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浙江溫州加強黨建引領破解治理難題

“紅色繡花針”穿起基層治理“千條線”

2021年01月15日10:45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原標題:“紅色繡花針”穿起基層治理“千條線”

奔跑在抗疫路上的“紅色代購隊”,走門串戶解決群眾需求的“紅色管家”,把矛盾化解在萌芽期的“紅色和事團”,隨時隨地登錄預約的“紅色研學”活動……在浙江溫州,一股“紅色力量”活躍在基層治理一線。

近年來,溫州市加強黨建引領,牢牢牽住社會治理的“牛鼻子”,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以解決群眾關切的“關鍵小事”為落腳點,讓群眾生活得更便利、更舒心、更美好。

管理缺位怎麼治?

黨建引領,“紅色管家”保駕護航

2020年春節,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突襲大江南北,溫州一度成為湖北以外疫情最嚴重的地級市。從封閉管理到病例清零,溫州用一個多月打贏了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社區防疫工作功不可沒。

疫情期間,在鹿城區濱江街道的社區裡,“紅色管家”是最忙碌的一群人。他們每天通過遠程會議共商防疫問題,全面發動黨員、樓棟長、志願者等力量,在小區內建立起戰“疫”專班,入戶排查登記,發放防疫物資,做好宣傳辟謠,還提供代購、跑腿服務。轄區新田園八組團一名武漢返鄉的隔離人員坦言,“看到工作人員這麼貼心盡責,我才放下戒備,主動配合居家隔離”。

社區治,則百姓安。近年來,針對小區物業管理失衡、監督缺位等突出問題,溫州探索開展“紅色管家”行動,通過構建以社區黨委為核心,小區黨組織牽頭,業委會和物業企業各司其責,屬地單位共同參與的“1+3+X”治理新模式,變“難點”為“亮點”,走出一條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小區物業管理轉型提升的新路子。自2018年起開展試點的73個“紅色管家”創建小區,如今業主滿意度已從58.8%增至88.5%,小區投訴率從69.2%降至18.9%,物業費平均收繳率從76.3%增至91.6%。特別是在戰“疫”大考中,“紅色管家”為防疫工作保駕護航,做到“防控不缺位、防疫不漏人”。

隨著城市化提檔增速,拆遷戶、外來人員等群體集聚且頻繁流動,傳統以村社為單位的社會治理架構,已無法有效覆蓋所有人群。為此,溫州打破居住地界限,把陣地靈活建在特定人群中,打造“銀齡之家”“建設者之家”“醫睦之家”等新型黨群服務陣地,讓特殊群體從“有溫度的黨建”中收獲貼心服務。

每天清晨,胡永林老人早早地來到黨群活動中心,清掃衛生,打開投影和音響設備,在微信群裡喊同伴們一起來看微黨課、聽鼓詞。老房子拆遷后,胡永林在街道黨委和村黨支部的輪番動員下,搬進甌海區婁橋街道的“銀齡之家”,開啟了全新的晚年生活,“現在周邊村等著拆遷安置的老人們,都盼著住進來呢。”

為實現標准化推廣,溫州還探索“黨組織點上打造+政府部門面上推廣+社會力量主導運營”模式,對每類陣地選取1—2個“解剖”,形成建管用標准,再移交相關行業主管部門黨組織全面鋪開。

社會資源怎麼用?

智能支撐,提升共治共享效能

當前,社會治理中面對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個性化、實時化,如何有效破解傳統黨建工作模式的時空限制,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為群眾提供精細化服務?基層黨組織使出渾身解數,創新平台、豐富內容,充分利用雲端匯聚資源實現融合共享,穩步提升基層治理科學化水平,讓共建共享打破信息和時空的壁壘。

在甌海區,所有村(社區)居民、白領登錄“甌e家”小程序,就能報名參加多樣的紅色研學活動,還可以預約公共陣地等開展活動。轄區內88家共建單位亮出“看家本領”,各類應季應需的活動一上線就被“秒空”,及時滿足了群眾的需求。

