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村掌櫃”挑大梁 

——四川蓬安充分發揮基層組織作用促進鄉村振興

2022年05月27日09:28    來源:農民日報

近年來,四川省蓬安縣不少鄉村涌現出一些堅強有力的基層堡壘,它們之中一批有膽識、有擔當的基層組織負責人成了凝聚和帶領農村群眾戰勝困難、邁向新生活的主心骨——

巨龍鎮羊角嘴村,早在2014年就意識到撂荒地問題嚴重,率先成立村集體經濟組織,對撂荒地實行代耕代種,經過多年發展,該村產業發展良好,集體經濟收入連年攀升﹔

新園鄉寬敞溝村,成功引進龍頭企業,不僅產業發展脫穎而出,改革后半篇文章也做得十分漂亮。該村探索出“12345”基層治理模式,並於去年獲評全省“鄉村治理示范村”﹔

興旺鎮三青溝村黨支部書記陳建清一心一意為村民付出,不僅獲評“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該村還獲得全省“鄉村振興先進村”的稱號。

村上三個合作社 既保產糧還掙錢

“2014年前當時全村有2960畝耕地,撂荒地卻佔一半以上。”羊角嘴村黨支部書記王喜全說,“我們成立了蓬安縣羊角嘴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當年就把撂荒地減少到幾百畝。”這種由合作社代耕代種的模式一直持續到2020年,“合作社出種子、技術和農機服務,村民隻需購買肥料和日常田間管理,合作社每畝收取340元,糧食歸農民。”王喜全說。這種方式一舉三得:土地不再荒蕪、農民有口糧、合作社能掙錢。2016年,合作社將農機服務職能剝離,成立了蓬安縣巨龍鎮騰飛農機專業合作社和惠農供銷合作社。三家合作社職能分明,一家負責種地,一家負責村內外的農機服務,一家經營農資。

通過改變,每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輕鬆突破10萬元。2020年村級建制調整后,羊角嘴村變大了,村上又添置了一批農機,還建起一座烘干房,並將閑置小學改成庫房。土地的經營模式也發生了改變:1048畝田流轉給羊角嘴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每畝流轉費折合為300斤稻谷。王喜全說,這1048畝田,每年留幾百畝給冬水田,其余秋季種小麥或油菜,大春全部種水稻。水稻一年產量約90萬斤,小麥約40萬斤,如果種油菜可收獲約20萬斤。除去所有成本,純利潤最低有20萬元。“為了節省開支,村干部全部都是熟練的機手。”

村裡還引進四川星美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流轉部分地和荒山共計4000余畝,建成了柑橘園。“今年,柑橘園裡全部套種了大豆和玉米。”王喜全說。根據公司與村民的協議,第一年不給流轉費,第二、三年每畝流轉費200元,第三年起按“541”模式進行分配。“實際上是村上將土地入股到公司,等柑橘園投產后,所得利潤公司得50%,村民得40%,村集體得10%。”王喜全說。到了豐產期,每畝柑橘約產4000斤,產值最低8000元,利潤約3000元,那麼根據“541”的分配模式,村民可分得1200元,村集體可分得300元。

這樣算來,等柑橘園到了豐產期,羊角嘴村每年集體經濟收入會超過100萬元。“甚至達到140萬元都有可能。”王喜全說,村集體經濟收入又按“6211”的比例分配,即60%分給村民,20%作為集體經濟備用資金,10%為村公益事業基金,10%為村干部績效獎金。

產業發展強基礎 鄉村治理上台階

進入寬敞溝村,寬敞的柏油路、遍山的桃李、高端大氣的村級陣地讓人嘖嘖贊嘆。龍頭企業四川紅標農業有限公司一些功能用房與村級陣地相連,形成“產村相融”的寫照。2018年,“紅標農業”在寬敞溝村流轉土地3000余畝,建成“文君桃、相如李”特色產業園5000余畝,輻射帶動天興社區、油坊壩村等5個村(社區)發展桃李1萬畝。

