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紅色村庄的綠色轉型 

——看北京市房山區馬安村黨建引領鄉村發展之路

2021年12月23日08:27    來源:農民日報

說起北京市房山區十渡鎮,人們首先想到的多是山清水秀的美麗景致。其實,歷史上的十渡地區不僅風景秀美,還是華北地區一塊堅固的抗日根據地。馬安村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從平西抗日戰爭紀念館沿淶寶路向北行駛4公裡,便到馬安村。村庄位於兩山環抱中,谷壁峭立,峰林疊翠,馬安河穿村而過。走進馬安新村,一排排灰白民房漂亮齊整,牆上粉刷的紅色標語和圖畫引人注目:“抗日模范村”“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老帽山六壯士精神永存”……往昔崢嶸歲月躍然眼前。隨著對紅色文化的深入挖掘,馬安村的發展也邁上了新台階,一幅“以紅帶綠,以綠促紅”的秀美畫卷徐徐展開。

紅色精神強堡壘

2020年8月,在馬安村南嶺阻擊戰遺址附近,村民們正在修建抗日烈士紀念碑。沒想到一鐵鍬下去,竟然發現了一枚鏽跡斑斑的手榴彈殼。

馬安村黨支部書記王有山介紹,從造型上看,這枚彈殼與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的武器很相似,和日本軍隊所使用的手雷有很大差別。並且在這枚彈殼的出土地點,曾發生過南嶺阻擊戰。

這枚手榴彈殼的發現,再次掀開了這個小山村的紅色歷史。抗日戰爭時期,中共房良縣委和縣政府駐地曾設在馬安村,村中發生過南嶺阻擊戰、老帽山六壯士阻擊戰等多場戰斗。1941年秋,房淶涿聯合縣政府授予馬安村“抗日模范村”稱號。1951年夏,中央慰問團又將毛澤東主席親筆書寫的“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錦旗授予馬安村。這兩面紅旗,至今依然被村“兩委”妥善保存著。

“最后一個郎送去參軍,最后一粒糧留給部隊,最后一口氣,堅決不投降。”王有山介紹,這是馬安村在抗戰時期流傳的一句口號,“從1938年成立村黨支部起,馬安村家家踴躍參軍,人人爭相支前,村中涌現出17名烈士,村庄曾被日軍燒過三次,但沒出現過一個叛徒。”

而今,這樣的紅色基因穿越時光,在馬安村接續傳承。近年來,在充分挖掘馬安村革命精神、紅色文化基礎上,村黨支部創新黨建模式,創建“五五六一”黨建工作法,建強村級黨組織。“五五六一”即制定村干部“五職責”,包括聽黨話跟黨走、謀規劃、敢擔當等﹔確定黨員聯絡群眾“五必訪”,包括群眾臥床要上門看望、群眾紅白事要上門幫忙等﹔提出黨員“六帶頭”,包括帶頭聯系群眾、帶頭投身公益等﹔構建村庄網格管理“一網格”,將所有在村常住人口按戶對應到相應黨員,形成聯絡和幫扶網絡。

“通過細化職責要求,‘五五六一’黨建工作法有效引導黨員干部更好履職盡責,做到堅定信仰、公平公正、清正廉潔、真抓實干。”王有山解釋,“同時,工作法也有效引導村裡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在黨員帶動下,勤勞致富、誠實守信漸成村庄風尚。”

綠色發展興產業

紅色文化是馬安村最大的優勢。如何發揮好紅色文化的價值?成為擺在村“兩委”面前的新課題。

為此,馬安村黨支部創新提出“以紅帶綠,以綠促紅”發展模式,把優質生態資源和寶貴紅色文化作為發展基石,通過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和黨性教育基地,發展紅色旅游產業,走出一條“紅綠融合”的發展之路。

詹小冷是北京聯合大學派駐馬安村原第一書記。在他的協調下,馬安村依托北京聯合大學等高校資源,查証村中南嶺阻擊戰、房良聯合縣政府、抗日高級小學等10余處抗戰遺址遺跡並完成修復,建起紅色長廊、黨建公園、抗戰文化小道,繪制紅色文化宣傳牆、搭建宣傳網站、制作抗戰故事AR視頻,讓馬安村的紅色歷史可見可聞可感。比如,村中紅色長廊裡挂滿抗日戰爭時期的村庄老照片,游客隻要拿起手機“掃一掃”,就能清晰了解照片背后的抗戰故事。