甌海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解決過去各級黨建陣地使用率不高、運行情況無法掌握等問題,區委組織部以信息化為抓手,將全區黨建陣地納入“甌e家”平台統一管理,吸收轄區共建單位資源按需調配,實現所有陣地以及活動“一鍵式”預約。群眾參與活動后可以線上對活動打分,社區管理員“足不出戶”即可全面掌握所有陣地的運行情況以及群眾滿意度,倒逼活動質量不高的陣地和共建單位主動謀劃整改。截至目前,全區各個陣地通過該平台成功舉辦活動3000余場,惠及群眾5萬余人。

智慧黨建平台是基層黨組織主動適應信息時代新形勢和社會治理新變化而進行的有益實踐,不僅為盤活資源、對接供求插上高效便捷的“翅膀”,還用信息化手段將治理和服務連接起來,引導居民參與共治,隨時隨地能開“處方”、當“管家”。

“希望早點啟動整村團塊改造,改善人居環境。”前不久,旅居意大利的瑞安市高樓鎮龍騰村村民王光培在村黨建智慧平台“龍騰通”上,留下了對村裡的建議,“我長年在外,終於能通過線上平台協商議事、參與家鄉發展。”

瑞安市委組織部打造村級黨建智慧平台,設置“村情之窗、發展之路、公開之欄”等版塊和“一起來說事、一起來投票”等十多個欄目,讓村民在線上就實時掌握村情信息,參與議事發聲。“我們借助互聯網技術引導村民擔起治理者的角色,更好地在村庄建設中應民之所願、踐民之所想。”據瑞安市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瑞安將力爭今年底在所有行政村推廣應用智慧平台。

民聲民情怎麼解?

黨員上陣,打通基層治理末梢

停車位不足,充電樁不夠,垃圾沒人及時清理,樓道小廣告滿天飛……基層治理中牽扯精力最多的往往是身邊的小事,這些小事影響著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溫州,眾多黨員紛紛上陣,敏銳體察群體需求,延伸基層黨組織觸角,實現服務和需求的有效對接。

上學期間,洞頭區北岙街道海灣家園三區和區實驗小學間的公交專線,成了周邊小區的熱門線路,每天定班定線接送孩子們上下學,讓許多家長感到“安全又便利”。

這趟專線是由回社區報到的黨員張海平協調促成的。溫州市交運集團員工張海平作為小區拓展黨支部的一員,一直積極參與小區治理服務。他發現接送孩子是許多家長共同的煩惱,於是主動牽線把交運集團“公交進小區”的便民服務引入社區,輻射解決了周邊小區學生安全接送的問題。

近年來,洞頭區全面開展黨員“兩地雙評議”活動,要求在職黨員向居住地、原籍地的村(社區)報到服務,接受村(社區)黨組織的積分管理及評議,激發黨員參與小區公共事務管理的能量。截至目前,洞頭區在職黨員累計認領服務事項17512件,完成17358件,完成率達99%,社區黨組織和在職黨員成為小區裡的“難題粉碎機”。

作為基層治理的“生力軍”,黨員為服務村社區、服務群眾貢獻著蓬勃力量。溫州實施“紅色細胞工程”,全面建立黨員聯系服務群眾機制,構建“市級中心+縣級總站+鎮街分站+村(居)服務點”的“紅色細胞”志願服務格局,引導黨員在基層治理中亮身份、顯擔當,把矛盾化解在苗頭,把需求解決在身邊。

“村民小事村裡辦,有理無理大家判。有事就找和事團,以和為貴福滿堂。”在瑞安市曹村鎮,有一首耳熟能詳的順口溜,裡面提到的“和事團”正是曹村鎮黨委發動黨員為村民解決煩心事而建立的調解工作室。村民發生口角、祖屋產權產生糾紛、夫妻鬧了別扭……村裡一有矛盾,和事團的老黨員們會立刻上陣,第一時間了解情況、做好調解處置。

“在農村,老黨員一般比較有威望,我們搭建平台激發他們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能有效化解基層治理壓力,提高治理效能,實現矛盾不出家門,糾紛不出村。”曹村鎮黨委副書記徐慧敏深有體會。(本報記者 謝小杭)

(責編:謝倩、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