職聯抓“三挂三聯”組團模式,為所有社區明確固定的聯系點領導和包保單位。通過招聘、調劑、選任等方式,推動社區“兩委”班子成員、社區民警、城管隊員、社會志願者等人員下沉小區,為每個小區標准化配備1名小區黨組織負責人、1名專(兼)職網格員和3名以上“紅管家”。目前,全區103個小區全部配齊了5人以上常態團隊。

三是建陣地,惠民生。在全部達標建成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基礎上,實施“支部安家”工程,充分整合社區騰換、小區配套物業、共建單位閑置用房等資源,靈活使用黨員中心戶庭院等民間資源,區、街道、社區持續投入1500余萬元,建設春園巷、三航等103個支部微家,平均建筑面積達200平米,明確“5+X”功能區域,統一外觀標識,配齊活動設施,構建了“5分鐘黨建為民服務圈”。

(三)統籌資源要素,構建小區建設“共同體”

全面整合隊伍力量、活動陣地等各類資源,變條塊設置為深度融合,實現資源優化組合、高效利用。

一是“區域化共建”凝聚服務能量。打破區域、體制壁壘,建強“黨建共建理事會”,輻射帶動核電、海關、海事等100余家駐區單位共駐共建。全覆蓋設立街道“大工委”和社區“大黨委”,推進法院、檢察院、公安、城管等部門融入小區治理,實現跨體制、跨行業、跨單位一體化集成聯動。

二是“精細化管理”延伸服務觸角。實行全科坐班“定點式”、上門到家“保姆式”、預約定制“點餐式”等服務方式,建立訴求代理、意願代言、事務代辦“三代”機制,全面開展基層黨務、便民政務、鄰裡服務等活動,變群眾上門為干部下沉,讓“管事的人”來到百姓身邊,把服務送進百姓家中,幫助群眾解決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

三是“社會化運作”拓展服務內涵。全面推廣“社區孵化社團、社團服務群眾”的模式,加強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建設,吸納社會組織和社工人才入駐。促進“四葉草”等200多個社會組織蓬勃發展,培育“墟要您”“荷樂匯”等特色服務品牌,為居民提供居家養老、醫療保健、心理疏導等專業服務。

(四)深化有形有效,綻放小區建設“幸福花”

通過黨建引領小區治理,推動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優勢,真正實現組織有活力、黨員起作用、群眾得實惠。

一是“聚力+合力”,提升了組織力。開展紅色物業全域提升行動,採取“三帶三同”舉措,推動居民小區、物業企業、業委會“三架馬車”協同運轉,構建以市場服務為主體、自治服務為補充、公益服務為托底的紅色物業管理模式,獲評黨建引領物業管理服務工作省級示范點3個。健全自治、共治、善治的社會治理體系,通過群眾參與高效協商,有效解決小區事務,“136工作法”入選全國優秀社區工作法。

二是“愛心+紅心”,增強了責任心。充分發揮小區“大支部”作用,推動實現組織融合、感情契合、資源整合,組織70個機關企事業單位1232名在職黨員干部到社區報到,認崗領責,實現了組織聯動、黨員聯管、人才聯育、資源聯用、活動聯辦、服務聯做,形成了“社區服務我出力、社區發展我受益”的良性循環,推動了區域化黨建由“感情化”維系向“責任化”分擔轉變。

三是“溫度+深度”,提高了滿意度。建強了基層黨組織“毛細血管”和黨員“紅細胞”,創新了全科全能、上門服務、預約定制等服務方式,織密了黨建服務網。通過支部引領、黨員示范,發動黨員群眾參與小區治理,用好志願服務時間儲蓄銀行工作機制,推廣“四到戶四到人”工作法,推動110個志願服務團隊、1600余名志願者和廣大熱心群眾積極參與小區建設,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服務滿意度達到90%以上。

三、取得成效

小區黨建突出了“大抓支部、抓實基層”的鮮明導向,是推進基層黨建和社會治理有效融合的創新實踐。經過持續多年的探索努力,取得了如下的成效。

一是加強了支部建設,組織體系的架構網得到延伸拓展。通過把黨支部建在小區上,創新落實了把全面從嚴治黨落實到每個支部、每名黨員的要求,激活了基層黨組織的生命力。在縱向上形成了街道、社區、小區上下聯動的三級組織架構﹔在橫向上強化了統籌轄區內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兩新”組織等各方面主體屬地管理職責,讓基層黨組織在小區建設和管理的全過程有效發揮作用,統籌大小事務,成為協調各方力量的橋梁和紐帶,夯實了社會治理的組織基礎。

