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02日08:21 來源:光明日報
1949年4月23日晚,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強渡長江,解放南京。在香山雙清別墅的毛澤東同志揮毫寫下《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而彼時下野在老家奉化溪口的蔣介石早已寢不安席。若是二人在這樣的早春夜晚發生一場交談,會是怎樣的場景?
3月25日是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機關進駐北京香山72周年紀念日,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聯合推出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重點劇目《香山之夜》當日在北京開始首輪演出。該劇用藝術的手段使兩位歷史人物在舞台上展開了一場“超時空心靈對話”。用大膽的藝術構思和新穎的舞台呈現,讓觀眾在短短一個半小時的觀演中,與兩位主演一同回望黨史、感悟當下,通過藝術的舞台觸摸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現場掌聲不斷。
“超時空心靈對話”回顧共產黨發展歷程
與其他同類題材不同,《香山之夜》沒有選擇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中的某一個片段講故事。“這部戲展現的是1949年4月的香山一夜。當天,毛澤東在雙清別墅接到南京解放的捷報,已下野的蔣介石則是在浙江奉化溪口聽到了這一消息。通過二人的徹夜對話,回溯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展現出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編劇李寶群介紹。
對於原創話劇來說,要想突破題材同質化、創作模式化,達到叫好又叫座的效果,首先就是要突破劇本關。“《香山之夜》把中國共產黨經歷的紅軍、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各個時期的斗爭歷程都進行了提綱挈領的梳理。台詞中充滿了具有符號意義的藝術呈現,比如同樣是下著雨的春夜,在毛澤東口中是‘風雨送春歸’,蔣介石卻覺得溪口的春天‘春寒料峭,讓人頗感淒涼’。”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宋寶珍說。
“這樣兩位歷史人物,一個即將取得全面勝利建立新中國,另一個失去江山不久便敗走台灣,如何表現他們的精神狀態?這次創作用了兩年時間,主創團隊分別到香山雙清別墅和溪口蔣介石舊居採風,閱讀了大量史料,劇本也是數易其稿。”對李寶群來說,《香山之夜》展現的不僅是毛澤東和蔣介石的不眠之夜,也包含了他度過的無數個不眠夜。
“這部劇充分利用了戲劇舞台的假定性,實現了一種隔空對話。”導演任鳴介紹,以史實為內容基礎,通過虛實結合的手段,用詩意化的想象作為外部形式,是《香山之夜》區別於傳統現實主義作品的藝術特色。
舞台呈現上,《香山之夜》採用了“影像+框架”的形式,分別用舊台燈、矮茶幾、中山裝和留聲機、高腳沙發椅、國民黨軍裝營造出毛澤東所在的雙清別墅和蔣介石溪口老家臥室兩個空間,實現了時空的並置。“這些道具很好地起到了時空分割的作用,同時點明了兩個人的政治身份。遠景處的屏幕上呈現出的毛澤東詩詞以及《南泥灣》《黃河大合唱》等革命歌曲,包括如楊開慧、陳布雷的照片,作戰指揮圖等很多歷史文獻資料,豐富了舞台內容,這在開展黨史教育的創作背景下是十分必要的。”宋寶珍說。
“一桌二椅”思想交鋒闡釋初心使命
“我們知道老百姓鍋裡缺的是什麼,知道老百姓腦子裡想的是什麼。中國共產黨靠的不是鐵腕權術,而是人民的擁護!”當面對敗北的蔣介石憤懣之問時,舞台上的毛澤東說出了這樣的話。
“整部戲講的就是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贏,國民黨為什麼失敗。通過兩位歷史人物的對話,展現出他們對人民態度、立場上的不同,表達出‘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樣的一個主旨,說明中國共產黨的勝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任鳴說。
