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守護村民健康半個多世紀,甘肅鄉村醫生何世英——“我就要當好鄉親身邊的120”

本報記者  王錦濤

2020年11月19日08:3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何世英在做注射准備。
  本報記者 王錦濤攝

40多年前的何世英(右二)一家。
  資料照片

人物小傳

何世英:1946年11月生,中共黨員,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鎮梅坡村衛生所醫生。她20歲參加培訓班,成為村裡唯一的鄉村醫生﹔從此為村民診療治病,一干就是54年。在梅坡這個小山村裡,何世英始終是鄉親們身邊的120。

甘肅省積石山縣大河家鎮梅坡村,有一間小小的衛生室,裡面的一個皮質出診箱十分惹眼。“54年前的老物件了。”衛生室主人何世英說,當時她剛20歲,參加完鎮上舉辦的醫師培訓班,背起它,就成為附近幾個村裡唯一的大夫。

行醫半世紀,年歲過古稀,但她從來沒有閑下來過。2017年,家人勸她“退休”,可鄉親們不答應。之后的3年,她也沒能閑下一天,來看病的老鄉還是絡繹不絕。“大家的信任,我可不能辜負。”何世英說,“隻要還能走得動,我就要當好鄉親身邊的120。”

“一定要用自身所學,為鄉親們治病祛痛”

19歲那年,何世英立志學醫。

“當時,全鄉鎮隻有一家衛生室。”何世英說,村民去一趟,走泥濘的山路,要一個多小時。一來路遠,二來花錢,村裡人生了病,不是喝姜湯捂汗,就是拔火罐,往往小疾拖成大病。

何世英不會忘記,家中族弟的那次高燒,“捂了好幾天的汗,也不見好轉。”何世英回憶,最后大伙兒幫忙把他送到鎮上。看著族弟氣息微弱,何世英下定決心:“一定要用自身所學,為鄉親們治病祛痛。”

鎮上沒有像樣的醫學教育資源,這可難到了何世英。一年后,突然傳來消息,鎮上將舉辦醫師培訓班,每村一個名額,何世英立馬去找大隊書記報名……

“結果剛進門,大隊書記說正要去找我。”何世英回憶:大隊書記當時說,“都說你想學醫想得‘魔怔’了,拿著銀針照著穴位圖,在自己身上練。有這股子勁,你准能成個好大夫。”

每天早上,何世英都自帶干糧,徒步去鎮上上課﹔午飯吃苞谷面饃饃,就著涼水﹔晚上再走一個多小時山路回家。“沒有課本,全憑筆頭記。”何世英說。1966年8月,何世英完成學業。

當時村裡連衛生室都沒有,何世英在家裡騰出一間土坯房。“醫療器械也沒幾件。”何世英說,隻有鎮上給配的出診箱、玻璃針管、聽診器和溫度計。何世英就此開啟了自己的村醫生涯,為附近幾個村近6000戶人家診療治病,一干就是54年。

“我多走路,病人就能多休息”

不管走多遠,無論大小病,何世英都會上門診療,“我多走路,病人就能多休息。”何世英總這麼說。

在村裡,何世英既是全科大夫,也是婦產科醫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村裡有產婦分娩,都是在自己家完成。“要麼請接生婆,要麼自家婆婆上手。”何世英說,不少村民有過慘痛教訓,“有些人因處置不當,還會造成孩子夭折、產婦大出血。”

何世英受過專業培訓,接生技術好。有一年夏天的深夜,何世英家的門突然被敲響,是隔壁大墩村的人。來人滿頭大汗,說媳婦難產,接生婆也無計可施,跑了10裡地,特意來請何大夫。何世英見情況緊急,來不及收拾,裝上藥品和紗布,背起藥箱就跑出門。一路上月黑風高,何世英惦記的不是山裡的夜路不好走,而是快點趕到孕婦家裡。她一路小跑,沒想到,卻趕上雷電交加,大雨如注……

何世英急忙脫下外套,裹緊藥箱。“千萬不能淋濕了藥品!”何世英默默地說。在泥濘的山路上,她深一腳淺一腳,總算淋雨跋涉到了產婦家,二話不說一直忙活到天亮。黎明時分,朝陽緩緩從山埡口升了起來,透過木窗照進了幾縷微弱的光,照在她疲憊的臉上,可她一點不覺得累:一個小生命剛從自己手上誕生……何世英隨即向產婦家人報了一聲“母子平安”,便一下子坐在門檻上,因為站了那麼久,雙腿實在支撐不住了!

