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園
2022年06月24日08:0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在吉林省通化市,有一位患過癌症、年過古稀的老人,她叫孫艷華。在當地,她被稱為“紅色文化活字典”。20年來,本可以安享晚年的她卻一刻也沒閑著,一直奔走在挖掘、搶救通化地區紅色歷史、傳承地域紅色文化的道路上。
孫艷華在家中翻閱書籍核對信息(2020年10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攝
一段回憶 一部作品 開啟一段紅色之旅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吹響抗美援朝的號角。作為志願軍開赴朝鮮的通道之一,通化地區全民動員保障前線是當時這座城市的真實寫照。
孫艷華1951年生於吉林通化,她雖不是抗美援朝的親歷者,卻通過尋找、採訪老兵,還原了許多抗美援朝期間的故事。“70多年過去了,那些健在的老兵、擔架隊員、民工,還有搶救傷員的醫務工作者如今還生活在我們身邊,但大多已是耄耋之年,我希望能找到他們,把他們的故事記錄下來。”孫艷華說。
2001年,因病退休的孫艷華投入到寫作當中。在完成了記錄人生歷程的長篇小說《山裡的燕子》和兒童長篇故事《夢想從這裡放飛》后,她開始構思自己的下一部作品。這時,她想起了在吉林省輝南縣下鄉時認識的一位老兵,叫鄒懷清。
1947年3月,在解放戰爭的一次戰役中,鄒懷清一個人俘虜了17名敵人,繳獲了一挺機關槍,此后屢立戰功。但在1948年的一次戰役中,鄒懷清不幸負傷,右腿粉碎性骨折。回到家鄉的時候,誰都不知道他是戰斗英雄。
“我想寫一部能夠淨化人們靈魂的作品。”於是,她輾轉找到了當時還健在的鄒懷清,並於2009年動筆,寫下了長篇小說《軍旗的驕傲》。正是這部作品,讓孫艷華下定決心,要在自己有限的晚年時光裡,找尋到更多的老兵,留下專屬於他們的“紅色記憶”。
走屯串戶 老兩口踏上漫漫“尋兵”路
后來,孫艷華又結識了楊靖宇烈士陵園的老園長徐振明。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他,1958年轉業時主動選擇到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園(現通化市楊靖宇烈士陵園)工作。退休后,徐振明的兒子徐永軍繼承了這份工作,父子二人為英雄守陵60多年。
徐振明的事跡讓孫艷華對老兵這一群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並產生了強烈的共鳴。2013年,在徐振明的建議下,孫艷華萌生了尋找抗美援朝老兵並記錄那段歷史的想法。
就這樣,孫艷華踏上了跋山涉水、走屯串戶的“尋兵”路。已知的老兵訪完了,就問政府部門要檔案,接著訪。老伴胡堂林心疼她,但阻攔不了,便也加入進來。一路上,孫艷華負責採訪和寫作,胡堂林負責開車、拍照、整理材料。
在這條“尋兵”路上,孫艷華找到了先后榮立7次戰功、靠著四挺機槍守住陣地的英雄老兵劉德厚﹔採訪到15歲上戰場的老文化教員李潤蘭﹔記錄下帶領114名鐵路工人冒著敵機轟炸,修鐵路、排炸彈、救列車的“鐵道衛士”高殿甲﹔尋訪到上甘嶺戰役中,用廣播不斷瓦解敵人心理防線的朝語播音員孫泰鎬……
孫艷華創作出版的部分著作(受訪者供圖)
2009年以來,孫艷華以紀實作家的身份,尋訪了通化地區500多位老兵,完成了老兵訪談《冰川血山》、老兵故事文集《血性碑》以及5部長篇小說,還與老伴胡堂林合作編輯了錄入413位老兵戰斗簡歷和圖片的畫冊《軍旗的榮光》。
隨著時間推移,她的“尋兵”范圍越來越大,擴大到當年的擔架隊員、鐵路工人、民工、婦女干部和醫務人員,用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更加完整地還原了抗美援朝期間人民群眾的真實面貌。
“抗美援朝是紅色歷史的一部分,是志願軍老兵、老擔架隊員、老干部和老一輩人不能忘記的歲月,我要做的是真實反映那個時代的人和故事,把精神留住,傳承下去。”孫艷華說。
年過古稀 “閑不住”的她依然奔走在路上
2017年,孫艷華的身體出現了狀況,經過治療后,她又踏上了“尋兵”的路。有人問孫艷華,“這麼大歲數了還到處這麼跑,圖啥?”她說,“我也在享受,隻不過享受的東西不一樣罷了。大多數老兵已經80多歲了,我急啊。”
2021年3月,孫艷華又一次病倒在路上。當被問起“有沒有想要停一停”時,孫艷華說,“等到我爬不動了,就能停下了。”
如今,孫艷華還想繼續找下去,把參加過保家衛國戰斗的老兵,甚至參加過維和部隊的軍人的故事都記錄下來。孫艷華說,“在我的有生之年,我想盡可能多地留下一筆。”
她和老伴將自己採集的資料、圖片都無償捐獻給通化市抗美援朝紀念館,並親自參與展館籌建。她還動員老兵們捐獻出戰爭中的老物件,讓紀念館的藏品更加全面真實地展現那段歲月,以激勵后人銘記歷史、珍惜和平。今年5月,孫艷華入選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好人榜”。
如今,在孫艷華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搶救老兵記憶、挖掘紅色歷史的行列。孫艷華還牽頭成立了通化市委老干部局老兵報告團,到各地去宣講老兵故事、紅色歷史。許多老兵的子女也加入進來,提供素材、書寫故事,還原了更多可歌可泣的紅色歷史。
(部分文字素材來自吉林省文明辦、通化市文明辦)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