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湖北宜都:紅色文化育新貌

2022年05月24日07:53    來源:光明日報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是詩仙李白筆下的宜都。這座千年歷史古城,山水相映,鐘靈毓秀,走出了“獨臂將軍”賀炳炎、宜昌第一位共產黨員胡敵等革命英雄,所到之處能感受到老區人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站在鬆木坪鎮江家灣村的將軍廣場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矗立著的賀炳炎雕像。作為賀炳炎將軍的故鄉,每逢周末或節假日,這裡都會成為熱門的紅色打卡地。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江家灣村黨總支書記劉勇回憶起村民以前靠挖煤為生的日子。那時候,打鐵處、礦井、石灰窯,到處都是黑乎乎的。經過幾十年的開採,資源枯竭了,生態修復迫在眉睫。2021年,江家灣成為全省紅色美麗村庄建設試點村,迎來“紅色生機”,村裡開始修繕、復建歷史遺跡。寬敞干淨的柏油路修到家門口,礦山渣場改造成文化廣場,廢磚舊瓦被用來修建成別具特色的景觀牆。“灰姑娘”化身“美姑娘”,江家灣發揮紅色資源優勢,走出了一條農旅融合發展之路。

不遠處,賀炳炎紅軍小學傳來琅琅讀書聲。“這裡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參觀學習。”賀炳炎紅軍小學老師鐘亞玲介紹,上下課鈴聲都是沖鋒號角聲,能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現場感,提醒他們要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在這裡,紅色基因是土生土長的。學校的學生對革命故事信手拈來,都爭著搶著當講解員。他們最愛講的情節,是賀將軍的手臂被機槍子彈擊中,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咬著毛巾忍著劇痛鋸臂療傷。“長征瓦屋塘戰斗,一串機槍子彈飛來……”講解中,學生身穿紅軍服、頭戴紅軍帽,昂首挺胸,時而手舞足蹈,時而聲音哽咽,再現了鮮活生動的將軍形象。從怯場緊張到聲情並茂,孩子們一次次接受挑戰、克服困難,為每一場講解感到自豪。

將軍故裡,凡人善舉處處可尋,潛移默化中形成了互幫互助、樂於奉獻的良好風氣。村裡70多歲的老黨員唐忠英,時常以將軍愛打抱不平、幫助他人的故事教育子女,要支持和配合村裡的工作。有一次,正遇上村裡修路,唐忠英一家連忙為工人送去水和食物。還有義務支教數十年的於小平夫婦、長期堅持升國旗的70多歲退役軍人、奮不顧身救落水人員的村民……

“胡敵是宜昌第一位共產黨員。他回鄉后興辦小學,免費招收窮苦子弟入學,推行新式教育,傳播馬克思主義……”在五眼泉鎮胡敵烈士紀念館,志願者正在向游客講述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胡敵就像一座精神燈塔,潤物無聲地指引鄉親們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激勵黨員干部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在全鎮形成“勤、孝、淨、誠、和”的“五美”新風尚。

“百年前,胡敵烈士拋頭顱洒熱血,為人民謀解放﹔今天,我們共產黨人更要為人民謀幸福。”這是五眼泉鎮黨委委員們的一致信念。2020年,五眼泉鎮榮獲“全國文明村鎮”,成為遠近聞名的“明星鎮”。

誰曾想到,幾年前的五眼泉鎮弭水橋村,是出了名的“后進村”,很多現實問題得不到解決,村民怨氣大,甚至將村委會的牌子拆了扛到鎮裡。2014年,劉大衛毅然決然放棄企業家的身份,回村當書記。他先立下規矩:堅持每戶必訪、群眾反映的事半個小時到場、第一時間抓落實、執行政策一碗水端平、公家錢不亂用。在劉大衛的帶領下,村黨組織就像一塊強有力的磁鐵,緊緊團結在一起,焐熱了村民的心,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磁鐵支部”。

近年來,鎮裡採取黨員積分制等舉措,量身定制“黨員身份証”,讓群眾真切地感受到“黨員就在我身邊,身邊黨員在行動”。從看重“萬元戶”到爭當“黨員戶”,鄉親們都願意做發家致富的帶頭人、文明鄉風的倡導人、困難群眾的貼心人。

從偏僻山鄉到現代新城,紅色是宜都的底色,革命精神是推動老區發展的強大內生動力。看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等一大批新產業集聚宜都,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看生態,長江宜都段薄霧氤氳,鳥兒歸來,魚兒跳躍﹔看面貌,大伙精氣神十足,文明新風正吹向宜都每個人的心坎。

(本報記者 夏靜 本報通訊員 程曉)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