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劉永坦:為祖國萬裡海疆筑牢“海上長城”

2022年02月16日11:10    來源:《黨建》雜志

原標題:劉永坦:為祖國萬裡海疆筑牢“海上長城”

舉目遠眺浩瀚無際的大海,他胸中總有一股激情在澎湃。他以一生隻做一件事的執著,優化了我國對海探測領域的前瞻布局,打造了一支“雷達鐵軍”,為祖國萬裡海疆修筑了一道看不見的“海上長城”。他,就是著名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我國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理論和技術的奠基人、兩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

近年來,劉永坦先后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等榮譽稱號。

奮進之志 馳而不息

一片丹心打造千裡慧眼

雷達是海防“千裡眼”,而直線傳播的傳統雷達無法看到地平線以下的目標,隻有新體制雷達能夠探測到目力所不及的地方,是海防線上決勝千裡之外的“火眼金睛”。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的這一國防重大需求領域尚屬空白。1981年10月,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教授、剛剛完成海外進修的劉永坦懷揣拳拳報國之心,走上了中國新體制雷達的探索之路。

1982年秋,劉永坦歷盡艱辛爭取到新體制雷達的國家立項。隨后,他帶領6人團隊伏案研究、奮筆疾書,反復修改的稿紙摞起來有半人多高,“喝光”的墨水瓶更是不計其數。經過10個月的連續奮戰,劉永坦團隊手寫出了20余萬字近700頁的《新體制雷達的總體方案論証報告》。論証報告通過后,他帶著團隊再次扑在案頭,鑽進實驗室,經過800多個日夜的努力、數千次的實驗、數萬個測試數據的獲取,終於在1986年創建了完備的新體制雷達理論體系,構成了海防預警科技的重大原創成果。

在項目集中攻關的關鍵時刻,一心向黨的劉永坦紅心不忘、初心不移,於1983年10月光榮地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自此,他以更大的熱忱投入工作,將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以為國分憂、為黨盡責為志,鞠躬盡瘁、不懈奮斗。

原理行得通,不等於實際可行。新體制雷達的理論是全新的,要想驗証它,在世界上根本找不到可以借鑒的實驗系統,同樣需要全新的自主設計。為此,劉永坦帶領團隊經過成千上萬次的反復錘煉,最終使得新式天線、全新信號處理機、低相噪發射機等一系列“獨一份”實驗設備“橫空出世”。1988年,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第一個新體制雷達實驗站在威海動工,1989年底初步建成。然而,對於53歲的劉永坦來說,雷達站的建成只是攻堅戰的起點,捕捉目標回波才是決定勝利的一場“硬仗”。

時間定格在1990年4月3日,海灘上的雷達天線陣迎風矗立,當一個小小的紅色圓點出現在顯示屏上時,大家開始記錄數據、核對信息、小聲交談或者大聲驚呼……目標確認!那一刻的喜極而泣是期盼太久的喜悅,從立項到成功,足足經歷了8年的艱辛奮斗,而奮斗的碩果,便是我國新體制雷達實驗系統首次實現目標探測!這次成功,標志著我國新體制雷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一成果,也於1991年斬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在科學報國的漫漫征程上,劉永坦沒有片刻停歇。他深知,國防科研成果隻有變成保家衛國的利劍才有意義。“這個事情沒完,還得往前走!”劉永坦很堅決——要為國家研制出一套能真正布置在國防海防線上的裝備工程!於是,他帶領團隊再次“移師轉戰”,這一干,又是20多個春秋……

2011年,劉永坦和團隊成功研制出我國首部全天時、全天候、遠距離、海空兼容的海防預警裝備,這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極少數掌握遠距離實裝雷達研制技術的國家之一。2015年,這項成果讓劉永坦再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而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劉永坦又在帶領團隊朝著讓“21世紀的雷達”在航海、漁業、沿海石油開發、海洋氣候預報、海岸經濟區發展等領域大顯身手的目標進發。

創新之鑰 匠心不渝

一份堅守筑牢萬裡海疆

靜謐的海岸線上,排列著整齊的新體制雷達天線陣,這些雷達的背后,是一支掌握海防科技主動權的戰略創新力量,被稱為初心不改、使命必達的“雷達鐵軍”。從最初的6人到如今的30多人,40年磨一劍,劉永坦正是帶領著這支由老中青三代組成的“夢之隊”,長期致力於對海遠程探測技術的研究。

——他帶領“雷達鐵軍”向難題沖鋒。

組建大團隊、開展大協作,團隊成員攻關思路產生激烈碰撞是家常便飯,拍桌子的情景也時有發生。每次技術碰頭會,所有人都開誠布公擺事實、講意見、談路徑。科學問題,越辯越明﹔問題答案,越爭越透。憑借著“不能給科研留死角”的信念,劉永坦率領團隊發現一個問題就解決一個問題,遇到一個困難就克服一個困難。

