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
2020年09月30日08:15 來源:旗幟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結晶。全書關於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重要論述既與第一卷、第二卷一脈相承、有機統一,又是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為做好民生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必須深入學習、深刻領會,切實抓好落實。
充分認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義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具體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把人民安居樂業、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時刻把群眾的困難和訴求記在心裡,努力辦好各項民生事業。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民生涉及群眾面最廣、涉及群眾利益最深、涉及群眾的問題最具體。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重要的政治責任,在改革創新中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內涵不斷豐富、層次不斷提升,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人民群眾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過去是解決“有沒有”的問題,現在更多的是解決“好不好”的問題。必須緊緊圍繞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突出保障重點,夯實保障基礎,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實現共同富裕奮斗目標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黨的十九大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作出戰略部署,提出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必須深刻把握發展的目的,不斷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使人民生活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充分展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有力推動全體人民一起踏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准確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
堅持黨對民生工作的領導。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保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高度統一的。要順利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必須完善堅持黨的領導的體制機制,更好發揮黨的領導這一最大優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堅持黨的領導,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保障和改善民生要辦出實效、辦得更加牢靠,必須切實加強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體制優勢制度優勢,主動與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對標對表,緊密結合實際,做到貼得緊、跟得上、給上力,切實把黨的意志不折不扣落實到民生工作之中。
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推進民生領域體制機制改革,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著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盡力而為,強調黨和政府的責任擔當和主動作為。量力而行,強調實事求是和一切從實際出發。必須立足基本國情和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在做大“蛋糕”的基礎上努力分好“蛋糕”。從現實條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做起,不作過度承諾,不做超越發展階段和財力水平的事情,堅持全覆蓋、突出保基本,集中精力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以釘釘子精神,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鍥而不舍推進民生保障事業持續發展。
充分激發各方面的積極性。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實現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履行好黨和政府的責任,鼓勵和支持企業、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發揮群眾主體作用,調動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探索建立可持續的運作機制。黨和政府承擔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職責,但不能包打天下,必須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廣泛參與進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方向與群眾的自身奮斗統一起來,最大限度調動群眾的奮斗精神和創造潛能,著力激發民智、匯聚民力,不斷促進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
注重群眾檢驗。這是檢驗民生工作成效的根本標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准,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見面、對賬。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得如何,群眾的感受最真切,判斷最准確,也最有發言權。民生工作成效怎麼樣,關鍵是看辦成了多少事,解決了多少問題,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群眾獲得感有沒有提升。必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確保保障和改善民生經得起群眾檢驗。
7月25日,“2020年上海市夏季人才招聘會暨高校畢業生面洽會”在上海世貿商城舉行。本次招聘活動由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總工會等主辦,700余家企事業單位提供招聘崗位16000余個。
扎實推進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點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這“七個有”許多都直接或間接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相關。必須提高政治站位,立足職能職責,強化工作舉措,用情用心用力抓好落實。
努力實現更充分和更高質量就業。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在我國這樣一個14億人口和9億勞動力的發展中大國,不斷擴大就業、創造更多崗位始終是一個重大戰略問題。面對就業的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以及明顯增多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必須始終堅持“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加強統籌協調,加大工作力度,不斷擴大就業規模、優化就業結構、提升就業質量。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把就業作為經濟發展的優先目標和區間調控的下限,推動產業、財稅、金融、貿易、教育、社保等政策圍繞穩定和促進就業綜合發力,促進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良性循環。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出台實施更多援企、減負、穩崗、擴就業的舉措,落實好紓困惠企政策,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穩定就業崗位。著力抓好重點群體就業,突出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分類施策、多措並舉,穩住就業基本盤。健全就業援助制度,加強就業困難群體幫扶,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持續提高勞動者職業技能,深入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積極推進終身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技能水平、能力素質。
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是民生安全網、社會穩定器。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深化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實施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在完善省級統籌基礎上積極推進全國統籌。穩步開展基金投資運營,繼續劃轉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做大做強戰略儲備。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努力實現應保盡保,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完善失業、工傷保險制度,加快省級統籌步伐,強化失業保險促進就業、預防失業功能,探索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職業傷害保障的政策措施。加快發展職業(企業)年金,鼓勵發展商業養老保險,滿足多樣化需求。
堅決打贏打好人社扶貧攻堅戰。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聚焦52個挂牌督戰縣、“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在政策精准實施、優化政策供給、長效機制建設等方面持續發力。抓好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准確掌握貧困勞動力就業動態,做到崗位收集最大化、組織外出最優先,扎實抓好政策落實,推動貧困勞動力輸得出、穩得住、留得下。做好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工作,積極拓展就業渠道,通過引導從事農業、投入工程項目建設、扶貧車間等加大吸納力度,用足用好以工代賑、公益崗位等政策。著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加強就業幫扶,拓展就業空間,努力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深入抓好技能扶貧,加強技能培訓與就業的統籌銜接,通過增加政策和資金供給,調動技工院校、企業等各方資源,持續為貧困勞動力免費提供精准培訓,推動實現“一技在手,終身受益”。持續推進貧困人口參加居民養老保險全覆蓋。加強人才人事扶貧,加大相關政策措施的傾斜力度。同時,統籌當前和長遠,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形成與鄉村振興相互支撐、有機銜接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政策體系。
(來源:《旗幟》2020年第9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