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78年前,“永遠為人民服務”成為他的精神歸屬

——記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97歲老黨員、“中國好人”周仁甫

2021年09月14日08:42    來源:光明日報

2021年的7月1日,喜氣洋洋地來了。

上午9點,大大小小的屏幕裡,傳出陣陣雄壯的國歌聲。周仁甫聚精會神地坐在電視機前,濕了眼眶——活到了97歲,他終於等來了這一天。

97年,樹葉綠了又黃,花兒落了又開,世界天翻地覆,人事幾經變遷。沉沉光陰將周仁甫的身高壓縮了10厘米,歲月砥礪成他臉上的傷痕和皺紋,連同他走過的路、讀過的書,一起化作他眉眼間的淡泊、堅毅和慈祥。

在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交通巷,院門前插著國旗和黨旗、一眼望去紅彤彤的院落,便是周仁甫的家,也是仁甫初心學堂的教室、是左鄰右舍孩子們的圖書館。一進門,映入眼帘的是一屋子穿著紅色馬甲的志願者——他們正准備聽周爺爺講黨課,還有紅色的隊旗,紅色的標語,紅色的桌牌,紅色的板書……無不昭示著周仁甫的一顆紅心。

“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永遠為人民服務。”1943年,在入黨介紹人李文廣的這句囑托裡,周仁甫找到了精神歸屬。此后78年,他奉之為圭臬,無論身份怎樣改變,都身體力行,矢志不渝。

十二座亭子

周仁甫喜歡亭子。

慶祝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他出資修建了“再思亭”﹔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之際,又出資建起了“愛軍亭”﹔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誕生了“愛國亭”﹔今年,又有了“愛黨亭”……

捐資修亭子,這一做法頗有古風,彰顯著他身上鮮明的時代特色——

“亭子能為學生和鄉親們遮陽避雨,供他們在此休閑娛樂。”周仁甫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修建大樓,便選擇用亭子這一中國傳統建筑形式,“每座亭子也是一座精神豐碑,教育人們銘記歷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要愛黨、愛國家、愛軍隊、愛人民……”

站在一座座亭子前,周仁甫帶著自備的小鑼鼓、翻著寫滿宣講重點的五顏六色的布緞,給孩子們講故事,談理想。波瀾壯闊的歷史,堅貞不移的情懷在一次次講述中歷久彌新。

截至目前,在響水縣大大小小的學校和村庄裡,周仁甫共捐資修建了12座亭子。修亭子前前后后耗費了周仁甫十幾萬元積蓄,他心甘情願,心滿意足。

這當然不是他第一次出錢。

在響水縣職業中學、運河中學、周集中學等學校裡,“仁甫獎學金”已設立多年,從20世紀80年代起,先后幫助了130多名特困生順利完成學業。

“這是汶川地震時捐的,這是老家修路時捐的,這是戰疫愛心款,這是今年交的特殊黨費……”周仁甫保存著一本封面破舊、鼓鼓囊囊的《中國大學生就業》雜志,內頁貼著數十張捐款收條、憑証,金額少的數百元,多的上萬元。

而這位老人,卻穿著一件看不出款式的外套,肩袖上居然還有補丁﹔屋裡的桌、椅、箱、櫃,竟是祖輩傳下來的﹔而他最舊的一件衣服,已經穿了“至少20年”。

與周仁甫相識多年的蔡麗萍,打開一個視頻,向記者展示周仁甫的冬襪,用各種布頭拼接而成的襪子,補丁縫了一層又一層,足足裹成了兩隻“船”——“你是不知道,那襪子足有二斤重!”蔡麗萍說,“爺爺被我們發現穿著破衣服,也很不好意思,可是他‘不改其樂’,照舊省吃儉用。”

正是靠著這樣的省吃儉用,周仁甫捐出了一筆又一筆錢,近年來,僅有記載的捐款數額,累計已達44萬余元。雖不是世俗意義上的巨款,卻盡了一位老人的全力。而在那些不為人知的歲月裡,他還不知道多少次自掏腰包。

幾千冊書籍

書籍滋養著周仁甫的一生。他愛書,愛到骨子裡。

1946年秋,周仁甫從軍隊轉業,因為能讀書識字有文化,他曾在響水縣、射陽縣的鄉鎮、機關、企業、學校等多個單位任職。1958年,他負責籌建射陽縣六垛中學,后來相繼擔任射陽縣六垛、千秋和響水縣運河、周集等學校校長,教書育人。

“書是我的恩人。”周仁甫說,“當夜半更深時,捫心反思,我能活到90多歲,並健康地活著,很大程度上是書本知識幫的大忙。書本告訴我‘學好避壞,應行則行,應止則止’之道理。”

