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21日08:22 來源:農民日報
6月上旬,記者來到漓江畔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雁山區草坪回族鄉草坪村,江風陣陣,隻見古樹竹林隨風搖曳。江邊,點點紅色與漓江碧波相映——黨旗下,草坪村20多名黨員在江邊集結,聆聽有53年黨齡的老黨員秦秀香的入黨故事。近年來,雁山區以強化黨員教育為抓手,通過組建黨員宣講隊、創新特色黨課形式,將一場場別開生面的黨員教育活動帶到江畔,帶上竹筏,帶進田間和講堂,讓紅色基因激活基層黨建“神經末梢”。
“紅色送學隊”送教上門
“近期游客比較多,有些筏工沒有按照安全操作流程做。我們是黨員,要帶頭監督好大家,絕對不能麻痺大意。”在“黨建聯盟護漓江”主題黨日活動暨安全生產專題黨課上,草坪村黨總支書記趙小發向“江上紅帆船隊”黨員們強調水上安全問題。
草坪村緊鄰漓江,全村從事旅游竹筏工工作的村民共有80余名,其中黨員10名。筏工們工作時間不固定,參與黨組織日常活動難度大,全村黨員教育管理推進難。如何解決?為此,草坪村黨總支想出一招——將全村從事筏工工作及民宿經營、漁業養殖的黨員整合起來,組建“江上紅帆船隊”,把黨課陣地搬到竹筏上、漓江畔,解決從事筏工等工作的黨員參加組織生活不便的困難。今年以來,“江上紅帆船隊”已開展多次以紅色黨課宣講、先進典型事跡報告、水上安全知識普及、黨員志願服務等為主題的特色黨員教育活動。
在雁山區,像“江上紅帆船隊”一樣的黨員宣教“紅色送學隊”還有很多支。在“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按需教學”原則指引下,雁山區結合各村黨員工作性質、農忙特點,組建鄉村講師團、百姓宣講團、農民講師小分隊等送教上門補黨課,以身邊人說身邊事的形式幫助黨員群眾分析解答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疑問,增添黨課實用性、參與性,讓黨課內容走“心”。
“鄉音土話”傳遞黨的聲音
走進雁山區潛經村,蜿蜒的沿江步道掩映在竹林間,白牆灰瓦的房屋鱗次櫛比,清真寺、白氏宗祠等回族古建筑隨處可見。
潛經村是具有600多年歷史的回族聚居村。針對村中回族黨員群眾多的現狀,雁山區在潛經村推出“普通話+方言”的“雙語”講堂,邀請通曉當地方言的黨組織書記、德高望重的老黨員、少數民族黨員講黨課,重溫入黨初心。講堂上,潛經村黨支部書記鄭道娟還用方言為村民講述黨史小故事、身邊村民的致富故事。“這樣的方言黨課聽起來很親切,我們老同志都能聽懂!”該村回族老黨員為“雙語”講堂點贊。
近年來,雁山區推動“鄉音土話”黨課融入日常工作,組建多支由黨組織書記、老黨員、少數民族黨員組成的“方言”黨員宣教隊,以主題黨日活動為契機,推廣“雙語”黨課講台,提升全區黨員教育質量。在一些交通不便的邊遠村屯中,駐村工作隊還採取“竹筏送學”“駐點教學”模式搭建起紅色教育學堂,組織專人專班每月進村開展一次集中學習,確保黨員學習不掉隊。
漁鼓彩調帶來紅色律動
“漁鼓一打咚咚響,枇杷節上把曲唱﹔雁山柘木東開村,鄉村振興喜飛揚……”
近日,柘木鎮祿坊村漁鼓隊隊員身著旗袍、懷抱漁鼓道具,在雁山區送理論“四進”主題活動上為村民帶來桂林漁鼓表演《鄉村振興人人夸》。不久前,雁山鎮羅安村彩調隊在全鎮主題黨課上演繹彩調節目《永遠跟黨走》,台下群眾隨著二胡、琵琶、笛子、鑼鼓等樂器演奏的節拍,不時擊掌叫好。
彩調和桂林漁鼓是廣西傳統民間藝術,歷史悠久,形式活潑,深受當地群眾喜愛。近年來,雁山區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文藝演出活動,抽調全區文藝骨干,通過漁鼓、彩調等本土特色民間藝術將政治理論、黨史故事、鄉村振興、疫情防控等題材唱給黨員群眾聽,讓黨史宣傳教育“易懂又有味”。
與此同時,雁山區還拓展小品、快板等多種文藝演出形式,讓黨課的陣地從課堂搬到舞台。5月27日,在該區良豐街道良豐農場社區“黨建領航·清風護航”文藝匯演舞台上,幾名演員為村民帶來以反腐倡廉、弘揚優良家風為主題的小品表演《婆媳》,以輕鬆詼諧的表演形式,在社區營造反腐倡廉、和諧文明氛圍。截至目前,全區通過文藝展演開展黨課宣講活動120余場次,宣講受眾1.8萬余人次,讓黨課宣講陣地從課堂搬上舞台,用文藝作品讓紅色積澱更加鮮活。(李平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見習記者 劉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