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韓森:給小黑垡村帶來“三變”

2021年01月21日08:39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韓森:給小黑垡村帶來“三變”

  肉鴿場裡打工,林下種菜種花,村民的口袋越來越鼓﹔進村路寬闊筆直,門前屋后干淨有序,家門口還停著小汽車﹔籃球場上打打球,濕地公園散個步,男女老少都有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這裡是小黑垡村,曾經是北京市大興區長子營鎮的一個低收入村,如今已經變了模樣。

  以前是啥樣?57歲的村民李樹申給記者描述,污水垃圾滿地都是,流浪狗聚在村裡找吃的。生活環境臟亂不說,村裡老弱病殘還特別多:“長子營鎮42個村,其他41個村的殘疾人加起來都沒我們村裡多!”2016年,小黑垡村人均收入不到9000元,落后不前讓村民們都抬不起頭來。

  變化從一位“80后”村黨支部書記的當選開始。“憑什麼我們村就不好呢?”從小在小黑垡村長大的韓森,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當選村支書后,他帶領全村干部群眾,發展產業、整治環境、建立制度,經過近5年的努力,小黑垡村實現了從低收入到全面小康的成功轉變。

  培育多元產業 村民口袋變鼓了

  作為大都市裡的小村庄,小黑垡村的落后有其歷史原因。20多年前,一場意外的“磨面中毒事件”,讓當時60%的村民神經末梢受損,喪失了勞動力,貧窮也因此而至。

  “出去干活沒人要,種地也種不出錢來。”李樹申作為親歷者,感觸非常深。

  2012年北京啟動“百萬畝造林工程”,小黑垡村的2400畝土地,被流轉建起景觀生態林,國家每年給每畝地補償1500元,不少村民還可以通過“綠崗”就業,增加一份額外收入。但即使這樣,全村370戶中仍有62%屬於低收入家庭。2015年底就任村支書的韓森,把目光投向了生態林下的大片空地。

  “這樹與樹之間不是有4米的空隙嗎?除草要出工,種點農作物不也一樣出工嗎?這樣就是白撿。哪怕說真是一畝地撿個200-300塊錢,也是白來的啊。”

  但是種什麼,怎麼種?韓森自己不是專家,他就去找專家。

  2016年,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北京農學院等28家科研院校與小黑垡村建立幫扶關系,還在村裡建起了“北京科技小院”。有了專家指導,2018年,小黑垡村成功上馬了百合花項目。百合經濟價值高,在觀賞方面可以直接出售鮮花﹔當花朵凋謝了,種子易保存,又可放在冷庫長時間持續銷售﹔百合球有很高的藥用價值,還能包裝成鮮食百合。

  “今年隻要不把它刨出來,明年就會長出新的百合。”一位村民告訴記者,種植百合是可持續產業,不僅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還能為村集體增加收入。

  得益於村裡2000多畝森林資源和科技小院的幫扶,小黑垡村不僅種植了100畝百合、30畝洋蔥,還培育了97個大棚的林下食用菌,並發展了林下養殖。如今,小黑垡村林下立體生態農業已逐步建立,成為“脫低不返低”的重要產業支撐。

  在小黑垡村,白鴿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這些白鴿都來自村泰豐肉鴿養殖專業合作社。據介紹,合作社為小黑垡村和周邊村庄提供了100多個就業崗位,輻射帶動周邊200余家肉鴿養殖戶發家致富。同時,合作社還作為助殘增收基地,解決了村裡47名具有一定勞動能力殘疾人的就業問題,平均每人年增收2.64萬余元。

  邁入小康之年,小黑垡村村民年收入已達到3萬元以上。韓森用實際行動,實現了對村民的承諾:“未來,小黑垡村還要發展智慧農業,走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路子,發展旅游業。”

  講道理促帶頭 村庄環境變美了

  五彩斑斕的輪胎立在筆直的柏油馬路旁邊,粉白相間的百合花開在林下田間,高聳的路燈遍布村裡各個角落……生於斯長於斯的村庄能變得這麼漂亮,是很多村民過去不敢想的。

  2013年,韓森當選村委會干部后,提出的第一個建議就是修路。緊接著,又將村子裡的爛魚塘收回來,改建成了現在的濕地公園。2015年,小黑垡村在村口裝上了路燈,實現了“天天回家的人能看得見道兒”的小目標。

