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那一抹最亮的紅,融入城市血脈

——江蘇常熟依托紅色資源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2021年05月31日09:0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那一抹最亮的紅,融入城市血脈

“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京劇《沙家浜》唱遍神州大地,受到幾代人的廣泛喜愛,不僅唱出了軍民魚水情,也讓“蘆蕩火種”故事的發生地——江蘇常熟名聞天下。

常熟並非隻有沙家浜。作為中國共產黨較早開展革命活動的地區之一,常熟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一直以來,常熟都將這些紅色遺址、紅色傳統、紅色精神內化為城市精神的最強底色,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走深走實。

鄉土上建起紅色地標

1926年的一天,中國共產黨歷史上自主研制的第一顆手榴彈在常熟虞山試爆。研制者李強正是中國革命史上不可多得的復合型奇才。當時的李強受中共江浙區委派遣,回到家鄉組建中共常熟特別支部,並接受了為迎接北伐軍和准備上海工人武裝起義籌備武器彈藥的任務,最終在上海成功自制了黃色炸藥和一批手榴彈,成為我黨軍工事業的開創者之一。

李強一生聽從黨的指揮,在科研、軍工生產、廣播電訊和外經貿領域都取得了奠基性的成就。毛澤東同志曾為他題詞“堅持到底”。1996年,91歲的李強魂歸故裡,在常熟虞山鬆風亭旁、面朝尚湖之處落葉歸根。

2019年9月,曾為中共常熟特別支部活動之處的李強故居“亦愛廬”修繕竣工,建成李強革命歷程展示館,同步開館的還有與之僅一牆之隔的中共常熟黨史館。這是常熟歷史上第一座黨史館,其選址於李強故居更增特殊意義。常熟黨史館陳列了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文獻資料,同時借助多媒體技術,生動形象地展示了中共常熟特別支部成立以來,黨領導常熟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發展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是黨領導常熟人民奮斗歷程的真實寫照。

如今的黨史館,已成為常熟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陣地。“我第一次意識到常熟竟有如此豐富的紅色文化。李強的事跡讓我深受觸動,同為常熟人與有榮焉,這也更加堅定了我學習、創新的步伐。”4月25日上午,常熟理工學院大二學生季星宇被革命先輩堅定的理想信念感染震撼。

像這樣的紅色歷史遺存,在常熟這片紅色沃土上還有很多。常熟第一個農村黨支部——中共王庄支部活動舊址改建成了黃草蕩革命紀念館﹔中共常熟縣代表大會會址建成了聯珠洞中共常熟歷史陳列室﹔常熟人民抗日自衛隊成立舊址建成了常熟人民抗日自衛隊成立舊址(紀念館)……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越來越多的黨員群眾走進這些紅色遺跡,重溫歷史記憶,感受奮斗初心。

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

沙家浜人民掩護36名新四軍傷病員在蘆葦蕩裡養傷的故事,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因京劇《沙家浜》廣為傳播。“蘆蕩火種”的英雄故事中也誕生了享譽全國的“沙家浜精神”。

常熟盤活用好當地紅色文化資源,通過文旅融合、科技賦能,創新探索更多鮮活生動的表達方式,讓黨員群眾真正愛讀歷史、讀懂歷史,讓紅色基因融入人們的血脈。

4月16日下午4時30分,古裡鎮吳庄村黨群服務中心內的高音應急喇叭准時響起,“紅色聲音”在人們的耳畔繚繞。這次喇叭裡播報的內容是《投筆從戎的新六梯團領導人陳震寰》。“廣播裡講的是常熟方言,聽上去很親切。”黨員龔永清說。

吳庄村是全鎮首批開展“海棠之聲·鄉音喇叭”工作的村庄之一。“鄉音喇叭”設有“時政要聞”“紅色時光”“先鋒課堂”三大欄目,村民們能聽新聞、聽愛國歌曲、聽黨課,還能欣賞古裡鎮的特色節目——白茆山歌。其中,“先鋒課堂”開辟了黨史學習教育專欄,通過“紅色文化+鄉音喇叭”的形式,將黨的創新理論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呈現,讓黨員群眾聽得進、聽得懂。

“我今來信之要求,是希望接信后即速回復,便寄照片一張給我,以解遠念為盼。”4月26日上午,青年志願者趙曉鋒在江抗東路司令部籌備會議舊址現場朗讀了這封“江抗”后方醫院院長張賢寫給妻子龐露的家書。情景式宣講讓觀眾身臨其境,提升了黨史學習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沙家浜依托當地豐富紅色資源,著力加強紅色經典的研究、闡釋、宣傳,整合形成“紅色故事”沉浸講解、“紅色家書”情景領讀、“紅綠新學堂”創新實踐三大學教系列服務,將傳統授課式教學轉變為沉浸式、參與式、互動式教學。同時,整合沙家浜愛國主義教育資源,串聯起“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江抗東路司令部籌備會議舊址”“千村美居”紅色點位元素,推出“薪火”“芳華”“記憶”“文韻”“小康”“暖心”6條黨史學習教育紅色定制路線。

豐富鮮活的紅色資源,正激勵著常熟廣大黨員群眾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守初心、明使命,不斷汲取奮進動力,讓紅色火種代代傳承。

(本報記者 蘇雁 本報通訊員 張怡心)

(責編:謝倩、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