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朱有志放棄百萬年薪志做“開慧村民”——把學術理論變成美好現實

2020年08月27日13:01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把學術理論變成美好現實

“他沒一點官氣,很接地氣。”“他心胸很大,裝得下村裡每一件事。”“他對自己很‘摳’,對別人卻很大方!”在湖南省長沙縣北部開慧鎮開慧村,說起一個叫朱有志的老人,村民無人不知、個個點贊。

67歲的朱有志,是開慧村第一書記。之前,他曾是妥妥的“廳官”——湖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今年,是他在開慧村任職的第11年。在這期間,他幾乎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傾注在了村子的發展上。

“三不要”的“開慧村民”

開慧村,是毛澤東同志親密戰友和夫人楊開慧烈士的故鄉。而朱有志是湖南新邵縣人,和開慧村的緣分,源於工作。

在湖南省社科院任職期間,朱有志承擔了多個與“三農”相關的國家級重點課題,其中一項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研究”,而開慧村是他長期觀察農村集體經濟的一個“窗口”。

那時的開慧村,是一片紅色故土,雖然有綠水青山,但卻是省級貧困村、集體經濟“空殼村”。在長期調研觀察和理論研究中,朱有志意識到,農村發展緩慢源於集體經濟弱、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不強。作為理論研究者,他漸漸萌生了一個想法:把理論研究應用於實踐,而開慧村就是其實踐的基地。

“所以,我這個第一書記是‘討’來的。”朱有志笑著告訴記者。

2009年底,經多次向長沙縣委申請后,朱有志如願留在了開慧村,兼任第一書記。駐村后,朱有志高興地把微信名改成“開慧村民”。同時,他還提出“三不要”條件——不要一分錢、不要一分地、不要農村戶口。

“我是農民的兒子,也是農村工作研究者,雖然不能為開慧村帶來大批資金資源,但我有志在農村,想為開慧村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在就職儀式上,朱有志如此承諾。

一諾千金。退休前,朱有志不停地在省城和開慧村“兩頭跑”。2013年12月退休后,他更是婉拒民辦本科高校年薪百萬的聘請,全身心扎進開慧村。

很多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選擇?他的回答簡單干脆:“我不去當這個大學校長,很多人都想去﹔而我不來當這個村第一書記,未必有很多人願意來當。所以村裡更需要我,我的價值在村裡更大。”

大事小事 都是心頭事

“無事找事干,沒苦找苦吃。”這是朱有志送給村裡年輕人的一句話。

朱有志就是天天給自己找事做的人。開慧村的大事小事,都是他的心頭事。

“農民最關心的是身邊的那條路、那口塘。”朱有志說,開慧村有可以挖掘的紅色旅游資源,可幾年前,村裡沒有一條像樣的路。

修建“開慧大道”成了朱有志的大事。2013年,他主導“開慧大道”立項。炎炎夏日,朱有志帶著村民翻山越嶺,反復確定路線。立項成功后,他又在省、市、縣、鄉、村來回跑,四處籌措資金。

在2500萬元資金還沒完全到位的情況下,他號召大家克服困難,實施“四自”:自籌、自建、自用、自管。

為節省開支,同一材料,他反復比價。採購柏油時,他跑到長沙市、岳陽市等地,最后在岳陽市找到一個開慧鎮的老板。被朱有志打動,老板決定以成本價給出。僅柏油這一項支出,就省下90萬元。

2017年,7.38公裡的開慧大道竣工。如今,這條路不僅是村民的出行路,還成為一條帶來人氣和收入的旅游路、振興路。

村裡貧困戶,誰家有啥困難,都裝在朱有志心裡。

2017年,危房改造項目已啟動,貧困戶周元秀家破舊的房屋卻遲遲沒動工。原來,危房改造需先建后補,而周元秀沒有啟動資金,沒法建。

朱有志多次和建材商以及包工頭交涉,請求緩交建材費和施工費。同時他給周元秀四處籌錢,年底,80多平方米新房順利建好。

聾啞人貧困戶陳擁軍有門木雕好手藝,朱有志便鼓勵他自己創業,幫他把老房子打造成木雕工作室,還四處張羅著給他“打廣告”,讓陳擁軍的手工藝品通過網絡熱銷。去年,陳擁軍收入達7萬元,還考了駕照,買了車。

