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奮力繪就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畫卷

吳政隆

2022年06月24日07:38    來源:學習時報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高度,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推動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十年,江蘇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推動生態環境實現從嚴重透支到明顯好轉的歷史性轉變。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連跨6個萬億元台階,從2012年的5.4萬億元提升到2021年的11.64萬億元,經濟總量增加了115.6%,但全省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別削減了25.8%、24.4%、40.7%、46.9%,PM2.5平均濃度下降54.8%,空氣優良天數比率提高22.1個百分點、達到82.4%,國考斷面優Ⅲ比例提升43.7個百分點、達到87.1%,生態環境質量創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好水平。這些成績的取得,是江蘇深入踐行“兩山”理念的結果,反映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力量。全省上下更加深刻感悟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決策的高瞻遠矚,更加深刻領悟到“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進一步增強了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加快建設美麗江蘇的堅定決心和信心。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牢把握生態文明建設這一“千秋大計”。江蘇“一山兩水七分田”,資源稟賦優越,但山地林地面積小、清水涵養能力弱,且地處長江、淮河流域最末梢,生態家底本不厚實,加之長期快速發展積累了不少矛盾,環境制約問題遇到得早、呈現得重、爆發得集中。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生態文明建設十分關心、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先后三次親臨江蘇考察、多次對江蘇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親自擘畫了“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新江蘇的宏偉藍圖,將“環境美”作為其中的重要內涵,反復叮囑我們要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發展思路,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相統一,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十年來,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堅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全省上下深刻領會、堅決貫徹、全面落實。我們系統謀劃部署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分別把“生態環境更加優美”“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作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的重要內涵和目標,省委全會先后部署建設“環境美”新江蘇、推進美麗江蘇建設等重大戰略任務。在全國率先建立了高質量發展監測評價考核指標體系,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鮮明導向,持續加大環境保護投入力度,壓緊壓實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全省上下深刻認識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必須抓好的“國之大者”,江蘇責任重大、責無旁貸﹔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江蘇必須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以高質量發展實現高水平保護,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經濟增長﹔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實現江蘇高質量發展必須體現在高水平保護和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態環境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特征,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江蘇必須站在這個戰略高度來謀劃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努力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全省上下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空前統一、認識不斷提高、行動更加自覺。

