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夯實歷史根基(學術隨筆)

萬建武

2021年09月27日08:0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考古工作是研究中華民族歷史、展示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考古工作取得的成就可以延伸歷史軸線、增強歷史信度、豐富歷史內涵、活化歷史場景,揭示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對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要加強對考古成果的研究和運用,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夯實歷史根基。

豐富的考古成果充分說明,我國歷來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通過開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我們對中華大地各地區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發展過程以及導致這一過程的背景、原因、機制等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為研究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提供了第一手考古資料,讓人們能夠切實了解我們的民族、國家、文明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通過開展廣泛深入的邊疆考古研究,我們對邊疆地區在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增強了民族團結意識。目前,我國邊疆地區的很多重大考古發現,對於深刻認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強化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標識、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比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隊經過考古發掘,以實物証據確認北庭故城外城為唐代構建,展現了唐代北庭都護府的歷史地位。

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極大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有利於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考古工作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具體表現之一就是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有著5000多年源遠流長的文明歷史,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辛勤勞作、發明創造,產生了聞名於世的偉大思想巨匠,發明了深刻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偉大科技成果,創作了偉大文藝作品,傳承了偉大史詩,建設了氣勢恢弘的偉大工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要引導各族人民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考古發現和歷史文化遺產可以在這方面發揮教育引導功能。加強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的傳播,有利於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認識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認識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不斷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進一步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我們要主動作為,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不斷豐富全社會文化滋養,強化各民族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提出“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的重大任務,特別強調要“做好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工作,把我國文明起源和發展以及對人類的重大貢獻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現出來”。這是對包括考古學在內的史學界提出的明確要求。我們要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闡釋工作,搞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從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來說,我們要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研究”等課題進行深入研究,通過考古發現為深化邊疆和民族問題研究提供重要史料,從考古學角度進行理論闡釋,用邊疆考古的研究成果說話,用史實說話,推出更多有學術深度、有說服力的研究成果。

(作者為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

《 人民日報 》( 2021年09月27日 10 版)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