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把組織力轉化為生產力

——青島即墨探索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新路徑

2022年07月03日07:42    來源:光明日報

千畝茶園綠油油,萬畝梅花繽紛落,蜿蜒流淌的大任河清澈見底……走在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鰲山衛街道鰲角石村,你很難想象,這曾經是一個“溝深田薄鬼見愁”的“石頭村”。

“發展的重點和難點在哪裡,黨組織就出現在哪裡,黨員的作用就發揮到哪裡。”鰲角石村以村黨委為統領,設立產業黨組織,發動黨員帶頭,形成梅花、茶葉、苗木、文旅等四大產業規模化發展,實現了從一窮二白到村強民富的蝶變。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鰲角石村是即墨區以黨建引領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幾年來,即墨區持續選優配強村級黨組織,以資源“共聯”為引擎,以組織“共建”為基石,以產業“共富”為目標,逐步探索出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2021年,全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萬余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超過20萬元,其中年收入過百萬元的達到86%。

資源“共聯”,編織鄉村振興“幸福夢”

在城鄉融合發展進程中,企業與城郊村都各有“難處”。位於即墨區北安街道的青島惠科微電子公司是一家半導體器件高新企業,員工500余人,企業餐廳常面臨外地採購蔬菜不新鮮的問題,而駐地的蘭院村村民有種蔬菜的傳統,成熟季節經常面臨滯銷問題。對此,北安街道黨工委主動引導企業與村庄“聯姻”,以合作社方式開展合作,共創“惠科農場”,打造蔬菜專供基地。

“合作雙方都非常滿意,以此為樣板,我們將為村庄提供種植技術指導,進一步擴大村庄的蔬菜專供規模。”蘭院村第一書記楊明寬說,該項目預計為村集體年增收10萬元,參與項目的每位菜農年增收5000元左右。

除了村企合作外,即墨區還注重村社聯合,打造合作發展的“村社共同體”。甘薯粉條是金口鎮金陽光村的特色農產品,有100多年的生產歷史,年產量達200萬斤。2022年,金陽光村通過新村聯合社入股,規范運營甘薯粉條合作社,發動村民種植甘薯300余畝,預計為社員增收330余萬元。

此外,即墨區還大力引進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在龍頭企業建黨組織、支部領辦合作社等舉措,探索形成了“黨支部+合作社+種植基地+農戶”等模式,提高了產業組織化程度,全區發展培育家庭農場2100多家、農業龍頭企業40家,成立專業合作社2800多家,帶動1.8萬農戶抱團經營。

組織“共建”,打造鄉村振興“一條鏈”

初夏時節,萬物速生。位於移風店鎮的國際種都核心區,擁有全球排名第四的荷蘭瑞克斯旺公司中國總部等16家重點種子企業,形成了500多類蔬菜、花卉種子研育展銷一體的產業鏈。

圍繞讓種子產業在這方熱土扎下強根、結出碩果,鎮黨委研究提出:“由黨組織統籌資源服務種業發展,產業發展到哪兒,黨組織就建到哪兒。”

“支部成立后,我們的合作社與6家蔬菜加工企業、60余個蔬菜專業合作社抱團創品牌、闖市場,黨組織的力量帶動了產業發展。”大壩新村大庄網格黨支部書記韓澤兵,全程參與了蔬菜種植黨總支的建立,也嘗到了甜頭。目前,移風店鎮已實現統一包裝銷售26個“三品一標”農產品和20萬噸優質蔬菜,整體提升了產業附加值。2021年,作為傳統農業鎮的該鎮居民銀行存款余額達到26億元。

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組織是基礎。即墨區針對村庄布局散、資源統籌難的問題,構建起“新村黨委—網格黨組織—黨員中心戶”的組織體系,同時,因地制宜設置產業、治理等專業型黨組織,推動黨組織向一線延伸。隨著黨組織強大的組織力逐步轉化為農業生產力、群眾致富力,即墨區向多方共贏、共同富裕又邁進了一大步。

產業“共富”,開辟鄉村振興新路徑

六月的龍泉街道鑫泉村,綠水環繞,林木蔥翠,寬闊的柏油路穿村而過,延伸至村后的工業園區。這種“村庄+園區”的模式是即墨區推進鄉村振興的代表模式之一。

村黨委書記解本軍告訴記者,這個為青島奇瑞汽車整車項目配套而建的園區,從公司成立到摘牌拿地用了不到一個月,年內就將建設完成20萬平方米的園區並投產使用。

鑫泉村的振興與汽車產業緊密相關。即墨區擁有一汽大眾、一汽解放等龍頭企業和眾多產業配套項目,年總產值過千億元。項目落地后,征地補償讓村庄“一夜暴富”。為了讓錢生錢、資源變財富而不是坐吃山空,龍泉街道黨工委推進資源整合,引導兩個被征地村庄注冊成立平台公司,採取村集體入股方式,利用3億元補償款規劃建設“共富產業園”,用於落戶奇瑞配套零部件等項目,按照一定標准收取租金,項目運營后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3000余萬元,入股村庄按股分紅,實現共贏發展。

鑫泉村富裕之后,龍泉街道把目光投向了其他村庄。“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域富裕才是富。”街道黨工委書記王永剛介紹說,“我們引導兩個先富村庄拿出10%的股份轉讓給其他4個薄弱村,每村享受扣除本金后的分紅,這樣既能使薄弱村加持股份,又能每年為村庄帶來穩定收入,真正實現以‘一村富’帶動‘多村富’。”

通過“共聯共建共富”的生動實踐,即墨區打破了行政、地域的界限,帶動鄉村人才、資金、土地等資源要素充分集聚,既鞏固了黨組織在農村的領導地位,又促進了村集體和農民增收致富,真正實現了在黨的領導下組織興、產業旺、百姓富。

(本報記者 劉艷杰 本報通訊員 王東輝)

(責編:王子鋒、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