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鄉村之“昌”在於人

——從農民視角看江西省南昌縣“黨建+三治融合”新成效

2021年11月29日13:54    來源:農民日報

吃過午飯,86歲的姜細香坐在電視機前,與其他老人共同打發休閑時光,這是發生在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幽蘭鎮桃嶺村紅溪章家村小組“頤養之家”裡的日常一幕。

南昌縣自2019年12月成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首批試點單位以來,以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力打造鄉村治理的“昌南樣板”為目標,以“黨建+三治融合”為主要模式,在前期117個村(居)開展試點的基礎上,今年將試點范圍擴大到全縣所有村(居),並入選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

近日記者在南昌縣採訪時,從三名不同角色的農民身上找到了治理有效的答案。

一名“村書記”——

帶領“上訪村”變身“五星村”

應宗保有了一個“新身份”,他成為南昌縣蔣巷鎮柏崗山村的黨委書記,雖然還是“村書記”,但不同於村黨支部或黨總支,村黨委的工作有更多挑戰:“不僅要干好工作,更要管好隊伍。”

柏崗山村共有黨員186人,為蔣巷鎮最多。目前,全鎮17個村中,黨員人數超過100人的13個村成立了黨委,村黨委再設黨支部,這讓應宗保這些“第五級書記”們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應宗保的工作方法是巧妙拆分組合村小組一級的黨組織,8個自然村被分成14個小組,14個小組又形成3個片區,一個片區成立一個黨支部。“片長基本上是黨支部書記,抓好了這部分人的帶動作用,村裡的工作也就能理順。”應宗保說著,回想起了剛擔任“村書記”時的窘境。

2011年,事先毫不知情的應宗保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然而他這個“新官”可謂如坐針氈。“在那兒之前,縣委開常委會,甚至會專門花兩個小時研究柏崗山村的上訪問題。”應宗保一語道破痛點。

蔣巷鎮緊鄰南昌市區的青山湖區,過去一遇到問題,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跑去南昌市、江西省相關單位告狀。應宗保上任后解決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化解村民心中的不滿,他把目標直指一個灰色地帶——組賬。“過去,組裡的賬藏著掖著,與組長的作用沒有發揮有很大關系。”應宗保告訴記者,2011年后,他組織14個村小組年年整頓賬務,“隻要財務有問題,我就把組長撤下去。”

應宗保將這種思路稱為“先穩定、后發展”,舊賬倒查,該還的還、該交的交,組賬村管,賬目張榜公示。在2013年、2014年的“三資”清理中,柏崗山增加了200多萬元集體資產。

柏崗山村還規定在決策村級事務時,實行重大事項票決制,涉及資金使用管理、土地出讓等村級重大事項全部納入票決范圍,讓村民“拍板”。2020年,柏崗山村集體經濟收入近60萬元,今年預計超過110萬元。柏崗山也挂上了由南昌市委組織部頒發的“五星農村黨組織”的牌子。

柏崗山村的變化是南昌縣提升黨組織戰斗力引領鄉村治理的一個縮影,目前,南昌縣完成了對全縣1623個基層組織設置情況的“大起底”,集中整改“空殼”黨支部、“超大”黨支部等問題,並對全縣252名村黨組織書記全部建立檔案,由縣委組織部集中管理,形成村“兩委”成員縣級聯審常態化機制。

一名小組長——

開辦“頤養之家”讓老人告別“做一頓管三頓”

姜細香能享受到“頤養之家”的服務,還要感謝紅溪章家小組長章員根的張羅。

“家裡就我一個人,飯就飯一餐、粥就粥一天。”姜細香用南昌話形象描述著過去吃飯上的不便,村裡的老人與她一樣,常常是“做一頓管三頓”。

“以前都說‘兒行千裡母擔憂’,現在是‘兒行千裡擔憂母’。”在南昌縣農業農村局農村合作經濟指導股股長樊小平看來,解決好失能特困老人、政府兜底老人和農村留守老人三大群體的后顧之憂,是南昌縣推動農村養老事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章員根想到利用組裡的祠堂,把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養老等功能結合起來。於是,紅溪章家的“頤養之家”在百年老屋裡辦了起來,章員根成為負責人。地方有了,費用從哪裡來?章員根和駐村第一書記熊思文商量,要動員全村人參與。