二是規范了組織活動,黨員先鋒的責任感得到強烈喚醒。壓實了黨支部履行直接教育、管理、監督黨員的主要職責,把黨員隊伍建設的各項具體任務落實到每一個黨支部、黨小組,實現了黨員管理到人頭。通過經常組織黨員開展活動,喚醒了在職黨員、離退休黨員、流動黨員等小區黨員的存在感、歸屬感和責任感。通過黨員帶黨員、黨員帶群眾,推動廣大居民積極參與小區服務。

三是統籌了社會力量,社會治理的精細度得到顯著提升。拓展街道領導班子成員包干聯系社區的“點長制”做法,通過把社區“兩委”班子成員下沉小區擔任黨組織負責人,強化了屬地管理職責。組團小區工作力量在日常走訪排查中,踏遍小區每一寸土地,熟悉小區每一個角落,掌握小區每一戶居民,精耕細作、守土有責,哪裡有困難需求、矛盾糾紛、突發險情,就第一時間出現在哪裡,實現了“有人管、管得好”。

四是創新了服務方式,城鄉群眾的幸福感得到不斷提高。把支部微家建到了小區樓棟街巷裡,讓小區有個固定的辦公和活動地點,串聯起綜合服務職能,成為了黨群議事的客廳、群眾活動的平台、便民服務的窗口、警務辦理的網點和矛盾化解的哨所,讓群眾找到了“家”的感覺,在家門口就近享受到高效便民服務。小區黨建暢通了小區黨組織與群眾“零距離”溝通渠道,便於快速及時了解和反饋居民群眾的意見和訴求,推動了工作重點從社會管理向高效服務轉變。

四、經驗啟示

小區黨建充分釋放了基層黨建的組織活力,是適應城市建設和基層治理新形勢的有效路徑。就目前發展階段而言,小區服務的內涵內容還有待進一步拓展,小區資源的共建共享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小區隊伍的數量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小區運行的方式方法還有待進一步改進。因此,需要不斷創新思路,堅持以人性化、社會化、專業化和智能化為發展方向,推動黨建工作與社區治理深度融合,讓基層黨建得到強化、社區治理得到提升、小區居民得到實惠。

一是目標定位人性化,從社會管理走向高效服務。小區管理應當聚焦黨員群眾的“人性化”需求,改變小區黨組織僅以指導者的角色出現,從過去的“先管理后服務”變為“先服務后管理”。因此,要暢通小區黨組織與群眾“零距離”溝通渠道,將工作重點從社會管理轉向高效服務﹔要調動群眾的主人翁意識,讓公眾參與到小區問題收集與解決的過程中,通過一個個細微的小區自治夯實整個基層社會自治。

二是資源整合協同化,從“一家獨唱”走向“眾人合唱”。小區黨建是系統建設的整體,涉及到小區范圍內每一戶居民的切身利益,需要條條塊塊、方方面面的共同參與。因此,需要以社區“大黨委”、小區“大支部”為依托,推動社區黨建、單位黨建、行業黨建和新興領域黨建的深度融合,整合職能、力量、場地等各項資源,進一步延伸升華善治、自治、共治的社會治理體系,從相互分離走向相融共生,在融合中共贏,在共贏中發展。

三是力量配備專職化,從專能社工走向全科社工。人是最大的變量因素。在配齊配足小區力量的基礎上,深化推廣“全科+全能”的“雙全”社工管理模式,不斷壯大小區服務專職力量。建立分級分類培訓和先培訓后上崗制度,為每個小區配備既全面掌握黨建業務又熟練開展小區工作的“多面手”。同時,健全薪酬待遇、年度考核、鼓勵激勵等工作機制,充分調動小區工作者安心主業、干事創業、建功立業的積極性。

四是方法手段智能化,從人海戰術走向數據應用。運用信息技術、大數據可以提高發現問題、處理問題的速度,能夠有效減少人力資源投入,節約用人成本。因此,通過全面推行“網絡+小區”的服務管理模式,整合各部門單位的數據資源,完善小區事件的收集、流轉、辦理等工作流程,形成社會治理大數據“一張網”,推進小區智能化綜合管理信息大數據分析應用。

(責編:王珂園、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