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賡續中華文脈,光耀復興之路

2022年01月26日07:5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本報北京1月25日電  新華社25日播發署名鐘華論的文章《賡續中華文脈,光耀復興之路》,全文如下:

文化因創新而輝煌,文明因發展而精彩。

中華文明承載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脈,歷經千年風雨而依然璀璨奪目,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軸上,寫就光芒萬丈的篇章。

讀懂中國共產黨,文化的視角不可或缺。一百年來,一代代共產黨人不斷發現並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內在契合性,夯實中國人民接受並信仰馬克思主義的深厚文化基礎、價值基礎和實踐基礎。這一歷史進程,也是“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的文明征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舉旗定向、守正創新,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立民族文化之根,鑄民族精神之魂,拓文明發展之道,用真理力量激活古老文明,用文化之火照亮民族復興之路。

賡續千年文脈,共襄千秋偉業,中華兒女開創未來,具有無比堅定的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一)

“致廣大而盡精微”——新年前夕,習近平主席發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賀詞,引用《禮記·中庸》之語揭示成事之道,展現出深厚的文化情懷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一系列戰略思想和創新理念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用“十個明確”進一步概括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十個明確”貫通著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閃耀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凝結著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具有強大的歷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中華文明為源頭活水,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特質的融會貫通,充盈著濃郁的中國味、深厚的中華情、浩然的民族魂,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典范,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月11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全黨,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續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新的征程上,吸吮著五千年中華文明豐厚的文化養分,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必將展現更加強大的真理力量,指引我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二)

江流萬裡,綿延不絕。在世界東方這片熱土上,在幾千年的文明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獨特的價值體系、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和治理智慧,為克服艱難險阻、書寫輝煌史詩提供了思想營養和精神支撐。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指出,在人類歷史上出現過20多個文明形態,隻有中國的文化體系長期延續發展而從未中斷。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華文化源頭,深刻指出“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這一系列重要論述,站在堅定文化自信、實現民族復興的高度,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高度,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鑄魂的思想力量。

“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裡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021年春天,在“奇秀甲東南”的武夷山下、九曲溪畔,習近平總書記一番話意味深長,道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明底蘊,揭示了中華民族的自信之源。

不忘本來,才能開創未來。將中華文明的精華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在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實現民族復興、創造新的歷史偉業,就擁有無比深厚的文化底蘊,擁有無比強大的奮進力量。

(三)

先秦諸子、漢唐氣象、宋明風韻……大風泱泱,大潮滂滂,五千年文脈涵養了巍巍中華。翻開中國歷史長卷,從“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從“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在歷史風雨洗禮中,中華民族守常達變、開拓進取,中華文明推陳出新、賡續發展,造就了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中華文脈。

承百代之流,會當今之變。習近平總書記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放在文明傳承、時代進步和世界發展的大視野中進行觀照,強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大課題。這是我們黨在新時代提出的對待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和原則方法,回答了“傳承和發展什麼樣的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等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我們在新時代賡續中華文脈、發展中華文化指明了方向。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絕不是照單全收、簡單復古,而應採取馬克思主義的態度與方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凡益之道,與時偕行。”中華文脈之貫通,通在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更通在結合時代新發展新語境,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表現形式和生命活力。

新時代文化發展,以人民為中心是根本價值取向,滿足人民日益增長、不斷提升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是題中應有之義。賡續中華文脈,一個重要支撐就是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擦亮人民幸福生活的文化底色。採取人民群眾喜聞樂見、雅俗共賞的呈現方式,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國民教育和日常生活,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印刻在古籍中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才能不斷增強國民的志氣、骨氣、底氣,用文化之光開啟美好生活之門。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中華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國際社會日益關注中國、希望了解中華文化。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並蓄的態度汲取各國文明的養分,以自信開放的姿態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方能推動各國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書寫人類文明新篇章。

今日之中國,“文博熱”火爆、“文創風”勁吹,人民群眾對傳統文化的熱情日益高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力迸發,呈現“千岩競秀,萬壑爭流”的生動景象。以創新方式探尋中華文化寶藏,《典籍裡的中國》《中國詩詞大會》《唐宮夜宴》等電視節目廣受青睞﹔幻化於《千裡江山圖》,舞蹈詩劇《隻此青綠》向觀眾展現跨越千年的丹青意韻﹔演繹“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意棲居,“國風博主”們的寫意生活備受海內外粉絲追捧……

“又踏層峰望眼開”。新時代的中國,中華文脈在賡續傳承中弘揚光大,中華文明日益彰顯旺盛而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影響力。

(四)

“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在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向領導干部提出“三個敬畏”,要求領導干部學習歷史知識、厚植文化底蘊、強化生態觀念。

山高水長,不改的是守護文化根脈的赤子之心﹔斗轉星移,不變的是弘揚民族精神的如磐信念。

從重視文化遺產的傳承,到加強自然遺產的保護﹔從推進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到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活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珍視中華文化寶藏,作出科學部署,凝聚各方合力,書寫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新篇章。

“每一個民族的文化復興,都是從總結自己的遺產開始的。”著名建筑學家吳良鏞曾這樣說。據統計,我國現有不可移動文物76.67萬處,國有可移動文物藏品1.08億件(套),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冊),成功申報世界遺產56項。良渚遺址的考古發現,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增添實証依據﹔二裡頭遺址的發掘,勾勒出“華夏第一王都”的恢宏氣象﹔三星堆遺址考古又有重要發現,許多珍貴文物“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

珍視中華文化寶藏的理念與行動,凝結著對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關系的深刻思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文化瑰寶,永遠是中華兒女的心之所系、情之所歸,是刻在骨子裡的中國魂。對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珍貴品”,必須像愛惜生命一樣保護好,貫徹好“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甲骨竹簡,寫盡風雨滄桑﹔秦磚漢瓦,鐫刻文明密碼。珍視中華文化寶藏的理念與行動,彰顯著對歷史、對文化的敬畏之心和責任擔當。從歷史走向未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定“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文化自覺,踐行“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向歷史和人民作出了庄嚴承諾:“歷史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我們一定要完整交給后人。”

(五)

“文章功用不經世,何異絲窠綴露珠。”中華文化一貫講求知行合一、經世致用,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寄寓著先賢的理想,激蕩著一代代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

深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人們既感受著思想的偉力,又仿佛打開了中華典籍的寶庫。論著對傳統文化精華旁征博引、取精用弘,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運用中華文化智慧開創治國理政新境界的歷史自覺與歷史自信。

集千古之智,納四海之慧。在治國理政各領域,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融通與運用、對中國傳統政治文明的吸納與借鑒、對中國傳統道德觀念的傳承和升華,閃耀著中華文明的智慧之光,不僅為推進新時代民族復興事業注入強大思想力量,也為破解全球性問題、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中華民族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一定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復興。

歲月崢嶸,山河為証﹔文脈悠遠,與古為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賡續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激揚澎湃血脈的中國力量,我們必將書寫復興偉業新篇章、鑄就中華文明新輝煌!

《 人民日報 》( 2022年01月26日 06 版)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