在企業出資和政府項目配套的支持下,寬敞溝村村級陣地建設刷新了蓬安人的視野。除村“兩委”辦公用房設施齊備外,還規范化建設了集便民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兒童之家、村衛生室、村民說事廳、法律服務室等於一體的黨群服務綜合體。

“這完全是按‘事有所辦、老有所養、幼有所托、病有所醫、困有所解、權有所維’的‘六有’標准配備的。”村黨支部書記鄭中華說,比如對應“老有所養”的日間照料中心,有廚房、餐廳和休息室,廚房通天然氣,現代化設施價值五六萬元,餐廳就有50余張桌子。

該村探索出“1+8+N”的組織主導模式,即依靠1個黨支部,8個黨小組,定點培育10戶黨員示范戶、組織12名黨員骨干成立黨員先鋒隊、動員25名60歲以下黨員有針對性地聯系重點農戶,全面及時掌握治理動態,把服務觸角延伸到治理的“最后一厘米”。

年輕黨員、村文書吳曉霞自願擔任起兒童之家的“童伴媽媽”,除了日常村務工作外,她還要利用周末和節假日,將村裡20余個留守兒童召集到一起,給他們輔導作業、做游戲等。定期引導孩子們主動與在外務工的父母視頻通話,引導他們的性格健康發展。

克己無私獻真情 感恩奮進動力足

蓬安縣興旺鎮原三青溝村,2015年前不通路、不通電、不通水,基礎條件差、產業十分薄弱。然而,該村卻能在2016年躋身全省第一批脫貧村序列。村級建制調整后,另一個脫貧村黎坪村以及其他兩個非貧困村並入,構建起新的三青溝村,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2.2萬元。

走進新的三青溝村,“百千萬”產業體系讓人印象深刻:100畝清水魚塘、千畝有機水稻、萬頭豬牛羊。其實,這裡還有500余畝核桃、100余畝村集體經濟種植園,豬牛羊也不止萬頭,常年存欄8000頭能繁母豬,一年出欄仔豬量就達12萬余頭,產業可謂興旺。

是什麼讓三青溝村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呢?村民們一致認為離不開現任村黨支部書記陳建清的奮斗。這個50余歲的女人,2009年起便患有重病,然而她擔任村干部20余年來,一直無私地為村民真情付出。

2013年,周世蓮夫婦返鄉養羊,時任村委會副主任的陳建清天天為他們的羊場奔走。然而,第一批種羊運到村口時,天降暴雨,土村路一片泥濘,車子根本開不上海拔僅有三四百米的山頂羊場。陳建清挨家挨戶地敲門喊人,硬是發動了20余位村民將羊抱上了山。后來,周世蓮夫婦的羊場共發展全村5個養羊大戶,並帶動50余位貧困戶脫貧。村民鄧小兵身患癌症,陳建清常鼓勵他說:“疾病這個東西,你不去管它,也就沒有什麼。”鄧小兵從2020年開始養羊,去年賣了兩萬多元。“陳書記都那麼堅強,我也不能趴下!”鄧小兵說。

每天早上5點起床,給兒子和母親煮好早飯,然后把兒子帶在身邊忙村裡各種事務,晚上母親把兒子接走,自己要八九點鐘才能回家,這對陳建清來說再平常不過。“脫貧攻堅期間,一次母親來接兒子,婆孫倆跌倒在溝裡,我忙到第二天早上回家才知道。”陳建清說。

陳建清的精神感動了不少人:毛明亮夫婦回來了,建起養牛場﹔羅建光夫婦回來了,建起稻蝦、稻蛙基地﹔脫貧戶鄧君成在牛場打工並養牛,一年掙兩萬多元。“作為村黨支部書記,我的責任是繼續把村上的產業做大做強,讓村民不斷增收致富。”陳建清說。(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傳君)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