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今天,我們如何學雷鋒

——來自南疆軍區某團“雷鋒四班”官兵的感悟

2022年03月03日08:10    來源:解放軍報

信念的能量

“不是不知道累,而是心中有信念”

“智慧培育理想,汗水澆灌希望,信念傳遞能量。”這是“雷鋒四班”第17任班長張波寫在《學雷鋒日記》中的一句話。

張波接任班長時,恰好趕上連隊即將參加高原適應性訓練。上了高原,全班人員該咋帶,學雷鋒活動能不能開展……幾個問題一起涌上心頭。

“無論到哪兒,雷鋒精神都不能丟。”一番思索后,張波開始查找相關資料。不久,一份涵蓋日常管理、適應性訓練、助農愛民等內容的計劃初步形成。

海拔4300多米的高原上,氧氣稀薄,戰友們體力消耗很大。連隊駐訓營地建設的進度減慢,但距離規定完成時間越來越近。張波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帶領“雷鋒四班”採取了笨方法——減少休息時間,隻要身體狀態稍稍恢復過來就趕進度。

信息傳遞著能量。完成自己班帳篷搭建任務后,“雷鋒四班”的戰士馬上分散到其他班幫忙。下士黃立東說:“不是不知道累,而是心中有信念。”

高強度勞動了一天,張波明顯感到身體不適。晚上,他拖著疲憊的腳步逐人檢查體溫,督促服用高原藥品,直到全班戰友睡下后才躺下。

逐漸適應高原環境后,連隊接到任務——選派一個班到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展開為期一周的適應性訓練。連務會上,張波主動請纓受領了這項任務。

車輛不能到達訓練地域,給養、御寒物資等全靠戰士自己搬運。到達山頂后,張波立即帶領全班挖“地窩子”。用片石壘成立柱,用防雨布遮擋頂部……一個臨時駐訓點搭建完成。訓練展開后,張波組織大家輪流講雷鋒當年的精武故事提振士氣。

適應了高原常態化訓練后,張波和戰友們又坐不住了。經報請批准,“雷鋒四班”在臨時駐地搭起了“便民服務點”。

每到周末休息時間,“雷鋒四班”戰士的身影就出現在駐訓地附近的學校、敬老院中。一段時間后,當地群眾都知道有個“雷鋒四班”。

大愛的胸懷

“無論時代怎麼變,服務人民的初心不變”

張波提干入學前,推薦張振遠擔任“雷鋒四班”班長。考慮到張振遠兵齡較短,連隊黨支部決定讓他暫時代理班長職務。

交接工作時,張波與張振遠重溫了“雷鋒四班”的歷史。邊看邊聽,張振遠的內心再次被一種大愛充盈著。

2002年冬天,第10任“雷鋒四班”班長趙蘭欽收到一封信。寫信的小女孩叫孫海燕。一場意外車禍奪去了小海燕父母的生命,正讀小學四年級的小海燕被迫輟學。

趙蘭欽和戰友們決定資助小海燕完成學業。之后的10多年,“雷鋒四班”戰士換了一茬又一茬,但他們對小海燕的資助雷打不動。

上百封往來書信,見証了“雷鋒四班”戰士和小海燕之間的深情。如今,這些書信被新疆軍區軍事博物館收藏。

“理發推子會使喚,修理工具常操練,走路經常低頭看。”這說的是“雷鋒四班”傳承的老3件寶——理發箱、修理箱、節約箱。

然而,在一次便民活動中,他們帶去的這3件寶竟然沒發揮多少作用。

那天,修理箱、理發工具擺了一整天無人問津。好不容易來了一位需要幫助的群眾,但他要修的是一輛電動車,該班戰士看了半天沒敢拆。

時代在進步,人民群眾的需求也跟著在改變。這次街頭“遭遇”引發“雷鋒四班”戰士集體思考:學雷鋒必須緊跟時代步伐。

思路一變天地寬。一次,團裡組織“雷鋒四班”前往乃門莫敦村開展助農活動。看著大棚裡滯銷的草莓,戰士曾俊用手機拍了一段短視頻,放到某信息平台上,僅兩天銷量就達102公斤。

受此啟發,該班學雷鋒從此有了新載體——“助農信息平台”。他們時不時地幫助村民拍攝一些農產品推銷短視頻。

列兵王清海入伍前是學法律的大學生。學雷鋒活動中,他發現很多群眾了解各類政策的願望比較強烈。考慮到一些年齡較大的群眾不會用網,他就將一些惠民政策及法律常識整理成冊,取名為“政策宣講一本通”。每次外出學雷鋒,他們一邊分發這個小冊子,一邊給群眾詳細解讀。

一次,在網上看到有資助某村組村民的活動,張振遠第一時間打電話核實情況。得知這個村留守老人兒童多、一些家庭收入少,他就與大家商量幫助的方法。

“愛心回收箱”就這樣誕生了。他們及時收集、清洗官兵捐贈的衣物,疊放整齊放進“愛心回收箱”。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打包郵寄給需要的地方。

由於各項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張振遠半年后被任命為“雷鋒四班”班長。宣布班長任命那天,接過紅彤彤的任命書,張振遠說:“無論時代怎麼變,服務人民的初心不變”。

忘我的精神

“擰在哪兒,就在哪兒閃閃發光”