一次在飯桌上,他們的想法得到了在外鄉賢章躍鵬、龔燕峰等人的支持,大家有的出500元、有的出1000元,出資最多的章小海一人就捐了1萬元,最后的籌款總額達到2.5萬元,加上村委會自籌和財政補助,紅溪章家“頤養之家”的資金總額累計超過34萬元。

有了資金支持,老人們的吃飯問題得到極大改善,章員根邀請在外做廚師的章玉清回到村裡,紅燒肉、紅燒鯽魚、蓮藕燒肉等硬菜成為老人們菜譜上的“常客”。

不過,“頤養之家”裡有時也會有些小問題。“一開始有的老人會把大伙兒吃剩的菜帶回家,久而久之容易引發新的矛盾。后來我就實行菜分餐、飯管飽的方法,並讓家人帶頭。”章員根告訴記者,除了就餐,“頤養之家”還有休閑娛樂、與子女視頻連線等功能,形成“九心九園”的布局,讓老人待得安心。

南昌縣委將農村養老服務工作列為“書記工程”,納入高質量發展考評和鄉鎮黨委書記、村黨組織書記黨建述職評議重要內容,建成以“頤養之家”為特色形式的具有助餐功能的農村互助養老服務站點293家,實現全縣建制村全覆蓋。

“我們通過‘頤養之家’,實現南昌縣農村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依,心心向黨,讓‘黨旗飄、夕陽紅’成為亮麗的‘昌南風景’。”南昌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小紅表示。

一名“紅榜戶”——

由“黑”轉“紅”的蛻變

傍晚,記者在幽蘭鎮東田村見到了大忙人羅揚春,她燉上了一大鍋魚。今年71歲的羅揚春是東田村“頤養之家”的廚師,每天上午9點,她便開始准備午飯,等大伙兒吃完飯收拾完差不多下午1點了,回家睡個午覺,下午3點繼續准備晚飯。

“現在村裡的老人都念羅揚春的好。”村委會副主任萬文波說。然而,令記者沒想到的是,這麼一個先進典型,卻曾因懶惰而上了“黑榜”。

“當時是怎麼回事啊?”記者問。

“嘿嘿。”羅揚春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原來,東田村從2019年起設置了“紅黑榜”,整合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紅白理事會等,成立鄉風文明理事會,每月底對村民日常行為進行評議,評議范圍涉及道德范疇(孝老愛親)、家庭文明(和睦相處)、環境衛生、支持村“兩委”工作、文明行為(誠信守信)等6方面,評議情況及時公布。

這一評不要緊,羅揚春因為門前衛生不合格上了“黑榜”。“感覺沒面子,就想趕快從‘黑榜’上下來。”羅揚春說。

“張榜不是目的,而是要引導村民自覺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萬文波告訴記者,被列入“黑榜”的村民,村裡對其進行教育勸說,敦促整改,而且必須登上下次的“紅榜”,才能從“黑榜”上撤下來。

羅揚春這下真的坐不住了,她先是把自家庭院徹底打掃了個遍,還主動當起了東田村三組的保潔員。“她把自己管轄的保潔區域當成家一樣來打掃。”2021年8月的“紅榜”上這樣描述羅揚春。

“‘紅黑榜’充分調動了農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誠、孝、儉、勤、和’為村風民風建設的主要內容,實現由‘物的新農村’向‘人的新農村’轉變。”幽蘭鎮黨委書記周海保表示。目前,東田村累計在“紅榜”發布583人、“黑榜”發布152人,“紅黑榜”模式已經在南昌縣16個鄉風文明示范村鋪開。

如今在南昌縣,“人”的作用成為鄉村治理的關鍵一環。南昌縣通過樹道德榜樣人物引領鄉風崇德向善,定期評選“昌南好人”“昌南新鄉賢”,每年評選表彰“三風”榜樣人物20人,並在“文明南昌縣”微信公眾號設置“昌南正能量”等專欄,集中宣傳鄉村典型人物先進事跡,彰顯鄉村治理引領力。(徐觀君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莫志超)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