隨著村史館和抗戰遺跡的建設修復,馬安村成為房山紅色旅游的熱門地,來此參觀游學的個人和單位絡繹不絕。旺季到來,農家樂老板趙獻玲每天都能接到許多預訂電話。她高興地告訴記者:“到馬安參觀學習一上午,中午在我們農家樂吃個便飯,成了好多游客的選擇。游客多了,我們的收入也節節高。”

2020年,在村“兩委”積極爭取下,房良聯合縣政府、抗日高級小學等遺址遺跡修復列入村庄發展提升工程,項目投入資金1613萬元。該項目的實施,對馬安紅色遺跡保護提升、美麗鄉村建設及紅色旅游發展起了很大促進作用。另外,馬安村美麗鄉村建設項目投入800萬元,地質災害點治理項目投入1300萬元,低收入產業發展項目投入400萬元,為馬安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紅色文旅產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帶動低收入戶80余人就業,人均收入1.85萬元。

目前,馬安村已初步建成“四區兩中心一基地”的發展格局。“四區”即紅色文化瞻仰區、休閑農業觀光區、聖泉濕地觀賞區、精品民宿區﹔“兩中心”即紅色文創產品展示中心、平西抗戰文化傳承中心﹔“一基地”即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形成“黨性教育+主題採摘+農事體驗+科普教育+綠色餐飲+高端民宿”的體驗式鄉村休閑旅游模式,村庄邁上飛躍發展之路。

文化鑄魂亮品牌

“優秀品牌是一個村庄集體經濟成功發展的關鍵。”詹小冷認為,“塑造‘紅色馬安’品牌,要深入挖掘和拓展村庄文化,從而從體制機制建設、旅游線路設計、勵志教育支持、村民幸福指數提升、傳播渠道增強等方面,構建馬安村長效發展格局。”

2019年10月,以“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凝聚紅色力量”為主題,首屆十渡馬安紅色文化節文藝匯演成功舉辦,現場座無虛席,線上直播觀看超過60萬人次。話劇《南嶺英雄》,自編舞蹈《紅馬安》,經典歌曲《毛主席贊歌》《紅旗頌》等節目,深受村民喜愛。

“這樣一場演出,既表達了我們新一代馬安人繼承革命先輩光榮傳統,接續奮斗的信心和決心,也是我們近年來深入挖掘馬安紅色文化,打造‘紅色馬安’品牌的重要載體。”詹小冷介紹。

筑牢文化底色,豐富文化內涵。村“兩委”通過查閱資料、整理口述史,對村庄歷史進行全面梳理,形成兩本記錄馬安文化和歷史的重要資料,為傳承平西抗戰文化提供依據和載體,也為馬安發展紅色旅游產業提供有力保障。同時,村“兩委”組織專業力量,完善村規民約、整理家風家訓、凝練馬安家道文化。“我們要讓優秀鄉土文化、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馬安村融合貫通,煥發勃勃生機。”王有山說。

聽紅色傳承人講紅色故事,已經成為馬安文化的一種新表現形式。而向游客講述老一輩的紅色故事,也成了馬安人參與村庄建設的一種方式。“突然,背后響起了槍聲,幾名戰士應聲倒下……面對凶殘的敵人,戰士們沒有退縮,繼續奮戰,在日偽軍的夾擊下,被逼到了老帽山頂……”在村中老四合院內一棵大樹下,村裡的老黨員劉文峰正慷慨激昂地為游客講述發生在馬安村的革命故事。雖然已經78歲,但為了達到更好效果,每次劉文峰都是站著講。“村庄發展需要村民共同參與,作為老黨員我更要出一份力!”雖然每次講述都很辛苦,但劉文峰從未拿過村裡一分錢。

為推進“紅色馬安”品牌建設,馬安村創辦了紅色馬安(北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在紅色旅游、精品民宿、文化創意、農產品銷售等方面,統籌村庄全方位發展。同時,該公司與第三方公司合作,培養了數位講解員,引入更多專業市場力量講解傳播馬安紅色文化。

如今,“紅色馬安”已成為馬安村的新名片,昔日“抗日模范村”煥發新生機。在鄉村全面振興的道路上,“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的囑托,正激勵著馬安人民奮進新征程,將村庄建得更紅、更綠、更富、更美。(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慧斌 侯馨遠)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