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湖南汨羅市武夷山村以黨建聚攏人心——

從一盤散沙到一盤活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本報記者  申智林

2021年01月29日08: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濕泥糊滿鞋面,污水浸濕褲管,湖南汨羅市武夷山村茶木片的工地上,60歲的黨員張根庭正指揮著挖掘機開溝、搬石、運渣土,帶著八九個村民,他們已經大干了3個月。拉電網、通燃氣、立路燈……大家要搶在春節前把基礎設施完善起來。

  “南托片的人幫茶木片的人干活,要在以前,沒可能。”張根庭所在的武夷山村南托片,因為緊鄰城區,辦的學校、磚廠和部分村集體土地等被政府征收,集體賬上資金充足。

  而另一頭的茶木片,當年則要差得遠,位置偏、環境亂。2017年,汨羅市推進城市發展,整合城郊資源,將南托、北托、茶木三村合並。起初村民間矛盾不斷,擔心合村后集體利益受損。每次召開村民會議,張根庭都持反對意見。

  可如今,張根庭卻唱起了“和聲”。不僅是他,擁有50個村民小組1196戶5439人的武夷山村,不但糾紛減少,鄰裡和善,還逐步實現了水、電、路、網一體,村貌大變,成了“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短短幾年,轉變何來?

  “黨建聚攏人心,事業激發活力。”村黨總支書記王啟輝道出秘訣——讓基層堡壘強起來、先鋒旗幟樹起來、示范作用實起來。

  為取得村民信任,村干部下沉到各片區,從片區黨員代表處著手,把村民的想法通通收集起來,先順民意,再做長遠計——厘清集體資金用途,做好村務公示﹔做好產業規劃,給能人施展身手留舞台。

  “資金分下去,是一錘子買賣,時間長了,能聽見幾個響?”“村集體賬上無銀,茶木片設施跟不上,拖累的難道不是全村形象?”“下一步要發展產業,南托片出啟動資金,北托、茶木有土地資源,豈不是互相受益?”

  從村集體發展角度出發,一番話,說動了張根庭,也說服了南托片其余村民。黨員被組織起來,其中的能人被挑選到各個項目“挂帥”。北托片整治土地,茶木片完善設施,全村網格管理,新的農業休閑旅游項目提上日程……能人們被推到前台,成為引領村民發展的領頭羊。

  黨員引領發展,群眾緊隨其后。

  在武夷山村,土地集約經營的效果已顯雛形。佔地1700余畝的現代農業基地,有村民周忠社的一份,他流轉了半畝地給集體。

  信奉勤勞致富的周忠社,種庄稼的一把好手,2020年畝均產量全村最高。相比於自己種,流轉租金收入反而低,周忠社之所以願意,就因為村裡多為村民想了幾步。

  在戶均幾畝地的武夷山村,各干各的,再勤也有發展瓶頸。為盡可能發揮土地效益,武夷山村決心流轉村民部分土地,推動發展農業規模化經營。

  “土地交給村裡,能打理得好嗎?”周忠社有些遲疑。面對質疑,村裡沒有強推,而是讓村民先見實效。村裡從流轉意願高的村民土地入手,把這些水塘、旱地、水田整合成塊,配套建設好機耕道。該種糧的種糧,剩下的劃作專業區域,供企業承包。因為高標准改造,一些原來因灌溉不暢而撂荒的土地“邊角料”都被利用起來﹔通過平田埂、降梯度等手段,小丘變大田。

  “處處為村民著想。”跟周忠社有同樣想法的村民逐漸增多,總共100多畝田的茶木片十三組,一下子流轉出40多畝。

  組織方法得力,發展方向明晰,讓武夷山村黨組織的號召力越來越強。在黨組織帶領下,村民們成立9個社團,投身到村裡的黨務、政務、村務和公共服務工作當中。

  留守兒童學習困難有教師輔導,唱歌跳舞有文藝宣傳隊包教包練,治安有義務巡邏隊幫忙。“人人進社團,事事有人管。”王啟輝說,“武夷山村把一盤散沙變成了一盤活棋!”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29日 04 版)

(責編:謝倩、閆妍)
相關專題
· 黨的建設數據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