《香山之夜》在舞台前景中,設置了中國戲曲舞台上最常見的“一桌二椅”,正是由它展開了毛澤東與蔣介石一番激烈的語言、思想和理想信念交鋒。“‘一桌二椅’讓舞台轉換變得十分自由,它和后方屏幕投影又構成了傳統藝術形式與現代手段的結合。”任鳴介紹。在劇中,這張桌子既可以是重慶談判的談判桌,也可以是延安革命根據地的一張小石桌﹔既能用來展現毛澤東指揮戰役的場景,也能讓蔣介石憶起在黃埔軍校走廊與孫中山先生合影的昔日時光。同時“一桌二椅”還承擔著讓兩位主演隨時“跳出”角色的功能。
《香山之夜》大膽採用了“跳進跳出”的形式,“演員在舞台上既是歷史人物,又是演員自己,同時還是歷史的敘述人,這三重身份,有清晰的轉換。”任鳴認為,這三重身份一方面給觀眾再現了歷史,帶領觀眾進入戲劇情境,另一方面也可以和觀眾站在同樣的角度去解讀劇中人的所思所想,從而引發更深入的思考。
兩位演員在三重身份中“跳進跳出”,不僅對主創是一種全新的藝術創作嘗試,對觀眾來說也是一種全新的體驗。來自山東聊城的劉建喜在子女推薦下觀看了《香山之夜》,他感慨道:“這種形式很有趣,用方言時他們是歷史人物,用普通話時他們演的就是自己,更解釋清楚了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夠走到今天並不斷發展壯大。”三重角色的疊加令北京交通大學傳播系講師王靖雨感到震撼:“面對蔣介石問出的‘這難道就是天意嗎’,毛澤東擲地有聲地說‘這不是天意,這是歷史’,這既是作為偉人的毛澤東的回答,也是后世歷史的回答,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宋寶珍認為,正是這樣“跳入跳出”的形式,給觀眾帶來了一種戲劇的思辨性,增加了人們對歷史的思考、對人生的感悟、對興衰的體察。
形神兼備講好黨史故事
“扮演好毛澤東難的不是外形上的接近,而是如何傳遞他的思想。演員作為一個傳遞者,自身必須先搞懂弄通,這樣才能讓觀眾信服。”王斑感到,這部戲的創作過程本身就是一堂黨史學習課。
在中國共產黨誕辰百年之際,主題創作頻出,想要把歷史人物演“活”,就必須找准創作者與創作對象的“靈魂對接”。“這部戲的創作立意其實不在惟妙惟肖地展示兩個歷史人物的外在形象,而是通過他們的對話,展現出共產黨人的韜略與胸襟,以此來感染觀眾,通過對比讓觀眾體會到革命奮斗歷程的艱苦不易。”宋寶珍說。
為此,王斑把《毛澤東選集》擺在了自己的床頭,每天早上都要朗讀一段。“不斷地去讀去念,才能找到主席的口吻和說話的語境,你會發現他的語言有著鮮明的特點——常常十分洗練,往往又一語中的,言語間充滿對共產主義信仰的堅定。”為了盡量去領會毛澤東的心境,王斑3次前往雙清別墅,還特地在那裡待了一個晚上。舞台上,當王斑吟誦出一首《沁園春·雪》的時候,全場掌聲雷動,觀眾仿佛從他的聲音中看到了毛澤東眼中的江山。
《香山之夜》靠兩名演員撐起90分鐘,不僅考驗的是演員的功力,更考驗演員在戲外做的功課。蔣介石的扮演者方旭是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他在拿到劇本的第一時間,就聯系到一位寧波的同行錄了一版寧波普通話的台詞,每天邊聽邊揣摩蔣介石說話的語感和節奏。“為了能把握好蔣介石的情緒,我讀了三個版本的蔣介石傳記和他的日記,還看了多部紀錄片、專題片,嘗試用歷史的眼光去審視這個人物。”方旭說。他在書中讀到:宋美齡曾從美國給蔣介石打來電話稱,白宮方面明確表示,隻要國民政府在大陸再堅守半年,他們就不會承認中共政府。美國人無論如何都不希望看到在蘇聯之后再出現一個紅色中國,他們絕不會袖手旁觀、坐視不管。“這不正是給我們解讀當今世界提供了一個歷史視角嗎?”這個靈感讓方旭興奮得睡不著覺,第二天他就和團隊商量,在劇中加入了這個情節。
“這場對話是一次不同政治思想追求的較量,《香山之夜》用朴實而又創意的演出方式讓我們體會到如今和平富饒的生活多麼來之不易。作為新時代的青年,要傳承和發揚我們黨在革命年代中展現的英姿與信仰,因為‘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中國戲曲學院國際文化交流系2019級學生陳欣宜說。在建黨百年之際,中國戲曲學院國際交流系在劇場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不少學生觀看后都感到心潮澎湃,對黨的歷史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為讓更多黨員通過舞台藝術這一鮮活載體去學習黨史、了解黨史,北京人藝在首輪7場常規演出之外,特意在下午時段加開了6場黨史學習教育專場,讓更多黨員有機會走進劇場,一起上一堂特殊的黨課。
4月1日,《香山之夜》首輪13場演出告一段落。據悉,6月17日至7月4日,該劇將開啟第二輪演出。
(本報記者 李笑萌 李晉榮 張景華 董 城)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