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徐元鋒
2021年02月09日08: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天剛亮,王改英就起床,到地裡收蘿卜。她背了4簍蘿卜到小壩子河清洗,有200多斤。洗好了,合作社的車就來拉走,能賣150多元錢。上午10點多記者見到她,咬了口她遞過來的蘿卜:真脆!還甜。
小壩子村位於雲南省臨滄市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典型的民族邊疆地區,並且這裡海拔高,農作物產量低,原本並不產蘿卜,是忙糯鄉7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之一。如今來到小壩子村,2500畝馬鈴薯、輪作的近千畝包頭菜和白蘿卜,鼓起了群眾的腰包——2020年村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5萬元,比起6年前,漲了三四倍。
雙江縣2018年脫貧摘帽,全面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張龍說:“基礎弱,群眾發展能力偏低,剛脫貧的民族邊疆地區怎麼推進鄉村振興?基層黨組織必須當好火車頭!”
雙江縣2019年專門出台工作方案,主題就是“抓基層黨建促鄉村振興”。為此,縣裡成立6個工作組,每組包1個鄉鎮,對村領導班子運行和村干部履職情況逐村分析研判,並且吸引157名優秀人才回鄉,將其中48名重點培養,著力建強基層黨組織。
如今,在小壩子村,村兩委成員大多是80后、90后,敢闖敢干有頭腦。大家開會商量:小壩子以前劣勢在種植結構單一、在路不通,必須打開思路、找准產業。於是,一條種植綠色蔬菜的“錯位發展”思路浮出水面,小壩子迎來大機遇。忙糯鄉黨委副書記楊國勇感慨:“思路一變天地寬,黨組織帶動鄉村振興,首先就是出點子、找路子。”
村裡發展規劃明確了,具體怎麼干?得靠黨員帶頭。小壩子村上寨組共有28戶村民,以前都是零星種點馬鈴薯。后來,組長李老三帶頭種了15畝,都是新品種,產量一下翻了三四番,收入4萬多元。李老三說:“組織群眾帶動群眾,開十個會不如自己種上一畝。”
與小壩子不同,大荒田村就在縣城邊,再加上半山腰氣候涼爽,這裡的發展思路是農業產業+鄉村旅游。據大荒田村黨總支書記俸桂林介紹,基層黨組織重點在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是把全村發動起來“八寨共建、五園同創”﹔二是把支部建在合作社上,農戶加入合作社﹔三是在自然村黨支部下建立鄉村振興理事會,每個理事帶動幾家農戶“網格化”發展。
“村裡搞旅游拓寬入村路,我帶頭讓了3分地,帶動20多戶村民無償讓出4畝多地。”俸桂林介紹,目前,大荒田村已依托高原紅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建成火龍果、臍橙等種植基地2000多畝,村裡還有了旅游觀光車,成了網紅打卡點。
找路子、帶頭干、組織化,雙江縣積極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焊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點,讓群眾獲得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如今,雙江縣運用“黨組織+合作社”建成種植養殖產業基地150多萬畝,人均產業化基地達9畝以上。張龍說:“我們要以2021年村級組織換屆選舉為契機,進一步選優配強村級領導班子,讓鄉村振興的‘火車頭’更有力。”
《 人民日報 》( 2021年02月09日 19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