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廈門翔安:

近鄰一家親 治理一條心

2021年11月08日08:36    來源:光明日報

68歲的蔡文華住廈門市翔安區祥吳六裡有一段日子了,平時喜歡往外跑,釣魚能在水邊待上一天﹔64歲的周勝軍也住祥吳六裡,他才來不久,每天帶小孫子在小區裡玩耍。

蔡文華在一次社區健步走活動的花名冊裡,發現了周勝軍的名字,20世紀60年代他們同在軍營,誰能想到,退伍后分別半個世紀,他們能以這樣的方式重逢。看似緣分的偶然,實則離不開“近鄰”活動的助推。

近年來,廈門翔安區以社區為試點,在全區推廣“近鄰”黨建模式,扎實推進“近鄰”黨建的生動實踐——從陌鄰到近鄰、睦鄰、芳鄰,完成“三層”轉變,全方位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從“閉門羹”到“百家宴”

湖南土家肉餅、東北水餃、四川辣腸、龍岩客家簸箕飯、馬巷碗仔粿……2019年2月19日,祥美社區的第二屆“百家宴”歡聲笑語不斷。

祥美社區黨總支書記蔡永建回憶,“百家宴”用流水席的形式,有168道菜參加。

對菜進行命名和編號之后,當天中午,一道道由各家各戶烹制的菜肴擺在一起。盛裝菜肴的碗碟各式各樣,有的居民干脆把高壓鍋或燉鍋都端過來了。“這個太好吃了,你也來嘗嘗!”吃著吃著,居民們就熟起來了。

很難想象,如今在社區裡能紅紅火火搞活動,5年之前工作人員卻經常要面對一扇門都敲不開的窘境。蔡永建說,2016年社區剛剛成立的時候,工作人員入戶做訪查常常吃閉門羹。

為了打破這種僵局,社區黨總支在每個小區都成立了黨支部,將社區優秀人才下沉到小區,積極主動與小區居民打成一片,第一時間收集小區急需解決的問題,這種做法一直保持至今。

治理共參與

不久前,翔安區125個核酸檢測點啟動工作,全員核酸檢測工作全面鋪開。核酸採集剛剛啟動,由於前來檢測的居民較多,現場人手略顯緊張,社區工作人員在現場征集志願者,很快就有幾十位居民分批加入,有效緩解了核酸檢測採集過程中的工作壓力。

這是翔安區“近鄰”黨建成果在抗疫期間的具體體現。在平時的“近鄰”黨建推進過程中,翔安區通過基層黨組織的深度扎根,讓居民深入參與社區事務,實現共謀、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

“無事常聯系、有事共商量、鄰裡一家親”是融洽和諧的鄰裡狀態。為此,翔安區通過健全社區“近鄰”協商議事機制,健全社會力量協同參與機制,健全“近鄰”服務智慧供給機制等三個方面,推動鄰裡和諧。

打造生活服務圈

“姑娘,等雨小點再走!”阿婆朝林麗輝擺手,示意她等雨停了再去送餐,而林麗輝頭也不回地沖進雨中,騎著電動車,直奔下一戶老人家。她怕誤了時間,餐涼了,老人吃不上熱菜。

“80后”林麗輝是新圩鎮桂林村幸福院的管理員。每天中午,她要與助老員沈紅分工,為村裡19戶五保老人、獨居空巢老人、孤老等優撫對象一一送上愛心午餐。“從領餐到最后一份午餐送到家,一般需要一個半小時。”她告訴記者,桂林村下設6個自然村,全村60周歲以上的老人有501位,她倆的工作就是入戶走訪,為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原有“愛心廈門”建設的基礎上,翔安區持續深化、深入,把社區打造成為充滿愛心、守望相助的大家庭。

據了解,廈門翔安還將積極打造“15分鐘近鄰生活服務圈”,涉及多方面的提升:提升服務空間建設,挖掘整合資源,為社區基層政務、衛生醫療、一線警務等公共服務和便民服務提供用房﹔提升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路平、地淨、燈亮、管通”﹔提升社區物業服務品質,“服務圈”的構建,最終要達到“不出社區門,能辦許多事”。

(本報記者 馬躍華 本報通訊員 林瑞聲)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