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微治理”收獲“大幸福”

——重慶市銅梁區“黨建扎樁、治理結網”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

2021年02月08日08:2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微治理”收獲“大幸福”

日前,重慶百順科技公司員工向喜梅,通過網絡反映公司門前雙黃線影響物料進出。接到信息后,重慶市銅梁區有關部門立即派人到現場進行核實。經了解,由於標線施畫時間較早,該地段多家企業門前都存在同樣情況。經會商,銅梁區公安局同城市管理局和高新區聯合決定,把8家企業大門外的雙黃線改為虛線,並增設施畫人行橫道線和減速震蕩標線。從接到反映,到解決問題前后不到一周時間,高效解決了困擾群眾的問題。

黨的十九大以來,重慶市銅梁區扎實推進“黨建扎樁、治理結網”工程,從群眾視角找准創新社會治理的突破口,以“網格化”管理提檔升級為抓手,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取得明顯成效,銅梁入選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區、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首批試點區。

2019年12月,銅梁區成立社會治理創新中心,整合公安、應急、群工等9個平台的資源,全覆蓋建立區、鎮街和村(社區)三級社會治理指揮中心,由區委主要領導任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創新領導小組組長,三級書記任指揮長,實現了黨的工作覆蓋與社會治理工作有效結合。自社會治理創新中心成立至今,共受理各類事項11140件,辦結10973件,辦結率98.5%,群眾滿意率達99.1%。

1.黨建統領,破解多頭治理困局

2020年8月,在銅梁區巴川街道,一名孕婦中暑摔倒,情況十分危險。平安員在巡邏過程中發現了這名孕婦,立刻上前幫扶,同時撥打120,將她送上了救護車,因發現及時,孕婦並無大礙。

群眾有困難,平安員立即前來幫忙,及時解決問題。“我們穿梭在銅梁的大街小巷,就像是城市的神經末梢,有什麼風吹草動,我們立馬出現。”49歲的巴川街道平安員古道華說。

為打破基層“就黨建抓黨建”和“就治理抓治理”現象,銅梁區聚焦體系建設,把黨支部建在131個社區網格上,延伸設立226個樓棟黨小組,形成黨建與治理相統一的格局,構建治理體系,實現體系治理。在覆蓋全區、鎮街、村(社區)三級社會治理指揮中心中,三級書記做到職務一肩挑、責任一肩扛、抓黨建就抓治理,將人、地、事、物、情、組織等基本要素全部納入,實現“一網兜底大小事”,真正讓黨組織成為基層治理的核心。

“以前每個系統都隻負責自己的事情,這種情況造成了資源的浪費。為破解這種局面,我們形成系統結網這一綜合治理方案。”銅梁區委政法委副書記、社會治理創新中心主任左春華說,全區推行多網合一,將城市社區綜治、城管協管、消防等多個網格統一整合為一張網。在城區每個網格都配備10名左右的專職平安員,目前有1200多名平安員,每天活躍在街頭巷尾、小區樓棟,採集信息、調解糾紛,提供精細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務,成為加強社區有效治理的一支力量。

為讓整合的資源被最大化利用,銅梁區委常委會每月聽取社會治理專題匯報,區、鎮街、村(社區)三級黨組織定期召開聯席會,對重點工作統一調度、重大問題統一研究。“社會治理體系層層劃分,既有利於各級在全域范圍內調配資源,也有效避免了責任主體不清、職責權限模糊的問題,而黨委‘一把手’負總責的機制,則確保了黨建引領這條紐帶切實發揮作用。”銅梁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區委非公工委書記李繼紅說。

“如何及時化解矛盾糾紛、高效處理群眾訴求、更好推進文明城市建設,考驗著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左春華說,作為社會治理創新中心的實體平台,銅梁區社會治理指揮中心承擔著視頻監控聯網應用、網格化服務管理等功能。目前,銅梁區已建立644個網格和全區范圍內的社會治理大數據庫,形成了多方聯動、快速響應的問題處理機制,全天候受理群眾訴求。

為了讓事項辦理時限短、反饋快,銅梁區社會治理指揮中心充分運用智能化手段,實時監控當地城鄉道路、公園廣場等公共場所,實現社會治安防控網絡互聯互通、覆蓋城鄉和實時處置。

2.做群眾“知心人”,實現矛盾糾紛不上交

“雞毛蒜皮找開英”,在銅梁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吳開英是土橋鎮六贏村黨支部書記,也是一名老黨員。為了營造和諧良好的鄉村環境,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吳開英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成立了“開英工作室”,幫助調解村民糾紛。

