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深度關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②)

吉林長春市團山街道長山花園社區——黨建引領治理 社區煥發生機

本報記者  孟海鷹

2020年08月11日0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7月23日,在吉林省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長春市寬城區團山街道長山花園社區,了解社區黨建、基層治理、為民服務工作情況,對他們創建的“四級”社區黨建網絡工作體系和“三長”社區管理體系表示肯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社區治理隻能加強、不能削弱。要加強黨的領導,推動黨組織向最基層延伸,健全基層黨組織工作體系,為城鄉社區治理提供堅強保証。

昔日環境臟亂差的小區,何以成為如今讓居民安居樂業的“花園式典范小區”?靠的正是黨組織的堅強引領,廣大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帶領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實現社區精細化治理。   

——編  者

這些天,長山花園社區黨委書記吳亞琴穿行在花紅柳綠的小區,看著社區居民怡然自得的生活場景,心中很欣慰。

吳亞琴心裡清楚,長山花園社區的蛻變,靠的正是黨的建設引領,構建工作體系,建立工作機制,組織發動黨員、黨員帶動群眾,有效的基層治理讓社區持續煥發生機活力,才有了今天幸福美好的家園。

黨組織向最基層延伸,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

社區居民3100余戶,近7000人,年齡、職業各不相同,需求更是多種多樣,如何提供精准化、精細化服務?

最近,長山花園社區60歲以上老人胸前都挂上了專屬防走失“二維碼”,手機掃一掃,照片、姓名、家庭地址、家屬聯系方式、過往病史等信息便可輕鬆獲取。

長山花園社區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62.5%,養老服務是剛需,社區黨委想方設法滿足需求。專職養老服務隊、“十分鐘助老服務圈”、“康樂之家老年服務中心”等相繼成立,行動不便的老人有了“電子保姆”,享受理發、洗澡、配餐、醫藥、家政、代辦等“六送”服務……一個全方位、多形式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形成了。

體系再好,沒有人,服務也難到位。長山花園社區不缺人,每個黨員都是工作力量。

黨員劉鳳霞是一名樓棟長,愛人年紀大,身體又不好,多次走失,最近戴上了“二維碼”,讓她“心裡踏實多了”,老兩口享受養老服務的同時,作為樓棟長,劉鳳霞也提供服務。社區對老人實行樓棟長、單元長包保制,她所在的5棟有7位獨居老人,“都被大家照顧得很好”。

社區居民3100余戶,近7000人,年齡、職業各不相同,需求更是多種多樣,如何提供精准化、精細化服務?

長山花園社區的辦法是黨組織向最基層延伸。社區被劃分為10個網格,網格建立黨支部,成立網格領導小組﹔再往下走,社區有11棟樓,設了10個樓棟長,45個單元長,成立了24個樓棟黨小組。

加上161個黨員家庭戶,一個四級黨組織網絡形成了: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家庭戶。“有了這個網絡,黨組織離群眾最近、懂群眾最多、幫群眾最快。”吳亞琴說。

依托這一組織網絡,形成了一個多層次的居民服務網絡。比如,在網格層面,設有治安巡邏員、環境美潔員、矛盾調處員、鄰裡守望員、生活指導員、政治教育宣傳員、科學知識傳播員、文體活動組織員,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務。

各樓棟黨小組除了提供各種社區服務,還在居民樓設置“樓棟信仰講堂”“樓棟故事匯”“居民好聲音”“貼心家書”等,講好“社區幸福事”,傳遞“社區好聲音”。

“居民的大事、難事、急事,社區都管起來。”吳亞琴說,社區黨委多年來形成了一套工作機制,“群眾有啥呼聲啥需求,黨組織就有啥回聲啥服務。”

在長山花園社區,為民服務辦事不分上下班,社區推出了“一門式、一張網”“365零休”“AB崗”“錯時制”“隨到隨辦制”等一攬子舉措。與此同時,社區還對駐區單位和居民要素信息歸納整理,建立了“萬家數據庫”“便民檔案庫”“居民健康庫”等一本本基礎台賬,開展精准服務。

“把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植根基層、植根群眾,基層治理才有生機活力。”長春市寬城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孫國星說。

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主動參與“微治理”

“這些年,我們不斷創新工作體系和機制,但再好的體系和機制,要高效運轉都離不開人,我們每個黨員都很關鍵。”

吳亞琴至今還記得第一次來長山花園社區上班的場景:尋著兩個塑料袋,綁在腳上,深一腳淺一腳踩著泥坑,走進四處漏風、隻有幾張破桌子的社區辦公室。那是1995年,她35歲。

社區是原吉林省勝利零件廠的家屬區。企業破產,員工進城,轉型期陣痛,在社區體現為“四多一少”:下崗失業人員多、流動人口多、老年人多、殘疾和困難人多、有穩定收入的少,同時還存在環境老舊臟亂差問題,是社會治理重點難點區域、黨建薄弱地帶。

25年間,社區一點一滴變化,到如今連續多年實現零上訪、零吸毒、零犯罪、零輟學、零治安案件、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零矛盾升級、零家庭暴力“八零”目標,吳亞琴認為,最關鍵的是激發了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這些年,我們不斷創新工作體系和機制,但再好的體系和機制,要高效運轉都離不開人,我們每個黨員都很關鍵。”吳亞琴說。

2003年,長山花園社區一次性接收194名退休黨員回歸社區管理﹔社區還開啟了黨員“回家”之路,多年來共找回“口袋”黨員和“隱身”黨員100多名。為了激勵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社區黨委從2003年開始,堅持每月15日開展黨員學習日,雷打不動﹔從2013年開始堅持為黨員過“政治生日”﹔實行黨員明標識、亮身份、定責任,每戶黨員家門口都懸挂“黨員家庭戶”牌子﹔老黨員戴上紅袖標在社區義務站崗巡邏、清理衛生,“黨員在行動”成為社區一道亮麗風景線…… 