“最大的變化是,以前性格孤僻的陳擁軍,現在臉上有了笑容。”陳擁軍的家人說。

村民入社 土地“生金”

這個身材精瘦,但目光如炬、行動如風的老頭,仿佛永遠有用不盡的精力。開慧村黨總支書記楊屹偉說,“五加二白加黑”是朱書記的工作常態,經常凌晨兩三點,還收到他的工作信息。

朱有志都在忙些什麼呢?

剛到村裡,他先是忙著串門。“隻有進到門檻兒,才能走到心坎兒。”朱有志說。正是在無數次上門之后,村民才跟他說心裡話。他摸清了村裡發展的難點、痛點以及大家的“盼點”。

開慧村有4000多畝土地,外出務工人員佔到70%,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婦女、兒童,不少地沒人種。

“農民不種田,哪裡有飯吃?土地不盤活,哪裡有出路?老張,你對這事兒怎麼看?”朱有志問老村干張定奇。

“農民不是不種地,是種地有難處。”張定奇說,零散的土地種不出高效益,誰願意來種、種什麼、怎麼種,都是難題。

怎麼想個“土地生金”的法子?朱有志有了思路:隻有把人心搞齊、把田地搞攏,才能把村民帶富、把路子走寬。於是他多次召集村民開會,確定成立土地合作社,推進土地整體流轉。同時實行“五金”回饋村民:入社就有保底金、開發可得補償金、就業支付報酬金、花甲加補養老金、效益分紅股份金。

具體操作上,村民入社,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土地未開發前,村民自行耕種也享有保底金(耕地每畝100元/年、山林每畝30元/年)﹔一旦土地開發經營,社員可獲補償金(耕地每畝300公斤晚稻谷/年,山林每畝100元/年)﹔社員優先到引進企業就業,自然就有報酬金﹔入社5年后,年滿60周歲社員每月發放100元養老金,入社10年后每月發放300元﹔社員按每畝田1份、兩畝山1份,享有集體收益,按股分紅。

藍圖畫好后,朱有志又發動大家從合作社流轉土地搞高效種植。今年45歲的村民劉躍賽以前在外務工,被朱有志勸回來成立水果種植合作社。

“開慧村的小氣候適宜種水果,你回來,村裡全力幫你。”朱有志說。

被說動后,劉躍賽流轉了170畝地,開始種植葡萄、火龍果等水果。“我完全不懂技術,是朱書記幫我請來湖南農業大學的教授,手把手教我。”劉躍賽說。

水果種植上路后,朱有志開始忙著找銷路。他跑上跑下,與長沙市多個社區聯系,為村裡特色水果銷售打開了銷路。如今,劉躍賽的慧陽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11戶25人發展特色瓜果種植,每戶每年有3萬元收入。

“把合作社做強,農業自然強,村級集體經濟就有支撐。”朱有志說。開慧村還成立了水稻、蔬菜、生豬養殖、機械等多個專業合作社。為辦好專業合作社,使它真正成為“帶富”組織,每個合作社都建了黨小組。

目前,全村96%的村民已入社,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此外,通過盤活閑置集體資產、入股企業、新建村級物業、自主經營和參與縣“抱團發展土地指標置換”等方式,發展集體經濟,先后完成村辦幼兒園建設、入股華星機場、成立村級供銷社、引進發展光伏項目等。2019年,開慧村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60萬元。朱有志“新型集體經濟壯大”的理論,正在變成美好的現實。(本報記者 楊娟)

(責編:謝倩、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