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專家人才聯合會課題組
2021年07月06日13:5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黨之所以歷經百年而風華正茂、飽經磨難而生生不息,就是憑著那麼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強大精神。在新時代打好核心技術研發攻堅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大力傳承弘揚“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激勵鼓舞廣大科技工作者響應黨的號召,聽從祖國召喚,保持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黨、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不懈奮斗。
加快攻克“卡脖子”關鍵技術、牢牢把握創新發展主動權,需要永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雄心壯志
50年代中期,面對國際上嚴峻的核訛詐形勢和軍備競賽的發展趨勢,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毅然作出發展原子彈、導彈、人造地球衛星,突破國防尖端技術的戰略決策。針對蘇聯在重要關鍵技術問題上卡我們的情況,“兩彈一星”廣大研制工作者響應毛澤東同志的號召,知難而進,奮力求新,攻破了幾千個重大的技術難關,制造了幾十萬台件設備、儀器、儀表,從“596”的神秘小路上走出來的“爭氣彈”,成為中國人民挺直腰杆站起來的重要標志,極大地增強了全國人民開拓前進、奮發圖強的信心和力量。直到今天,戈壁沙丘下的指控室裡牆面上的標語依然醒目:“一定要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
同困難作斗爭,是物質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對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嫦娥”探月到“長五”飛天,從“蛟龍”入海到航母入列,從北斗組網到5G商用,一系列創新成就實現了歷史性飛躍。2020年,中國經濟逆勢增長,經濟總量突破百萬億元大關,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24426億元,授予專利權比上年增長40.4%,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有力詮釋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是最為寶貴的第一資源。
現在,我們迎來了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既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又面臨著差距拉大的嚴峻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談到,“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我們必須保持強烈的憂患意識,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和工作准備。”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隻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永葆與時俱進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氣、堅忍不拔的定力,樹立敢為天下先的雄心壯志,勇闖科技前沿的“無人區”,盡銳出戰、迎難而上,勇擔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
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需要永葆“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愛國奉獻精神
1966年,鄧小平同志視察青海時告訴隨行人員:原以為核基地一定在山溝裡,沒想到是在遼闊的草原上,“這裡與當年長征時我們走過的毛兒蓋差不多”,並欣然為核基地題詞“奮勇前進——別人已經做到的事,我們要做到﹔別人沒有做到的事,我們也一定要做到”!許多功成名就、才華橫溢的科學家放棄國外優厚的條件,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他們在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長期隱姓埋名,幾乎與世隔絕,從三頂帳篷起家,與戈壁黃沙作伴,用自己的熱血和生命,寫就了一部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壯麗史詩。昆侖山見証著他們火熱的戰斗歲月,金銀灘銘記著他們光榮的歷史足印!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成就偉大的事業。“中華民族不欺侮別人,也絕不受別人欺侮”的堅定信念,是“兩彈一星”研制工作者們創造、開拓的動力,也是他們克服一切困難的精神支柱。鄧稼先的“為它死了也值得”,郭永懷的“我們要成為祖國力學事業的鋪路石子”,王淦昌的“我願以身許國”,程開甲的 “一輩子跟著黨,個人一切交給黨”,生動詮釋了他們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精神。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以“兩彈一星”非凡的人間奇跡屹立在世界東方,中華兒女實現“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我國科技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大漸強,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都凝結著一代又一代矢志報國的科學家頑強拼搏、接續奮斗的心血和汗水。
科技創新是造福人民的美好事業,也是寂寞艱辛的工作,需要廣大科技人員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心無旁騖地潛心鑽研,靜下心來、沉得下去,始終保持對科技事業的熱愛和專注。激發科技人才創新創造的積極性,離不開有利於基礎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態。要改革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積極實施“揭榜挂帥”、“賽馬”等制度,讓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領軍人才挂帥出征,讓有真才實學的科研人員英雄有用武之地。要遵循科研創新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建立健全科學評價體系、激勵機制,把科研人員從繁瑣、不必要的體制機制束縛中解放出來,讓潛心者發揮潛力、專注者得到關注、有為者更加有位。要加強理性質疑、勇於創新、求真務實、包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建設,堅定創新自信,形成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需要永葆“集中力量辦大事”協同攻關的舉國體制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彈一星’成功,有賴於一批領軍人才,也有賴於我國強有力的組織系統。”“兩彈一星”事業,技術密集、系統復雜、綜合性強,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建立了協調高效的組織指揮和調度系統。二十六個部委、二十多個省區市、一千多家單位的精兵強將和優勢力量集智攻關,彰顯出社會主義中國攻克尖端科技難關的偉大創造力量。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名第一的彭桓武先生的一副對聯“集體集集體﹔日新日日新”,生動展現了“兩彈一星”事業的大力協同精神。實踐証明,越是面對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越是處於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越需要凝聚廣泛的智慧力量,熔鑄堅實的精神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水平整體躍升,高性能計算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北斗導航、載人深潛等尖端成就相繼問世,高鐵走向世界,自行研制的大飛機首飛成功,疫情防控得到有力支撐。在新型舉國體制的助力下,科學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一些領域正由“跟跑者”向“並行者”“領跑者”轉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過去我們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這一法寶,今天我們推進科技創新跨越也要依靠這一法寶”。今天的中國,用短短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從過去那個“現代化的遲到國”,變為“現代化的視覺中心”,靠的正是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靠的正是全國上下一心,靠的正是集智攻關、積力遠行。
隨著大科學時代的到來,多學科專業交叉群集、多領域技術融合集成的特征日益凸顯,靠單打獨斗或小規模團隊作戰已無法滿足日益復雜的科研活動需要。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兩彈一星”大會戰時的系統觀念和頂層設計為科技范式和協作模式,充分發揮國家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加強宏觀指導、統籌協調、服務保障,推動科技創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協同化。要遵循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創造規律,優化國家科技規劃體系和運行機制,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最大限度發揮各方面優勢,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整體合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大有可為的新時代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大有作為的新天地。秉持“矢志報國、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懷,激揚“自立自強、創新超越”的壯志豪情,砥礪“迎難而上、敢打硬仗”的勇毅擔當,傳承弘揚好新時代熠熠生輝的“兩彈一星”精神,廣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能夠肩負起歷史的重任,不斷向科學技術的廣度和深度進軍!
執筆人: 林元蒼 於春暉 牛雲 於炳飛 馮強
相關專題 |
· 人民日報理論部編者文匯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