“有何大夫在,咱安心。”梅坡村66歲的周三哥說,他的3個孫輩,都是何世英接生的。“頭生女,是在冬天。”周三哥說,晚上7點,天已黑透,何世英接生后,守到次日天麻麻亮才離開。

何世英有求必應,卻從不收出診費,為了讓鄉親們看病少花錢,她自己上山採藥。山是太子山,這裡林木茂盛,草藥眾多。為識得藥性,懂得藥理,何世英自學《本草綱目》,隻要有去大醫院的機會,她就抓著專家問個不停。

上世紀90年代,鎮上掀起了外出務工潮。不少和何世英一樣的村醫,因收入微薄、沒有“身份”,關了藥房,進城打工。何世英卻在家人支持下,蓋起了3間磚瓦房,用作村衛生室。衛生室建成那天,群眾送來橫幅一條,上書“老百姓身邊的120”。

“讓百姓了解黨的好政策,政策才能更好服務百姓”

2010年,政府幫助梅坡村建起了標准化村級衛生室。“現在的條件好太多。”何世英說,心電圖儀、血壓計、電腦等常規醫療設施,一應俱全。

積石山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為了讓村民及時了解政策,何世英承擔起了“醫療衛生政策進農戶”的宣傳工作。“在農村,都是生了病,才去醫院。”何世英說,歸根到底是怕花錢,前些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施行,看病能報銷,“讓百姓了解黨的好政策,政策才能更好服務百姓。”

周三哥的老伴,身患多種病,都是何世英給看。“咱不識字,醫保政策都是聽何醫生講。”周三哥說,知道了政策,才敢去大醫院做手術,真沒花多少錢。

既要宣講政策,也要科普輸液用藥等醫療知識。“早先輸液,有的人會自己把滴數調快,想著早點回去下地干活”,何世英說,每次,她總要和鄉親們一遍遍解釋這些醫療常識。

在何世英的影響下,兒子梁志龍也在心底埋下了當醫生的念頭。后來,梁志龍考入臨夏回族自治州衛校學醫。1998年,梁志龍畢業被母親叫回村裡,當了村醫。“除了看病,還承擔婦幼保健、建立健康檔案等任務。”梁志龍說。

在梅坡及周邊幾個村,鄉親們的健康狀況全裝在何世英腦子裡。“多虧何大夫,大家都很感激她。”周三哥說,“她可為我們看了50多年病啊!”

為父老鄉親的健康守門人點贊(記者手記)

20歲背起藥箱,何世英走村串戶診察送藥﹔如今已74歲高齡,何世英依舊奔忙一線,為鄉親們坐診治病。

甘肅省積石山縣大河家鎮梅坡村,何世英生於斯、長於斯,也工作於斯、奉獻於斯。她和村民心連心、根連根,村民也願意將自己的健康托付給她。行醫54年,鄰裡鄉親一家老小,大多接受過她的診治﹔她接生的孩子不下500個。山村裡來回奔波,何世英肯定是辛苦的,但辛苦又有何懼呢?當何世英瞧完病,老鄉一句“何大夫攢勁”脫口而出時,那種欣慰和快樂洋溢在臉龐上……

從當年奔走鄉間的赤腳醫生,到今天的“一村一醫”,何世英作為鄉親父老的健康守門人,見証了中國鄉村醫療的進步與發展。中華大地上,還有千千萬萬何世英,為了億萬農民的健康辛苦奔波著。讓他們瞧病,村民們既舒心且安心﹔有他們守護,村民的健康屏障才穩固。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19日 07 版)

(責編:劉尤罕、閆妍)
相關專題
· 黨的建設數據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