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第六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福建福鼎市:探索閩浙邊界黨建聯盟 八大模式助推鄉村振興

中共福鼎市委組織部

2022年07月06日16:4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福鼎素有福建“北大門”和“閩浙門戶”之稱,是寧德對接溫州的北大門,也是福建對接長三角的北大門,區位優勢獨特,一直以來,福鼎市與浙江省邊界縣山水相鄰,經濟聯系、人員交往十分密切。近年來,福鼎市通過與泰順、蒼南兩縣建立閩浙邊界黨建聯盟,探索閩浙邊界黨建聯盟八大模式,整合區域資源,推動優勢互補,助力鄉村振興。

一、主要做法

1、推行“農村社區共建”模式。聚焦邊界鄉村相鄰不相規、邊界治理難等問題,以福鼎疊石鄉車頭村、泰順彭溪鎮車頭村等邊界村為試點,打造“農村社區共建”模式,推動邊界鄉村共建共治共融。組織邊界鄉鎮成立“農村社區治理”黨建聯盟,會商確定合作事項,定期研判治理問題。實行“雙委員”制度,互派一批鄉鎮班子成員、村干部到邊界鄉鎮、村兼職,列席參加鄉村班子會議、重大活動,加強溝通聯系。充分發揮黨組織政治引領作用,聯合成立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會等群眾組織,協商制定標准統一的邊界區域村規民約,整治陋習,純正黨風民風。共同組織開展“最美家庭”“道德模范戶”等聯評聯選,引領真誠向善的和諧村風。

2、推行“產業發展共推”模式。充分發揮蒼南、泰順的資金、項目優勢和福鼎的資源優勢,加強發展要素共享共促,實現整體連片推進。一是組建區域合作社。找准基層黨建推動產業發展的切入點,由邊界村黨組織牽頭成立區域專業合作社,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市場”形式,動員村民群眾以土地流轉、勞務投入等方式入股,並為兩地農產品外銷拓寬信息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二是共謀項目發展。立足邊界資源優勢,共同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壯大特色產業。福鼎市管陽鎮沈青村以流轉150多畝土地的方式來參與泰順縣柳峰鄉墩頭村“四季花海”項目建設,並將加工后的油菜籽、向日葵作為農特產品進行推廣銷售,帶動村集體與村民“雙增收”。三是打造示范產業街。在邊界村聯合共建農特產品商業小街,銷售雙方農特產、旅游伴手禮等小商品,擴展旅游服務配套功能。共同建設綜合電商服務紅色驛站,為邊界村民、黨員提供市場信息咨詢、農產品銷售等便捷實用的服務。

3、推行“志願服務共抓”模式。以福鼎沙埕鎮水生村、岙口村、流江村和蒼南沿浦鎮龍澳村、雲亭村、界牌村等邊界村為試點,成立“志願服務”聯盟,加大邊界共治力度。一是平安聯防。圍繞“平安邊界”建設,組建平安志願服務隊,定期組織開展警民聯防活動,加大邊界綜治維穩工作聯防、聯調、聯處力度。兩地共同組建的“雪豹救援隊”“179救援隊”等多支民間應急救援志願服務隊伍,開展各類搶險活動150多次,為群眾挽回財產損失200多萬元。二是信息聯享。建立邊界信息共享機制,暢通兩地之間政策、人才、項目等信息渠道,同時對涉邊案件、跨界犯罪及時予以通報、聯合打擊。在人口集中、群眾訴求多的邊界地段成立“邊界黨群服務中心”“邊界紅色驛站”,實行志願者輪班輪值,收集上報群眾反映訴求,協調解決問題困難。三是服務聯動。定期組織開展志願活動,讓志願服務成為邊界黨員的一種習慣。

4、推行“美麗環境共創”模式。圍繞把邊界村打造成鄉村旅游示范帶的目標,以福鼎貫嶺鎮、泰順彭溪鎮為試點,共同創建美麗環境。一是統一整治。以分水關關口邊界突出環境問題等為重點,成立環境整治志願服務隊,共同做好環境衛生以及交通秩序整頓,確保邊界關口整治效果。二是統一規劃。加強兩鎮邊界村庄布局、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等規劃銜接,依托特色生態、文化、旅游等資源,連片打造美麗鄉村群,推動美麗鄉村由單村整治向連線成片升級拓展。三是統一建設。共同加強邊界道路、綠化帶、河區橋涵等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共同制定基礎設施相關管護標准,做到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管護規范統一。

5、推行“紅色文化共興”模式。以福鼎前岐鎮、貫嶺鎮,泰順九峰鄉、彭溪鎮,蒼南礬山鎮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革命紀念館等為平台,試點推進“紅色教育帶建設”。一是聯建紅色基地。充分挖掘邊界紅色資源,利用前岐鎮李家山革命紀念館、貫嶺鎮“紅茗洋”革命紀念館、彭溪鎮小南山革命烈士館、九峰鄉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紀念館等陣地資源,合力打造邊界“紅色教育”黨建聯盟。二是聯享紅色資源。“紅色教育”黨建聯盟成員單位開放紅色教育陣地,作為集中開展黨內活動的重要陣地,並開設重溫紅十軍革命史、重走紅軍路、聽紅色故事等紅色主題實踐項目。兩年來,共同開展主題黨日活動160余次。三是聯推紅色活動。實行動態開放的黨員教育管理方式,開展“邊界黨員活動日”主題活動,邀請邊界鄉鎮黨員領導干部、村黨組織書記等互上黨課,共同舉辦黨史知識競賽等,加強黨員之間的學習交流。

