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傳承“人影”初心 奮力書寫青春答卷

——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兩代“80后”接力奮斗服務民生

李抗抗

2021年04月25日15:23    

從農業抗旱減災到雲水資源開發,從生態環境建設到森林草原防火,我國人工影響天氣(簡稱“人影”)作業規模目前已居世界首位。此項成就,體現了我們黨“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的責任擔當,詮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為人工影響天氣“國家隊”,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的一代代青年堅守“緊跟黨走、艱苦奮斗、服務人民”的初心使命,譜寫了一部風雨砥礪、不懈攀登的青春奮斗史。

肇起匡廬:扎艱苦奮斗之根

1965年,中央氣象局(中國氣象局前身)在江西廬山大林溝建立了廬山雲霧物理研究所,拉開了國家級雲物理和人工影響天氣研究事業的序幕。“國家剛剛經歷三年自然災害,為了讓百姓今后都能過上幸福生活,我們知識分子必須響應黨的號召,去搞一搞人工影響天氣!”帶著這樣的豪言壯語,張紀淮、胡志晉、酆大雄等國內外知名院校學生,在校期間改學氣象專業,並於畢業后放棄了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的機會,選擇奔赴廬山開展國家急需的人工增雨試驗,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第一代“人影青年”。

要進行人工增雨試驗,就必須鑽到雲裡面去觀測分析。當時,我國沒有開展飛機觀測的條件,“人影青年”便提出依托廬山進行雲霧梯度觀測的設想。就這樣,一群年輕人深入廬山,爬陡坡、鑽荊棘,荒山野林搭帳篷、飛越峭壁架電線,並自制大量雲霧研究儀器設備,千辛萬苦開展野外觀測。

高山雲海中的工作異常艱苦。一年365天,廬山平均有霧日數多達192天﹔進入雨季,每月隻有六七個晴天。由於海拔高、氣壓低、濕度大,山上的觀測點連飯都煮不熟,牆壁、地板總是濕漉漉的。有時氣溫過低,把水管凍裂了,“人影青年”自己動手安裝水管﹔有時抽水泵壞了,大家就跑下山去挑水﹔有時下冰雹了,別人都往屋裡跑,他們卻抱著腦袋往外跑,就是為了測量冰雹的直徑……

艱難困苦不僅沒有讓“人影青年”退縮,反而激發了大家的熱血與豪情,他們不懈尋找具有應用價值的科學問題,努力為國家、為人民多擔責、多解憂。山上時常因為電線嚴重積冰造成長時間停電,為探究電線積冰的規律,這些年輕人進行了長達10年的電線積冰觀測,一次觀測要持續幾天幾夜。每次觀測結束,他們的手腳都會被凍得失去知覺。1983年,《科學通報》刊登了“人影青年”的學術論文《電線積冰增長的速度》,為電力部門解決電線積冰問題提供了科學依據。

春去秋來,這群年輕人在廬山奮斗了13年,用自己寶貴的青春時光換來了2461份雲霧微物理資料,5000余份雨滴譜資料。這些資料不僅揭示了雲霧降水中的復雜問題,還為后續開展雲霧降水的飛機觀測及人工影響天氣科學試驗提供了科技基礎和數據儲備。

燎原神州:踐“人影”強國之志

如今,當年的廬山雲霧所已發展成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辦公地點從廬山搬到了北京,工作職責也從雲霧觀測試驗拓展到以業務、工程、科研推動“人影”事業創新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人影”事業可謂“日月換新天”:科學高效的“五段式”實時業務流程和業務體系已在全國建立﹔雲模擬預報技術、雲水資源評估技術、物聯網安全監控技術等新技術廣泛應用﹔高性能探測增雨飛機、雙偏振天氣雷達、自動化火箭發射架與高炮等現代化裝備大顯神威﹔東北、西北、中部等區域人工影響天氣中心應運而生﹔雲霧物理環境重點開放實驗室、人工影響天氣聯合開放實驗室,以及一批人工影響天氣外場試驗基地拔地而起﹔基於大數據、雲計算,覆蓋“人影”全流程的智能指揮平台呼之欲出……隨著我國“人影”能力的不斷升級,相關工作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等國家戰略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時代變了,工作地點變了,不變的是今天的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依然有一批甘於奉獻、不畏困難的“80后”青年。無論是在東北工程、西北工程等國家級“人影”工程建設項目中,還是在災害應急搶險、重大活動保障、復雜科學試驗等重要任務中,這些年輕人始終在各自崗位上勤奮鑽研、努力工作,投身業務和科研一線,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人影”報國的鏗鏘誓言。

在2016年G20杭州峰會氣象保障服務工作中,“人影青年”常駐寧波機場,承擔飛機探測與作業一線工作。每一次飛行任務,他們都克服穿雲觀測的顛簸和飛機螺旋上升的眩暈,眼睛始終緊盯探測儀器,生怕錯過最佳作業時機。任務期間,每人累計飛行近60個小時,有時單日飛行長達10小時。到賓館后,大家第一時間分析數據,將結果迅速發送給后方專家組。雖然辛苦,但沒有一個人喊苦叫累,因為他們始終牢記廬山前輩的贈言:“隻有激情奮斗的青春,隻有頑強拼搏的青春,隻有為人民奉獻的青春,才會留下充實、溫暖、持久、無悔的青春回憶。”

接力攀登:鑄服務人民之魂

當年那群扎根廬山的“人影青年”如今都已年過八旬,也成了“80后”,他們有的已與世長辭,有的依然在為中國“人影”事業發展出謀劃策。其中,86歲的張紀淮研究員雖已退休多年,卻仍堅持每天去辦公室參與課題研究。無論嚴寒酷暑,張紀淮每天步履蹣跚地從家中走向辦公室,500米的距離要半個小時才能走完。“在這裡我才能不脫離業務和科研,能給予年輕人一些技術指導,讓他們快速成長起來,”張紀淮微笑著說,“我曾經看到過,冰雹把玉米稈全打折了,農民沒了收成,坐在地上哭。人工影響天氣關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這輩子能為老百姓做點事,我感到非常欣慰。”

2019年,在新中國氣象事業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為新時代氣象事業發展指明了戰略方向。日前,《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正式印發,又為人工影響天氣事業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對此,每一名“人影青年”都備感振奮:“肩負著黨和人民的期望與重托,我們新時代的‘人影青年’一定會繼承老一輩‘人影’工作者不計個人得失的高尚品格,艱苦奮斗、開拓創新,讓青春之光閃耀氣象強國、‘人影’惠民之路!”

(作者系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團支部書記)

來源:《旗幟》2021年第2期

(責編:謝倩、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