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芸
2020年08月28日15:3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日,天津市和平區開展了“和平夜話”活動,南開區開展了“扎根網格、血脈相融”實踐活動,這兩個活動讓黨員干部和轄區群眾都有了新的體驗和感受。
黨員干部說,利用“八小時”以外的時間,走街串巷入網格,與群眾交朋友、嘮家常、聽意見,把問題解決在一線、矛盾化解在基層,讓群眾切身感受到了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就在身邊。群眾的體會更是真切:“黨員干部下沉社區,聽聽我們說說心裡話甚至是發發牢騷,心也就貼得更近了。”正在津沽大地興起的“海河夜話”,已成為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創新方式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的有益實踐。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群眾路線就深深植根於黨員干部的思想和行動中。黨要經受住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就必須始終密切聯系群眾,團結帶領人民不懈奮斗,使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從未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未忘、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從未丟。
群眾路線在中國共產黨99年歷史中孕育、完善。在強大敵人包圍的嚴酷斗爭中,擴大紅軍、支援前線,離不開勞苦群眾﹔發展生產、保障軍需,離不開勞苦群眾﹔黨自身的發展壯大,也離不開勞苦群眾……離開了人民群眾,黨和紅軍就寸步難行。艱苦卓絕的斗爭環境,催生了我們黨密切聯系群眾探索。1929年4月,毛澤東同志指出,紅軍“打仗的時間、分做群眾工作的時間乃是一與十之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背后,是“處處軍民一家親、滿目盡收魚水情”的動人景象。
群眾路線在新中國71年歷史中不斷發展。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努力促進人民群眾管理國家事務,努力實現群眾路線的制度化和法治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由民主選舉產生人大代表,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密切了黨與人民群眾的聯系,實現了決策民主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於少數民族群眾依法參與自治地方的政治事務﹔居委會、村委會、職代會將群眾路線貫徹在國家基層治理中。2018年,天津市在村級組織換屆選舉中實現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肩挑”、“一片紅”,為新時代群眾路線的內涵注入了新的“暖色調”。將黨的群眾路線蘊含於社會主義各項制度中,推動了社會主義建設,使中華民族穩穩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群眾路線在改革開放42年歷史中不斷豐富。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從局部到整體,人民群眾始終是改革開放的實踐者、推動者、參與者。改革開放中出現的一系列新突破、新事物、新成就,都凝結著人民群眾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在改革開放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著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著力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現實利益問題,增進人民福祉,從人民群眾中汲取的智慧和力量是推動改革開放的力量源泉。
群眾路線在新時代不斷深化。當互聯網日益成為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載體,將群眾路線與網絡技術有機融合,才能及時了解群眾的意見建議和各種需求,進而及時解決各種問題。架好網上連心橋、匯聚網上正能量,才能讓越來越多的人在網絡上與黨的聲音同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了解群眾所思所願,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既是對黨員干部的明確要求,也是做好新時期群眾工作的必修課、基本功。
向前走,不能忘記走過的路。歷史中的群眾路線,凸顯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政治品格,浸潤著中華民族“民惟邦本”的優秀基因,也昭示著中國共產黨治國興邦的制勝之道。時代在發展、環境在變化,人民的主體地位不會變,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會變。密切聯系群眾、走好群眾路線就是新時代的鮮明注腳。
(作者系天津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委網信辦主任,市大數據管理中心黨委書記、主任)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