6、推行“生態旅游共促”模式。注重挖掘兩地生態旅游資源,通過發展邊界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在福鼎疊石鄉、泰順雅陽鎮進行試點,以邊界華東大峽谷國際旅游度假區項目為連接點,推動邊界配套觀光旅游、生態休閑項目,打造閩浙邊界康養旅游示范帶。目前,疊石鄉以邊界華東大峽谷國際旅游度假區為依托,建立疊石景藍康養中心,打造生態康養小鎮。實行黨建聯盟活動輪值制,定期召開聯席工作會議,共同商討生態旅游有關問題,促進邊界生態旅游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7、推行“區域人才共育”模式。充分發揮兩地農技人才、足球人才等相對優勢,通過培訓、技術交流等方式,以福鼎前岐鎮、蒼南礬山鎮為試點,共同打造“區域人才”黨建聯盟示范點。一是共育鄉土人才。設立跨省鄉村振興培訓基地,每年共同舉辦鄉村振興專題培訓班、創業就業培訓班等,建立“師帶徒”模式,培育雙方農村實用人才。二是開展技術交流。立足茶葉、四季柚、楊梅等農業產業,遴選一批優秀人才,組成農技人才服務團,到兩地鄉村擔任產業發展顧問,定期開展對口服務、專項服務。三是強化文體互動。加強文化體育方面的交流互動,利用節慶日聯合開展文藝匯演、文化下鄉等活動。

8、推行“畬鄉文化共融”模式。著眼於閩浙兩地民風民俗相近的特點,以畬族文化為紐帶,在福鼎佳陽畬族鄉雙華村、蒼南岱嶺畬族鄉富源村試點搭建“畬族文化”黨建聯盟,推動民風和諧相融。一是加強組織聯盟。發揮基層黨組織先進文化引領的作用,搭建“1+3+N”畬族文化黨建聯盟(即1個邊界黨組織,雙華村畬族文化館、富源村畬族博物館、佳陽民族小學3大平台,N名畬族非遺傳承人),定期會商畬族文化傳承和保護、隊伍聯動等事宜。二是加強活動聯誼。以黨組織牽線、黨員帶頭的方式,推出對唱畬歌、竹竿舞、手工技藝比拼等“黨建+民俗文化”項目,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族文藝形式講述黨的故事、展現農村新變化,引導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兩年來,共聯合舉辦畬族“二月二”會親節、“三月三”文化節等活動20余次。三是加強文化傳承。定期舉辦畬族非遺傳承活動,堅持將畬族文化納入兩地小學課程,編輯畬族文化讀物,切實加強畬族文化的傳承。以畬鄉特色民族村寨、畬人藝術活動為重點,加大民族服飾加工、民族工藝品開發力度,使民族特色產業成為群眾致富的一個新亮點。

二、取得成效

1、推動邊界基礎設施優化升級。閩浙邊界黨建聯盟促成一批基礎設施合作,特別是聯合打通一批斷頭路、改造臟亂差路段、健全農村交通路網,推動兩地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2、推動邊界經濟發展提質增效。閩浙邊界黨建聯盟增強了兩地經濟交流、優勢互補,形成了以閩浙兩地白茶、黃梔子、花卉水果等特色農業產業為經濟增長點,“種、產、銷、游”多產融合的新業態,帶動邊界村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水平“雙增收”。

3、推動邊界基層治理和諧穩定。依托閩浙邊界黨建聯盟平台,通過共同組建志願服務隊、建立聯防聯調中心、鐵盟警務室等,進一步加強疫情防控、綜治維穩、應急救援等領域的協調聯動,推動邊界基層治理工作規范化、常態化,邊界矛盾糾紛和安全隱患大幅減少。

4、推動邊界人居環境不斷改善。自閩浙邊界黨建聯盟成立以來,兩地圍繞美麗鄉村建設共同謀劃、共同研究,共同推進邊界村統一布局,定期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對村庄道路、河流等處進行全面地“大掃除”,讓邊界村逐漸景美路暢水清,進一步提升邊界整體形象,成為一道美麗風景線。

三、經驗啟示

1、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的生動實踐。福鼎市探索閩浙邊界黨建聯盟工作模式,是把習近平總書記對閩浙兩地的關懷厚愛和殷切希望,轉化為推動發展強大動力的生動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2、開展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有力舉措。中央對農業農村工作高度重視,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成立閩浙邊界黨建聯盟,通過建立共建合作機制,將原有的接壤區域情感聯系上升到組織之間的共建關系,讓黨建成為服務閩浙邊界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紅色引擎”,是踐行“黨建無邊界,組織全覆蓋,振興無死角”黨建新理念的有力舉措。

3、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兩地山水相連,習俗相近,情感相通,但因兩地缺乏足夠交流,導致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治理等缺乏融合,甚至出現一些“兩不管”地帶。閩浙邊界黨建聯盟的建立,堅持“黨建引領、政府主導、社會協同、群眾參與”的原則,從共同目標、相同需求入手,謀劃推進了一批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項目,有利於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增強群眾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責編:王珂園、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