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16日08:21
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吳蓉瑾在情感教育課上傾聽學生的發言。 本報記者 賴鑫琳 攝
上午進校時間,淡水路上的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門口,校長吳蓉瑾像往常一樣,微笑著迎接學生。“雲朵媽媽好!”“雲朵老師好!”“雲校長早呀!”背著書包的學生娃爭著喚她,嘰嘰喳喳。
這個稱呼怎麼傳開的?有人說,可能是學校開始做信息化建設以后,開辦了“雲課堂”,開發的“雲手表”,久而久之,大家愛這麼叫。可小朋友們卻說,“不是的,因為她像雲朵一樣溫柔,愛著我們,愛著學校。”
飽含著對學校的深情、對學生的真情、對教育事業的熱情,這位“雲朵老師”耕耘27年,一串堅實的腳印,伴隨著她的教育夢。
“情感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學會愛”
今年寒假,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的親子作業是“爸爸媽媽帶我找回憶”。爸爸媽媽帶孩子找一段過往的回憶,用幾句話記錄下來,拍下一張合影。校長吳蓉瑾說:“和睦的家庭氛圍才會讓孩子產生健康積極的情感,和爸爸媽媽一起回顧過往,也是幫爸爸媽媽回憶溫情時刻,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她倡導情感教育,時刻思考著,如何讓孩子更全面發展,更幸福成長。在學科教學的同時,更將目光投向探索研發情感教育課程。
“究竟什麼是情感教育?”吳蓉瑾的“徒弟”兼同事賀春秋老師至今還記得,那一年她初到盧灣一中心小學工作時心中的疑問。“師傅”的一句話讓她印象深刻:“離開健全人格和豐富情感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以情動人,用情育人,情感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學會愛。”
17年來,吳蓉瑾和教學團隊一起,篩選打磨數百節經典情感教育課,構成了包括8個板塊,20個專題的學校情感教育課程。除了預設課程,課程還包括生成性的教學內容,主要來源於學生間的突發事情和熱點問題。
每周的學校課程之余,她都利用15分鐘的時間,親自給學生上情感教育課,與學生們搭建起心靈交流的橋梁。她還開設了上百節情感教育示范課,用自己滾燙的情感把學校建設成一個“充滿愛的學校”。
盧灣一中心小學毗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中共一大會址,有著獨一無二的紅色底蘊與豐厚的黨史學習資源。吳蓉瑾發起成立了專門志願服務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的全國第一個小學生講解員社團——“紅喇叭”小講解員社團。16年來,小講解員畢業了一茬又一茬,講解方式也從普通話講解,拓展到滬語、英語講解,還創新了快板演出、連環畫展示等多種形式。陪伴著小講解員們的吳蓉瑾,始終堅守如一,放棄了每一個雙休日和節假日,默默守護著孩子們,每一次的精彩綻放,見証著理想信念的種子悄悄播撒。
她說,每個學生身上都有一個“穴道”,這個“穴道”可能是特長、可能是興趣點、可能是隱藏的情緒、可能是獨特的品質,找准這個“穴道”點下去,學生的潛能就被激發出來了,教育就能切中要害、事半功倍。
畢業的時候,每一位學生都會收到一張小卡片,上面有吳蓉瑾的微信號,還寫著:有困難找“雲朵媽媽”,任何煩惱都可以。
一天,酷愛喝咖啡的吳蓉瑾發了一條“戒咖啡的第一天打卡”的朋友圈。原來,畢業生裡有位孩子病了,不吃飯,身體也受到了影響。吳蓉瑾輾轉得知后主動聯系,陪她散步、吃飯、聊天。她還和孩子做了一個約定:“我最喜歡咖啡,我戒掉,你把你不想吃的東西多吃一口,我們一起努力。”大約是第400天的時候,她的朋友圈有了最后一次打卡:“為了一個美好的承諾,我戒了400天咖啡,盡管這段時間很難受,但是為了這份小美好,非常值得。”那個孩子說:“‘雲朵媽媽’把戒咖啡挑戰當作一個儀式,和我一起調整狀態,一段新生活即將開始,‘雲朵媽媽’會和我一起走向更好的明天。”
“信息社會急劇變化,教育如何改變與堅守”
新學期,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的孩子,每人都領到了一本精心設計的“作業自評本”:完成作業用了多長時間、完成作業時心情好不好、家長評價孩子完成作業的態度是不是認真、有什麼話要對老師說,不僅語數外,音體美作業也有相應的設計……作業自評本上,學生把每一天完成作業的時間一一記錄下來,家長就孩子完成作業的狀態和老師溝通,老師根據大多數孩子完成作業的時間進行調整和完善。