“咱們社區的黨員干部,那是心裡懷著一團火在為老百姓服務!”居民們這樣說,有了給力的黨員隊伍,四級黨組織網絡才發揮出巨大的治理效能。

植根群眾中間,黨員們主動參與“微治理”,承擔起信息員的職責,有效收集社情民意,為社區黨委處理突發事件和老大難問題贏得主動。

社區獨居孤寡老人馬慶生,一直由外甥女和外甥輪流照顧。由於沒立遺囑,老人去世后,盡了贍養義務卻不是法定順序繼承人的外甥女和外甥無法繼承遺產。這件事成為當時社區居民關注的熱點。

黨員信息員了解情況后主動向社區黨委匯報,認為這件事情是社區居民關注的焦點,黨委應主動介入。社區黨委研究后認為,此事事關公平正義,也關系公序良俗,社區居民高度關注,社區應該推動矛盾化解,弘揚正義正氣。社區隨即召開了一場由人民調解委員會和居民代表共同參與的居民議事大會,一致意見是,應該幫助兄妹倆爭取遺產的繼承權。

經社區商請,寬城區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在社區開庭,近100名居民旁聽了審判過程,法庭最終宣判老人的房產和一萬元存款由外甥女繼承,撫恤金和喪葬費由外甥繼承。“在法院和社區的聯合推動下,一起遺產繼承案妥善解決。”吳亞琴說。

案件審結,卻是一項新服務的開端。社區黨委通過召集居民議事會,建立起了遺囑庫,5年來已為200多名老人建立遺囑。因為未立遺囑而產生的繼承權糾紛,此后再未發生過。 

黨員有威望,黨組織就有吸引力。居民程文孝2003年加入社區志願者義務巡邏隊,每日早晚巡邏3個小時,風雪不誤17年,直到今年2月份,82歲高齡的他才退出。在70歲生日那天,被社區黨組織批准入黨,他激動地寫道:“七十年不回頭,永遠跟黨走﹔百年丹心在,甘為孺子牛”。   

“主人翁”意識被喚醒,居民自治釋放活力

“沒想到大家在黨組織的帶領下,依然彼此呼喚著,沒有走散,沒有迷失,團結一心,把我們的家園建設得這麼幸福!”

73歲的社區居民李景學算了筆賬:我家的房子52平方米,物業管理費是3角一平方米,一年交15.6元。而現在周邊小區物業費基本是1.5元一平方米。

當初,小區供暖差,三九天居民家裡隻有七八攝氏度,經常停水停電,居民怨聲載道,矛盾積累很多。針對這種情況,社區黨委及時召開黨員大會和居民代表大會,趕走了小區物業。

“不用它了,我們自己管!”李景學自豪又滿意地說,“誰來管,都不如我們自己管得好!”

2010年社區黨委組織居民相繼成立了“小區自治管理委員會”“居民事務志願服務站”“居民物業議事會”“物業事務監委會”,組織居民自主管理物業,物業服務費按每戶每年0.3元/平方米的標准收取,一直到現在,不曾漲價。小區管理得井井有條。

“物業費雖然低,但除了給居民服務還結余不少,社區用這筆錢設立了誠信借款,專門支持社區居民創業。”吳亞琴說。

“靠我一個人,渾身是鐵能打幾根釘?抓治理必須依靠黨員和群眾。”吳亞琴說。

近些年,社區黨委積極推進居民再組織化和公共性創建的轉換升級,引導居民自覺回歸自治本位、發揚“主人翁”精神,實現大家的事大家議、大家的事大家定、大家的事大家辦。

社區電工張立春退休前在國營廠本職工作是持証電工,退休后回到社區,他成了社區志願者,“有求必應,分文不取”,24小時開機,哪怕寒冬大半夜,一個電話就把他從被窩裡拽出來。

“社區工作包羅萬象,我們的居民多數都是國企職工下崗或退休,整合利用好這些人力資源,充分釋放他們的潛能,社區的活力就會大大增強。”吳亞琴說。

在長山花園社區,活躍著各個種類的社區服務隊,都是由社區有專長的志願者組成。法律援助、糾紛調解、家教服務、醫療保健、家電維修等12個“紅馬甲”特色志願服務隊,幫助居民解決日常生活問題﹔有一支由400多名居民組成的義務巡邏隊,建立了10多個“百姓說事點”“鄰裡守望哨”,推進形成良好道德風尚。

“我們社區人人都是志願者。”社區主任韓麗萍說,“大家互幫互助,日常生活大事小情,不出社區全部解決。”

為了調動居民積極性,社區還特別制定了紅馬甲積分兌換制。照顧老人、代買代購、冬天掃雪等,都可以積分,用於兌換實用禮品。以此鼓勵大家多做好事,向上向善,讓每個人都成為社區治理的主人。

社區居民耿尚彬大爺是一名退休鉗工,社區鄰裡經常拿自家用鈍了的刀剪來求耿大爺打磨。10多年下來耿大爺不知道磨了多少刀剪,耗費了多少油石。不僅義務磨刀,他還是社區的義務巡邏隊隊員。2019年,耿大爺得的分最多,大家心服口服。

68歲的黨員沈長儒經常會想起三線軍工廠激情燃燒的歲月:“秋天,大家成群結隊上山打鬆子、摘野果,為防止跑山跑丟,大家要一起高聲喊著森林號子。后來廠子破產,到城裡來,沒想到大家在黨組織的帶領下,依然彼此呼喚著,沒有走散,沒有迷失,團結一心,把我們的家園建設得這麼幸福!”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11日 19 版)

(責編:謝倩、閆妍)
相關專題
· 黨建周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