  走進小黑垡村的黨群活動大廳,黨建管理員劉紀維指著空曠的大廳告訴記者,村裡的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就是從這裡開始的:“在這兒擺上桌子板凳,大家伙兒坐在一起商議。”

  2018年,伴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的出台,小黑垡村也在北京市和大興區的指導下,開展了緊鑼密鼓的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對小黑垡村來說,私搭亂建是人居環境整治的最大阻礙。秉承“一把尺子、一個標准”原則,村“兩委”干部一戶一戶做思想工作,全村260多戶涉及私搭亂建的農戶均需建檔,邊清理邊銷賬。

  “黨員帶頭,‘兩委’班子帶頭,這時候他們的作用都發揮出來了。”韓森說。他給記者講了一個案例:村委會計閆玉秋家的房子是多年前重建的,多出來的部分和原來房屋直接相連,拆掉外邊多余部分損失相當大。為了給鄉親們做示范,最后她帶頭把自家房先拆了。

  “房前屋后什麼樣,是自己的事。”韓森認為,首先要讓老百姓明確,人居環境整治不是政府的事,而是每個村民自己的事,是關乎小黑垡村村容村貌的事。村子變得干淨整潔了,最后受益的還是村民。

  “這個道理要給老百姓講清楚了。有的老百姓一時不理解,也會抱怨。但時間長了,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他們就想明白了。”韓森解釋。

  規范制度為民服務 村裡人心變齊了

  這麼多年來,在很多外村人眼中,小黑垡村都是老弱病殘,是個“死氣沉沉、毫無希望的村兒”。

  一件小事讓韓森印象特別深刻。每到鎮小學放學時,各村都會派校車接孩子,而隻有小黑垡村,是年邁的爺爺奶奶們蹬著三輪,風裡雨裡將自家孩子接走。

  “當選村支書的第一年,我就跟鎮黨委申請,必須給我們村配上兩輛考斯特,專門用來接送村裡孩子上下學。”

  當選村支書后,韓森還發現,村民們有事也不來找村干部:“村民來了找不到人,或者找到人辦不成事兒。一次兩次后就不信任村‘兩委’班子了。”

  為了改變村民不信任村“兩委”班子的局面,自2015年起,所有村干部都要按時打卡上下班,誰缺勤就按照天數扣工資。各個辦公室有專門的負責人,做到“一個蘿卜一個坑,干什麼吆喝什麼。”

  “以前農村靠臉執政,現在靠制度執政。村民隻要有事,就可以到村委會辦公室隨時找到相應工作人員。”

  “剛回來在村委會工作的時候,我還很不適應,被扣了半個月的錢。”劉紀維跟韓森是發小,被叫回來在村裡上班時,他還以為會很輕鬆,沒承想剛來就被當成反面典型“開了刀”。

  與此同時,韓森還堅持每天晨會制度,和村干部及時總結溝通村內事務,明確工作重點,統一思想﹔堅持重大村級事務“兩委”商議制度,實施村級事務集體決策,杜絕“一言堂”。

  制度規范了,還要為老百姓踏踏實實做事。“西紅柿炒雞蛋、蘑菇肉包、小炒肉、涼拌黃瓜……”這是小黑垡村老年食堂的一張菜單,葷素搭配,講究營養。2019年,小黑垡村協調了300余萬元,建立了可容納150人用餐的老年餐廳,根據不同年齡階段,按照一個月最高300元、最低100元的標准收費,為老年人吃飯提供便利,也為年紀偏大、行動不便的老人免費提供“外賣”服務,將飯菜送到老人家裡。此外,小黑垡村還提供村級定期體檢,建立老年人健康檔案,監測村裡老年人身體健康情況。

  “村裡所有事都關系村民切身利益。因此,三思而后行、少說多做、敢於擔當,讓鄉親們能真正看到發展成果,是村‘兩委’班子成員應該秉承的服務理念。”韓森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人人都說小黑垡村有了大變化,村民們有了規則意識,也更加團結了。2018年村“兩委”班子換屆選舉,韓森再次高票當選村支書。從小看著他長大的老人們都夸贊道:“這娃子給村裡帶來了實惠!”(本報記者 呂珂昕)

(責編:謝倩、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