時刻關注學生需求,學習特點,將更多新技術、新的思想火花融入教育進程。“面對信息社會帶來的急劇變化,教育該有怎樣的改變與堅守?”吳蓉瑾也開始了新一輪的研究,探索之路艱難,但她卻從未停止不前。牢牢把握教育的“不變”,關注人的全面成長,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變”則是要駕馭新技術,借助技術的力量賦能教育教學。
在校園裡,大大小小雲朵無處不見,有看得到的雲朵形態,更多的是融入課堂的新型教育手段。2010年起,盧灣一中心小學的“雲課堂”致力於在現代教育大背景下,進一步探索以信息化手段提升教育教學效益。
那一年,包瀅蕾老師一畢業就來到了學校。一次頭腦風暴中,吳蓉瑾提出了“雲廚房”的想法,並且讓包瀅蕾當“大廚”,教孩子們做簡單的飯菜,通過短視頻做成課程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上課,沒想到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孩子們的追捧。跨學科的融合,也在學校有了雛形。之后的每一年,面粉節、雞蛋節、面條節……結合著中國的傳統節氣,“雲廚房”成了孩子們培養綜合素質的另一個課堂。
之后,學校又研發了適用於教育教學的“雲系列”:“雲課堂”“雲廚房”“雲課桌”“雲手表”“彩雲圖書館”等,希望通過探索、實踐,為每一個孩子創造隨時、隨地、隨需的學習空間,記錄他們的成長體驗。而“雲系列”的開發也不斷在提升課堂的品質,學生的學習能力。
包瀅蕾說:“回頭看看,吳校長的每一次創新,都走在前頭,對於我們年輕老師來說,剛開始的時候會感覺壓力很大,但之后發現,校長會陪著我們加班,幫我們找專業人士解決技術難題,也就充滿了創新改革的動力。”包瀅蕾說,吳蓉瑾就像個領航員,帶著她,一直向前沖。
當下,“去屏化”“無感知”“護隱私”地採集學生學習過程的相關數據,勾畫學生的數字“學習畫像”,是吳蓉瑾正在探索的新課題,她期待著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深入分析學生特點,借助技術的力量更好地實施大規模因材施教,借助新技術關注人的全面發展。放學后,學校會議室常常燈火通明,老師們一起研究教學數據。比如,以往隻能看到學生的學習結果,但借助新技術,就可以知道在學習過程當中,思維模式是怎樣的,甚至細微到這個孩子在做題過程中,筆停頓了幾次。從單科目分析,拓展到多科目全面立體調研,當這些細節被關注,就可以更好地調整教學策略。無論技術如何發展,培養好學生是不變之道。
“上海市中小學學業質量綠色指標”綜合評價結果顯示,盧灣一中心小學在保持學業水平領先的同時,學生學習興趣指數持續上揚,學業負擔指數持續下降,信息化助力教育教學作用顯著。目前,學校二年級以上學生都已具備簡單的編程能力,在國家級信息科技相關競賽中共獲獎30個。
“我樂在其中,我也覺得很幸福”
“太多像我一樣的學生家長感謝學校為孩子們營造了這麼好的學習環境,感謝吳校長兢兢業業對學校改革發展傾注了大量心力……”雋先生的孩子就讀於嘉定區與黃浦區合作開辦的嘉定區盧灣一中心實驗小學。
作為特級校長,吳蓉瑾受委派流動兼任這所學校校長三年。學校剛開辦時,家長都不願意把孩子送來,全校隻有六個教學班,整個校園空空蕩蕩、冷冷清清的。而現在它已經成為家門口的好學校。她還多次到青海、貴州貧困地區開展教學、培訓。隻要學生需要,盡己所能。
不過,出差再遠,吳蓉瑾都有個原則:盡量將外出課程安排在下午。因為這樣來得及當晚趕回,第二天一大早站在校門前。記憶猶新的一次,吳蓉瑾出差時間長了點,到校那天早上,好幾個小朋友問她,“你怎麼沒有在校門口等我們?”“我沒有看到你,‘雲朵媽媽’我很想你!”聽到這樣的話,吳蓉瑾心底甜甜的,也軟軟的。
看看她一天的時間表:6時30分左右到校,梳理安排工作﹔8時30分起,學生做操、上課,她完成管理、教研等工作后,開始巡視,從一樓到五樓,一個來回3000步左右,三趟,差不多就有萬步。
“我很喜歡當老師,看到學生就很高興,就會笑。”看孩子們上課,看孩子們吃飯,看孩子們午休,“學校裡准備了小抱枕,中午看他們睡覺很好玩的。”吳蓉瑾滿目歡喜,溢於言表。
等到放學,校園漸漸安靜下來,吳蓉瑾開始做案頭工作,科研、備課,對比老師做的學期初、學期中、學期末質量分析表……至今,她依然保持著習慣:每個學期盯著一個年級全程批改一次作文,並寫分析報告。花費大量時間的她,被同事、家長們稱作“鐵人校長”“秒回校長”,因為她深知,質量是教育的生命線。
吳蓉瑾的朋友圈裡,幾乎每天都有一個熟悉的場景出現——愛的走廊。常常是忙到深夜,准備離開前,拍下校舍,那一刻定格的,是滿滿熱愛,無聲堅守。
有人曾好奇,每天這樣工作,家庭怎麼辦?“我有個非常支持我的家庭。”吳蓉瑾道出甜蜜的秘密,“我先生下班就會來這裡陪伴我,然后我們像初戀一樣手拉手回家。”盡管忙碌,她每天一定和兒子充分交流,每個雙休日都花兩小時送他去鬆江的學校。
“有人問過我,是不是因為工作放棄了生活。沒有!”她說,“我樂在其中,我覺得很幸福。”(本報記者 彭德倩 龔潔芸)
來源:解放日報
相關專題 |
· “時代楷模”吳蓉瑾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