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易地搬遷后,社區治理怎麼干

浙江雲和奏響“街鄉共治”協奏曲

2021年01月08日10:26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原標題:浙江雲和奏響“街鄉共治”協奏曲

走進大坪社區,整潔優美的環境,推窗見綠的景致,鱗次櫛比的樓房,讓人仿佛置身一座精美雅致的“小城”。“住在社區裡,人人都應該出一份力,才能把自己的家變得更好。”家住浙江雲和縣白龍山街道大坪社區的藍大姐說。

而在之前,藍大姐對社區活動是有抵觸情緒的,她總覺得社區的事兒跟自己沒啥關系。現在,隻要社區有任務她都主動參與,早早到場。這是“街鄉共治”基層治理模式給這個“新生社區”帶來的生動變化。

2019年,原本居住在偏遠鄉村的藍大姐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走進了城,住進了社區。藍大姐搬進新家,本打算滿心歡喜迎接新生活,但隨之而來的種種問題卻讓她開心不起來。

藍大姐所住的樓房裡,大多是從農村搬遷的住戶,一些居民仍沒有改變在農村生活時的習慣,在樓下支起一口大鍋煮菜烹肉,滾滾濃煙,熏的藍大姐連窗戶都不敢開。藍大姐性子急,一來二去就跟鄰居吵了起來。

聽聞消息后,社區黨員干部立刻趕到現場。藍大姐火急火燎地反映戶外鍋爐的問題,她的戶籍所在村村干部在一旁勸導:“那些燒鍋爐的居民都不是同村人,現在咱們都是一個小區的‘居民’,得跟社區一起商量怎麼解決。”一聽這話,藍大姐不樂意了:“我的戶口、田地都還在村裡,我只是住在社區,我還是村裡人!”一看氣氛不對,社區黨員干部立馬上前解釋:“大姐,我們先處理問題,這就督促他們把鍋爐搬走,后期我們也會定期巡邏做好宣傳引導。”藍大姐這才稍稍平復情緒。

像藍大姐這樣,在由“鄉”到“城”的轉變中遇到各類問題的居民不在少數。來自不同鄉鎮的居民不斷集聚,給社區治理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和挑戰,但問題不能拖,更拖不起。社區黨員干部深入調研,廣泛征求意見,發現問題的症結在於社區居民構成復雜,移居社區后村民生活習慣轉變需要時間,仍有“村裡的事村干部解決”的習慣性思維,且傳統村落觀念讓居民缺乏“共建共治”意識,造成社區事務參與度低,基層治理力量分散等問題。

社區黨員干部召開大會一起商議,決定建起一個能夠讓大家都主動參與、發揮作用的新平台,凝聚街鄉合力,實現“街鄉共治”。

不久后,一個打破行政區劃壁壘,覆蓋全社區的村社黨建聯盟——“和治紅盟”成立了,通過黨委引領組織,組織劃分網格,網格服務群眾的方式,讓居民在社區生活中有更強的自主意識,強化歸屬感、參與感和獲得感。

聯盟一成立,社區黨員干部特意邀請藍大姐來參加聯席會議,藍大姐也沒推辭。會上,社區黨員干部說明了成立村社黨建聯盟的初衷,就是想讓居民“自己的事自己做主”,有什麼事大家共同解決,共同努力。說到這,藍大姐插上了話:“我們樓下有人亂堆亂放,佔了車位不說還影響環境。”看到藍大姐帶頭,其他居民代表和村干部也開始反映問題,氣氛熱烈起來。社區黨員干部把問題一一記錄下來,在接下來的一周時間裡,村干部發揮人熟、情況熟的優勢做好溝通引導,社區做好資源力量整合調度,“村社聯手”對這些問題逐一銷號處理並向居民反饋。

“你們動作還真快!沒想到說了還真管用,沒有亂堆亂放了,以后社區有什麼事需要我配合,盡管說!”藍大姐滿臉笑容地說。

2019年底,雲和縣入選全國首批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大坪社區的“街鄉共治”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大坪社區成立“街鄉共治”服務中心,下山轉移村民可以直接到社區辦理各類事務,真正實現“鄉事城辦”。在去年的村社換屆中,社區黨員干部還特意將下山轉移相關行政村、經濟合作社負責人吸納為社區黨委委員,從制度、隊伍、陣地等方面入手,全力打造“街鄉共治”2.0版本。

“現在可是真方便了,以前要到村裡、鄉裡才能辦的事,現在在社區就能辦了,以前都習慣說‘我們村’,現在得說‘我們社區’了!”藍大姐說,社區治理和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讓她越來越喜歡自己的“新家”了。(本報通訊員 鄭邦雲 藍濤)

(責編:謝倩、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