自擔任村干部以來,吳開英真誠對待每一個反映問題的村民,面對村民之間的矛盾糾紛不回避、不偏私,公平、公正地提出自己觀點和意見,有理有據地化解矛盾糾紛,努力做到小矛盾不出村。

銅梁區黨組織為方便群眾就地反映訴求,安排“開英工作室”人員與網格員開展矛盾糾紛排查,並建立台賬進行匯總,由“開英工作室”人員會商解決,突出就地化解。同時,充分發揮村裡信訪代理員作用,將收集的群眾反映訴求、意見建議等通過重慶市信訪公眾信息網等渠道進行網上反映解決,實現群眾少跑腿,數據多跑路。

“我們建立了矛盾糾紛信息員隊伍,每月主動深入田間院壩,宣傳法律法規、排查矛盾、化解糾紛,幫助群眾尊法學法守法護法。”吳開英介紹,如今全區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達99.7%。

聚焦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銅梁區以“微治理”收獲“大幸福”。為了更好提升村民的法律意識,銅梁區組織法律工作者每月定期到村裡開展法律服務,為農村基層組織和村民處理涉法事務、提供法律咨詢。在與村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事項范圍內,開辟法律援助綠色通道,主動上門援助行動不便的村民,目前共援助涉農案件114件。引入集法律法規查詢、問題咨詢、文書模板、“以案釋法”案例等於一體的“智慧公共法律服務平台”,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精准、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務。

除了給村民提供法律援助,黨組織還主動帶頭發揮引領作用,廣泛開展黨員“亮身份、亮承諾、亮實績”活動。要求黨員結合自身實際,認領工作任務,率先參與到鄉村振興工作中。“這樣既增強了黨員的榮譽感、責任感,也提升了基層黨支部的組織力。”吳開英說。

3.黨群同心,構建鄉村治理新格局

在銅梁城區,多個社會治理網格解決了基層社會治理的難點和痛點。在銅梁農村,則通過強化黨建引領,全力構建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德治、法治、智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各級黨組織結合這一體系,把為了群眾、依靠群眾緊密結合起來,充分激發了群眾參與治理的自覺性,形成了鄉村治理的新格局。

在強化黨建引領方面,南城街道西來村按照深入實施“扎樁工程”的要求,建強班子隊伍,把好標准關、程序關、培訓關、履職關,加強村“兩委”班子運行情況研判,推行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建立村干部任前聯審制度,落實村黨組織書記年度工作清單和負面清單“兩張清單”。同時,完善聯系村領導+駐村干部+支部書記+本土人才“3+1”幫帶機制,為鄉村振興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隊”。西來村有村干部9人,平均年齡僅35歲。西來村團支部委員蔡婷就是回鄉人才中的一位,她大學畢業后來到西來村,通過自身所學,積極參與鄉村治理工作。

“隻有讓每一位村民當家作主,才能讓他們真正參與到鄉村治理中去。”蔡婷介紹,西來村深化群眾自治實踐,建立健全黨支部領導的“一商二議三公開”民主議事協商制度,對關系村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按照村“兩委”聯席會商議、村民代表會議決議、決議公開接受監督的程序協商解決,既理順民主協商程序,又切實為基層減了負。

西來村同時在基層法治、德治、智治三方面持續探索,推行“法律工作者駐村”制度、組建“潔小青”少雲志願服務隊、推行“互聯網+社會治理”工程,全村以“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為目標,通過“一化兩改三不見”,實現了室內室外“四清四美”,家家戶戶懸挂起“清潔文明戶”牌子。全村還發動黨員群眾對農戶庭院、河庫塘堰、道路沿線等進行美化整治,讓鄉村美起來,把鄉村建成群眾真正喜歡的樣子。

銅梁區充分激發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內生動力,在全區全面推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積分制度,倡導村民注重環境美、行為美、心靈美,積極主動參與社會治理,形成向上向善的文明風氣。各村黨支部還通過建立黨員中心戶、劃分黨員責任區、成立少雲志願者隊伍等方式,組織發動群眾在房前屋后栽花種草、參加義務巡邏,共同參與到美麗鄉村建設當中。

在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下,全區鄉鎮干部、群眾行動起來,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創新,把遵規守紀、鄰裡和睦、孝老愛親、樂善好施等鄉風文明內容納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積分制度,引導村民在積分制中自我約束、自我管理。

“在鄉村治理創新過程中,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引領作用,推動了鄉村治理的現代化轉型,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強保障。”李繼紅說。

(本報記者 張國聖 李宏)

(責編:謝倩、閆妍)
相關專題
· 黨的建設數據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