在周仁甫家中的東屋,老式書櫥沿東牆一字排開。書架上,《太平御覽》《百年春秋》《資本論》《列寧全集》《世界歷史名人畫傳》《百年恩來》……各類別書籍豐富得令人驚嘆。還有家傳的木刻版《詩經》《唐詩三百首注疏》《千字文》等是他年少時的啟蒙教材,這樣繁體豎排字體、沒有標點符號、紙張發黃的書冊,平常大多隻在古籍圖書館見過。

而這皇皇幾千冊書籍,周仁甫全都讀過。他為這間東屋取名“仁甫初心齋”,取不忘“初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永遠為人民服務”之意。

2015年11月,被評為“中國好人”的周仁甫將自己收藏的2000余冊圖書整理出來,初心齋搖身一變,成了一座熱鬧的小小圖書館,每天前來看書的人絡繹不絕。在他的帶動下,當地許多老干部、老教師把珍藏的書籍拿出來,向社會開放,一股讀書學習的清風開始在這座小城裡蕩漾。

讀書不倦,筆耕不輟。90余載,周仁甫真正做到不倦與不輟。

如今,已近百歲高齡的他,不管走到哪裡,隨身的提包裡都會放著書籍和紙筆,仍保持著“有則記下”的寫日記習慣。幾十年來,他的篇篇文字由手寫本變成刻印、墨印、鉛印冊書,是一本本與他人分享的可貴“文化成品”。

“多讀書學做人,愛活動可延庚。”這是周仁甫屋前的一副對聯。他80歲登上海拔1810米的黃山天都峰﹔93歲踏過千階雲梯棧道,登上海拔1308米的雲台山茱萸峰﹔97歲將自行車踩踏得腳下生風,自由自在地穿行在縣城大街小巷和遠近鄉村,騎累了,便坐在路邊,掏出一本書來讀,真正踐行著“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三個心願

97歲的周仁甫還有三個心願。

2016年5月7日,在家人的陪同下,周仁甫走進響水縣紅十字會,在器官和遺體捐獻同意書上鄭重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希望百年之后,能幫助更多人延續生命,“最后一次為人民服務”。這是周仁甫的第一個心願,他笑稱自己如此高齡,摔了十幾跤都沒有骨折,一定要讓醫學家研究研究是怎麼回事。

響水縣華余村,是周仁甫的出生地,也是他革命意識萌芽之地。民間歌謠裡都說這個村庄“好人多”,現今這塊土地上,長眠著他的革命引路人——父親和叔叔,長眠著他的親密戰友鄭華余烈士。

幾十年來,周仁甫常常想起那些犧牲了的同鄉戰友,這是他永遠的心結。戰友們犧牲了,可他活了下來,於是他想用盡全力,把多活的日子、多掙的錢財拿出來,去捐贈、去奉獻。

人們說,周爺爺有福氣。他長壽且硬朗,隨手扔下的桃核在水泥地裡扎了根,竟能長出一棵桃樹。周仁甫想把福氣分給更多人,他買了很多碗,在重要的時間節點印上紀念文字,送給戰士、親友。他想要化作日落時的晚霞,照耀更多的人,文以照心,在100歲生日的時候出版個人文集《落霞滿天》,這是他的第二個心願。

他念念不忘對青少年進行革命歷史教育,自編教材,自制教具,義無反顧投入孩子們的“第二課堂”,40年來,共深入全縣中小學和機關單位義務宣講紅色故事千余場。

每次都帶著自備的小鑼鼓、寫滿宣講重點的五顏六色的布緞,四處奔波,樂此不疲。“近的,他騎車去﹔遠的,有時一大早就坐公共汽車去。最近做了手術,他挂著尿袋去給人家上黨課。”周仁甫66歲的兒子周巍提起父親這些年的事,既自豪又心疼,“那麼大的年紀,四處奔忙,也從不收一分錢報酬。他就覺得自己做的是一名共產黨員該做的。”

如今,在周仁甫的影響下,老中青三代、各行各業的志願者聚攏起來,越來越多人被感動和感召,加入志願服務的隊伍裡來,以“中國好人周仁甫志願服務工作站”的名義,化作點點霞光,光耀四海。

1995年4月4日,響水縣委組織部收到了縣教育局黨委轉來的一筆特殊黨費。70歲的離休教師周仁甫為表達對黨的感激之情,將其因工資改革補發的1008元工資作為特殊黨費交給黨組織。2003年,周仁甫又交了1008元的特殊黨費。201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他交了10000元的特殊黨費。今年,建黨百年的重要時間節點,他再次交出了10000元特殊黨費。

活到100歲,再交一次特殊黨費,這是周仁甫的第三個心願。他曾在一封信中深情地寫道:“我是一名受黨教育培養多年的老黨員,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的今天。托黨的福,我們離退休人員豐衣足食,生活愉快。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向黨表示一點心意是應該的……”

(本報記者 劉已粲)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