抗雜波,是一個國際上公認的難題,解決不了抗干擾問題,雷達就沒有生命。1991年,在南方某地新建的大型雷達站基地裡,劉永坦和團隊注意到雷達回波所監控的目標淹沒在了更為復雜的電離層雜波當中,難以分辨,之前在威海實驗站驗証成功的方法遇到了嚴峻挑戰。於是,在數個無眠的夜晚中,劉永坦一次次分析、研判,最終發現能走的路隻有一條:做大幅調整改動!隨后,他帶領大家一起分析雜波的來源、特性,組建若干研究小組,齊頭並進、多點出擊,設計、實驗、失敗、總結、再實驗……經過成千上萬次的調整,當雷達再次投入實際運行時,星星般的目標終於如願出現在湛藍的顯示屏上,這一難題終於成功解決。

——他帶領“雷達鐵軍”向困難抗爭。

新建的雷達實驗站周圍一片荒蕪,撥付的經費不足,發射機、接收機等模擬系統和操作系統也十分落后,團隊裡有人打了蔫兒,此時的劉永坦卻話語鏗鏘:“如果沒有難點,還叫什麼科研!”“從我們黨的整個革命經歷看,我們這不是什麼困難。在黨組織的領導下把整個項目往前推進,是我們奮斗的動力,現在,就是對人的磨煉、對人性的磨煉,考驗你能不能按初心搞到底。”

野外測試,條件惡劣,劉永坦團隊一干就是幾個月。生活不便,他們常常由於趕不上飯點而用面包充飢,困了就倒在實驗室的板凳上湊合一覺﹔交通不便,他們頂風冒雨,日日單程徒步3公裡往返駐地和雷達站,每到天黑路過一片墳地,就結伴打著手電相互壯膽。作為主帥,劉永坦沒有任何特殊,和大家同吃一鍋飯、同遭蚊子咬、同受台風吹,因為長期超負荷工作而累倒,上不了“前線”,就在病床上“運籌帷幄”,堅持和大家一起奮戰。最終,在劉永坦的帶領下,這支隊伍不僅突破了“卡脖子”技術瓶頸,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理論、技術上的空白和難點,而且團隊成員,特別是年輕同志思想覺悟得到極大提升,紛紛遞交入黨申請書,向黨組織靠攏。

科研攻關,辛勞難以言表,但劉永坦和他的團隊干得有勁、深感光榮。

精誠之路 弦歌不輟

一念執著引領科學風尚

1936年出生的劉永坦,生逢戰亂年代,從小便對家國興亡之理感悟頗深,幼時讀史書、誦詩文,更是培養了他強烈的愛國心和求知欲。1953年,奠定我國工業化初步基礎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同年,劉永坦來到被譽為“紅色工程師搖籃”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求學。在那個火紅的年代,他與同期的800多位青年師生共同秉持科學報國的信念與擔當,拼搏奉獻,鑄就了愛國奮斗、建功立業的哈工大“八百壯士”精神。

改革開放后,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的劉永坦作為首批公派留學生出國深造。他憑借過硬的外文功底、扎實的專業知識儲備,在進修期間取得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面對外國導師的3次挽留,劉永坦一一婉拒,他說:“可以在科研成果上堂堂正正地署上‘中華人民共和國’,這種心情是何等舒暢。”

如今,數十年過去,劉永坦可謂榮譽等身。然而,無論獲得什麼榮譽和頭銜,他最看重的,還是自己的“教師”身份,同學們更喜歡叫他劉老師或者坦先生,這也是他最喜歡的稱呼。他堅信,黨和國家的事業需要接班人,未來還得靠年輕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則是自己的光榮使命。2021年9月,以他名字命名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永坦班”迎來第一批27名“00后”本科新生。這個全新的特色班面向未來新體制雷達探測技術與智能感知等領域,為國家著力培養和輸送電子信息領域的領軍人才,劉永坦親自擔任班主任,感召和激勵青年學子投身雷達科研事業,為祖國國防貢獻力量。

今年已86歲高齡的劉永坦,鬢絲花白,目光恬淡,淡泊名利已經刻入他的人生字典。從事對海遠程探測技術研究以來,陸續有不少單位向他拋出“橄欖枝”。面對高薪,他沒有絲毫猶豫,而是一一謝絕,因為他始終記得年幼時父親的叮囑,“不管將來學什麼專業,都要多為國家干點事”。在他心底,“錢對一個知識分子來說有什麼意義?情懷和理想才是最重要的”。即使在1991年和2015年兩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后,他依然低調從容地奮戰在一線,一切如常。

甘為孺子育英才,克勤盡力細心裁。劉永坦用心擎起一盞燈火,照亮一代又一代學子以夢為馬、不負韶華的成長之路。而他自己的雷達人生,亦寂寞卻精彩,恬淡卻壯麗。他,是扎根大地的實干家,是甘於奉獻的奮斗者,也是這個時代最閃亮的“星”!

(作者:黑龍江日報社 趙一諾)

(責編:王珂園、宋美琪)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