“3次轉隸、24次搬遷,先后駐守過農村、牧區、城鎮、高原、邊防……”南疆軍區某團政委樊江偉這樣介紹“雷鋒四班”:組建50年來,每一茬官兵都把個人命運與黨和人民的事業緊密聯系起來,就像一顆“螺絲釘”一樣,“擰在哪兒,就在哪兒閃閃發光”。

1979年,駐扎在膠東半島的“雷鋒四班”所在連,受命組建新疆軍區第一支坦克部隊,整建制開赴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某地。

在荒蕪的戈壁灘上,“雷鋒四班”所在連官兵睡在“地窩子”裡,一干就是3年。

為節省開支,“雷鋒四班”戰士在第3任班長孫金根帶領下,自己動手維修機械。平時一有空,該班戰士就在工地上撿水泥袋、鐵絲和廢舊器材。一次,制作水泥預制板的鋼筋短缺,該班戰士利用平時所撿的物品,硬是把近百個鋼筋架扎了起來。

與沒有條件創造條件相對應的,是“雷鋒四班”戰士舍小家顧大家、不講困難講奉獻的忘我精神。

回憶起在高原上參加考核那次經歷,“雷鋒四班”上士王孝輝印象特別深刻。

當時,“雷鋒四班”所在連參加上級連戰術考核,王孝輝擔任車組射手。就在“戰斗”即將打響之際,王孝輝突發高燒,這個突發狀況讓該班戰友頓時緊張起來。

高原不同於平原,高燒可能會引起腦水腫等其他反應。連隊臨時決定,要把王孝輝換下來,讓他的副手擔任主射手。王孝輝得知情況后,第一時間找到連長范武華:“戰斗已經打響,我哪能因生病退縮……”看著王孝輝堅毅的表情,范武華最終同意他的請戰,並督促他服用了退燒藥。

“戰斗”打響后,王孝輝所在車組率先出擊,快速佔領發射陣地。一枚枚火箭彈在王孝輝手下呼嘯而出,“敵”目標瞬間被摧毀。

復盤總結會上,范武華專門提到了這件事:“王孝輝在突發高燒情況下依然堅持請戰,這種忘我精神,也是雷鋒精神的體現。”

那年接到駐訓任務時,四級軍士長李馮立正准備休假,他的妻子張偉娜即將分娩。

張偉娜是一家醫院的急診科護士,因為抗疫,一直挺著大肚子堅持上班。大兒子出生時李馮立就缺席了,這次他不想讓妻子失望。但他更明白,作為“雷鋒四班”的一員,就應該哪兒需要就往哪兒沖。

最終,李馮立選擇給妻子請月嫂,自己和戰友一起出發……

“小兒子取名李岳琪。”李馮立說,妻子的家鄉有岳飛后代岳鐘琪的點將台,他希望小兒子長大后,有岳飛、岳鐘琪身上的忠勇。

進取的銳氣

“武藝練不精,不算四班兵”

“雷鋒四班”的榮譽獎牌,按時間先后順序挂在宿舍四周的牆上。其中,2016年那塊空白特別醒目。

那一年,長期以來年年先進的“雷鋒四班”沒有獲得較高榮譽。

“關鍵是班裡的軍事訓練成績下滑了。”“雷鋒四班”第16任班長呂玉生回憶起當時的情形,至今感覺遺憾。

這次痛失榮譽,也讓“雷鋒四班”戰士明白一個道理:“學雷鋒更應該愛崗敬業。武藝練不精,不算四班兵。”

從那時起,“雷鋒四班”戰士在訓練場上苦練戰斗本領的身影成為一道風景。不久后,上等兵蒙吉達在團裡組織的比武中奪得10公裡定向越野第一名。在上級組織的“創破紀錄比武”中,呂玉生在步戰車駕駛課目比賽中奪得第一。副班長張波則在步戰車通信操作課目中奪得第一。

2017年,陸軍在庫爾勒承辦國際軍事比賽4項賽事。“雷鋒四班”被安排去保障國際軍事比賽,四班戰士全力投身到賽事保障工作中。在戈壁灘熾熱的陽光下,該班一干就是4個月。當年年底,憑著軍事訓練成績的突飛猛進和在國際賽事保障中的出色表現,該班榮立三等功。

榮譽獎牌捧回班裡,在如何挂的問題上大家有了分歧。有人認為應該挨著2015年的三等功獎牌挂,但呂玉生覺得,應該空出2016年這塊位置,讓此后的“雷鋒四班”戰士受到警示。

2018年,“蘇沃洛夫突擊”步戰車組比賽再次在庫爾勒舉行。最終,中國隊第二車組打破紀錄奪得第一,呂玉生是這一車組的駕駛員﹔中國隊第三車組奪得第二,張波是這一車組的車長。賽后,呂玉生榮立一等功,張波榮立三等功,“雷鋒四班”榮立集體二等功。

2019年,呂玉生和張波轉行干起了教練員。這一年,“雷鋒四班”步戰車駕駛員、下士雷偉文沖進“蘇沃洛夫突擊”步戰車組決賽,中國隊再次刷新由自己在去年創下的紀錄,包攬該項目前三。“雷鋒四班”再次榮立集體二等功。

前年5月,該團由裝甲團改為合成團,“雷鋒四班”改為合成班。面對新任務、新挑戰,他們弘揚“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雷鋒精神,開始了新的征程。

(范學龍 本報特約記者 張強 特約通訊員 董雲杰 趙治國)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