堅定不移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奮力推動長江生態環境實現“滄桑巨變”。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歷史和全局的高度,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出發,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江上游的重慶召開座談會,深刻指出“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要求沿江各省市“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江中游的武漢召開座談會,明確提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關鍵要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等關系﹔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江下游的南京召開座談會,強調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樣板,構筑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江蘇作為長江經濟帶重要省份之一,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指示,堅決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要求,鐵腕整治污染,系統修復生態,推動轉型升級,全力推進長江經濟帶江蘇段高質量發展。狠抓突出問題整改,堅持問題導向,對國家長江經濟帶警示片披露問題,對症下藥、系統治理,舉一反三、完善機制,確保徹底整改、不留死角、經得起檢驗﹔自加壓力開展暗訪、拍攝省級警示片,推動長江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取得重要成效。著力破解“重化圍江”難題,全面開展沿江化工企業關停整治、改造提升,推動全省化工鋼鐵煤電行業轉型升級布局優化高質量發展,累計關停沿江化工企業3505家,壓減沿江1公裡范圍內化工生產企業145家,取消25家化工園區定位,推動一批重化產能項目優化布局、轉型升級。堅決落實長江“十年禁漁”,全面完成長江干流、水生生物保護區及所涉湖泊其他水域退捕任務,全面落實禁捕工作,給長江水生生物留出更多的空間和時間,長江江蘇段生物物種資源密度顯著回升,魚類多樣性開始恢復,江豚自然種群數量呈穩定增長態勢。大力整治修復沿江岸線,強化岸線資源管理管控,加大對違法違規佔用岸線和非法碼頭清理整治力度,開展沿江岸線綠化提升行動,長江江蘇段累計退出72.6公裡生產岸線,沿江兩岸造林超過115萬畝。高標准打造沿江特色示范段,每年滾動推進一批重點工程,南通五山、南京幕燕、江陰濱江等特色示范段串點成線、連片成帶,帶動沿江生態環境整體修復。長江江蘇段生態環境質量發生了轉折性變化,PM2.5平均濃度實現“六連降”,干流水質連續4年保持Ⅱ類,主要入江支流水質優Ⅲ比例達98.3%,全面消除劣Ⅴ類斷面,長江江蘇段再現水清岸綠、江豚游弋的喜人景象。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考察江蘇時,用“滄桑巨變”充分肯定南通五山沿江地區環境整治成效。從實踐中走過來,我們深切感悟到:如果不是習近平總書記力挽狂瀾、把脈定向、科學指引,如果不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就不會有今天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嶄新局面,就不會有沿江兩岸水清魚躍、草長鳶飛的勃勃生機,就不會有長江江蘇段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勢頭。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整體躍升。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發展全局、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江蘇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集中優勢兵力,以空前決心和力度向污染宣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全力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扎實開展“263”專項行動,統籌推進“4+1”污染治理工程,一體保護和修復山水林田湖草沙,扎實推進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及“回頭看”反饋問題整改,關停取締各類“散亂污”企業5.7萬多家,解決了一大批突出環境問題,全省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整體提升、全面好轉。去年PM2.5年均濃度下降至33微克/立方米,首次以省為單位達到二級標准,改善幅度為長三角地區第一,國考斷面質量提升幅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全省林木覆蓋率達24%,江蘇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獲得感日益增強。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為太湖增添更多美麗色彩”的重要指示,縱深推進太湖治理,省級財政累計投入專項資金300億元,帶動各級財政和社會投資超2000億元,持續推進控源截污、源頭治理,有力推動流域水質改善,太湖連續14年實現“兩個確保”,日益展現出世界級生態湖區的“美麗色彩”。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開展大運河沿線生態環境整治,大運河水質全線達到Ⅲ類。統籌推進城市更新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省13個設區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運率超99%、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超95%,美麗宜居村庄數量超1萬個。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的諄諄教導,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作為解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任務,堅持“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面邁入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快車道”。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解決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之策。江蘇以佔全國1.1%的國土面積,承載了6%的人口,產出了超過10%的經濟總量,是經濟和人口大省、國土和資源小省,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定不移轉方式、調結構、增動能,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努力在綠色低碳轉型中搶得先機、走在前列。一是培育壯大綠色產業,把綠色低碳的要求全面體現到經濟社會發展中,加快產業“智改數轉”,深化產業鏈創新鏈融合,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全面增強綠色經濟新動能。2021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比重分別提高到39.8%和47.5%,6個產業集群入圍“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數量居全國第一,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規模居全國第一。二是深入調整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用地結構,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加快完善鐵水、公水、公鐵等多式聯運體系,著力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高質量開展“三區三線”劃定工作,科學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十年來,全省累計壓減煤電落后產能738.75萬千瓦、水泥產能2766萬噸、平板玻璃產能3182萬重量箱,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達4443萬千瓦,全省單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強度分別下降48.3%和43.4%。三是積極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率先以省級生態文明公約形式發布《江蘇生態文明20條》,引導全省上下爭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這些年江蘇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充分印証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動詮釋了綠色低碳蘊藏著巨大發展機遇和動力。江蘇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既為全國大局作出了貢獻,也為自身發展提供了空間,更為未來發展爭得了主動。我們從中更加深刻領悟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內涵和實踐偉力,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諄諄教誨,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讓綠色成為美麗江蘇最靚麗的標識,成為“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最鮮明的底色。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創新,推動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作用的,提出“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是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六項原則之一,要求提高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江蘇作為與生態環境部共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省、全國生態環保制度綜合改革試點省,在全國率先出台《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測條例》《江蘇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率先完成生態環境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率先建立省級環境監察專員制度﹔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健全重點領域常態化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機制,完善長三角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機制,加快構建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切實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著力推進環境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全面提升全省城鎮污水處理、危險廢物處置能力﹔強化環境執法監管,在全國率先以生態功能區為單位設立9家環境資源法庭,查處了一批大案要案,審理了全國首例省級政府提起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案。實踐充分証明,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指示,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全方位、多層次、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今年上半年,中央第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對江蘇開展了督察,充分肯定江蘇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力度大、取得明顯成效,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同時也指出了江蘇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我們清醒認識到,當前江蘇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爬坡過坎、負重前行的關鍵階段,一些領域的突出問題還亟待解決,推動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性轉變,還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我們有堅定的信心和決心,在新的起點推動全省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的台階。

回顧十年生態文明建設之路,江蘇大地發生的綠色嬗變,根本在於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根本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部署、親自指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充分體現了對歷史負責、對民族負責,“為子孫萬代計、為長遠發展謀”的深遠歷史眼光、強烈使命擔當、炙熱赤子情懷,深受全黨全國人民擁護和愛戴﹔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所蘊含的深邃歷史觀、科學自然觀、綠色發展觀、基本民生觀、整體系統觀、嚴密法治觀、全民行動觀、共贏全球觀的偉大真理,把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境界,引領中國走向永續發展、文明發展的新道路。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江蘇堅決擁護“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奮力繪就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的江蘇畫卷,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作者為江蘇省委書記)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