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學習體會

姜輝

2020年09月12日12:05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幸福的好日子,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圖為成都市青羊區人民公園,這裡一直是社區居民和周邊百姓品茶觀景、游玩休憩的好去處。身在其中,老百姓時刻享受著小康生活帶來的滿滿幸福。
資料圖片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一個重要專題,其精神實質是貫穿全書的一條主線,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領導新時代治國理政實踐的根本邏輯、顯著特點和現實要求。學深悟透原著,有助於我們更加深入領會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體系,進一步增強學思踐悟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以實現人民幸福為己任,胸懷理想、錘煉品格,投身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並為之終生奮斗。

  樹牢唯物史觀,始終緊緊依靠人民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唯物主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既是歷史活動的主體,又是歷史的決定力量。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我們黨執政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領導中國人民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奇跡,從小崗村村民簽下包產到戶的契約掀開改革大幕,到義烏人用“雞毛換糖”的小商品成就大市場,再到科技創新從“跟跑者”變為一些領域的“同行者”“領跑者”,中國人民的創新創造熠熠生輝。擁有14億多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的根本保証,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深厚根基。

  “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於人心向背。如果我們脫離群眾、失去人民擁護和支持,最終也會走向失敗。”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不斷前進,是因為始終依靠人民。《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強調:我們黨“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我們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人民滿意的事情抓起”。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必須在黨和群眾之間建立信念紐帶,用共同理想把人民團結起來。兩個百年奮斗目標能否實現,歸根結底取決於我們在實踐中能不能樹牢唯物主義史觀,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凝聚起眾志成城的磅礡力量,團結帶領人民共同創造歷史偉業。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新時代治國理政的最鮮明特點,就是“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根本執政理念。其中“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正是黨中央順應人民群眾的熱切期待而提出來的大思路、大方略,充分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指向,也是“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生動體現。隻有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才能緊緊依靠人民將改革不斷推向深入﹔隻有充分彰顯人民主體力量,才能依靠人民推動“四個偉大”,創造新的更大奇跡﹔隻有從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才能持續推進“兩個革命”,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牢記初心使命,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我們的目標就是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強調:“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但也很朴素,歸根結底就是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這生動詮釋和集中體現了黨的宗旨初心。我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踐行宗旨初心,總是和實現偉大奮斗目標緊密聯系在一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是貫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切實體現。我們黨提出,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宏偉藍圖,將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落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上,體現了改革成果必須由人民共享的本質要求。同時,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大力加強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提高人民生活質量,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群眾與日俱增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新時代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切實成效,兌現了我們黨對全體人民的庄嚴承諾。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為人民的美好生活不懈奮斗,《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我們的目標就是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把人民安居樂業,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時刻把群眾的困難和訴求記在心裡,努力辦好各項民生事業。”

  進入新時代,我們黨走上了創造人民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集中體現了人民共同富裕的社會理想,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在新時代治國理政實踐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讓“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習近平總書記特別關心處於社會弱勢群體和困難群眾的合法權益,在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多次強調對各類困難群眾,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心系人民、熱愛人民的鮮明立場和真摯感情,為人民根本利益和實現共同富裕不辭辛苦、殫精竭慮。

  筑牢人民情懷,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強調:“我願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習近平總書記的人民情懷深深地植根於人民群眾之中:“當年我離開梁家河,人雖然走了,但是心還留在這裡。那時候我就想,今后如果有條件有機會從政,就要做一些為老百姓辦好事的工作。”《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強調:“一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無論身居多高的職位,都必須牢記我們的共和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始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這展現了黨的領袖、人民領袖深厚的人民情懷,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引領中華巨輪不斷破浪前行。面對黨內、國內、軍內存在的突出矛盾問題:“不是沒有掂量過。但我們認准了黨的宗旨使命,認准了人民的期待。”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勇闖深水區、敢啃硬骨頭”的決心全面深化改革,確立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四梁八柱,譜寫了“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的改革新篇章﹔以“不讓一個人掉隊”“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信念打響脫貧攻堅戰,創造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奇跡﹔以“為千秋萬代計”的視野大刀闊斧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以“得罪千百人、不負十三億”的勇氣管黨治黨,鍛造黨的堅強肌體﹔以“天下一家”的理念為人類謀和平與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價”的擔當,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在最短時間內取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大戰略成果。“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偉大擔當,生動踐行了初心使命的內涵,把人民幸福鐫刻在通向民族復興中國夢的裡程碑上。

  習近平總書記的人民情懷,樹起了新時代共產黨人的精神旗幟和光輝典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處理好“小我”和“大我”的關系、個體與人民的關系,以“我將無我”的境界投入偉大事業中。“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展現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新型政績觀,要把對自我價值的實現定位在歷史和人民的評價中,把人民作為最高裁判者和最終評價者,牢記“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展現的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意識。唯有如此,才能為人民利益負重做事,真正做出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業績。

  (姜輝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

(責編:趙晶、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