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基層治理新實踐)

成都構建社區黨建引領下的多元共治城鄉社區治理體系
一座城,這樣精細化治理

本報記者  王永戰

2020年08月11日08: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

近年來,四川成都堅持社區黨建引領,組織委員會發動居民廣泛參與社區共建、共治、共享,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社區落地生根。

 

兩年前,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丹景山鎮關口場社區花村街被評為全市最差街道,這深深刺痛了社區黨總支書記陳開渠。

“必須得做點兒事,改變街道臟亂差的現狀。”一向不服輸的陳開渠下決心改造街道,但多年來,社區基層治理,群眾參與的少,不理解不配合不信任。幾經思考,老陳還是拿不定主意,直到把問題反映到鎮黨委書記袁熙玉那兒,才有了解決方案……

共  建

社區黨總支引導,各家各戶派代表選出5名居民代表組成共建委員會

“袁書記的辦法很簡單,把居民組織起來,讓他們開會選代表,參與街道改造”,陳開渠回憶當時的情景。

說干就干。一向執行力很強的陳開渠迅速組織社區兩委,邀請花村街各家各戶派代表,參加“戶主壩壩會”。會開了,意見有了。居民也都對街道的臟亂差很惱火:街道的排水溝太窄太深,夏天別提多臭﹔各家門前搭的五顏六色的塑料屋棚,別提多丑﹔狹窄的街道上,停滿了各家各戶的車輛,別提多堵。

既然都想把街道改一改,如何操作呢?隻靠社區兩委不行。陳開渠想,要組織一個委員會,讓街坊們直接參與進來。隨后,在社區黨總支引導下,一個5名居民代表組成的共建委員會由“戶主壩壩會”選出,負責街道改造工作。

社區共建委員會的高進東,已經70多歲,做過多年生意,在社區花村街威望高,責任心強。帶著共建委員會一班人,高大爺組織起了街道改造。“社區不直接介入,隻負責落實街道改造需要的資金,聘請專業設計人員幫忙設計。”陳開渠說,有了共建委員會,花村街的改造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把水從街道旁的青白江引入,將街道兩旁的水溝填淺,給家家戶戶門前改造,設計各類鮮花盆栽……居民們自發熱情參與,花村街的改造進展很快。兩個月后,一條嶄新的花村街映入人們的眼帘:特色門棚,花團錦簇,街道入口處還有了一座花村堂屋,展示街道改造經驗。

“從選材到設計到資金使用,共建委員會直接參與,定期向居民公示”,陳開渠回憶,有了群眾參與和透明操作,這一次,花村街改造出奇地順利。

“群眾不參與,事情就推不動”,對於社區基層治理,成都市成華區二仙橋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向朝暉認為,必須在黨組織引領下,發動居民群眾廣泛參與。

共  治

組建共治委員會,讓居民參與到街道日常維護中,參與社區發展治理

令陳開渠沒想到的是,僅僅半年后,花村街就獲得了彭州市最美街道的榮譽。僅僅因街道改造得好?沒那麼簡單。

改造完了,日常維護是關鍵。“如果大家不愛惜,很快又是臟亂差。”陳開渠說,這一次,高進東給出了好主意:搞一個共治委員會,讓大伙兒也參與到日常維護中。

走在如今的花村街,街道干淨整潔,花香四溢。街道入口處,關口場社區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公示欄上的維護團隊格外引人矚目。有人負責花草維護管理,有人負責水資源維護管理,此外還有負責街道衛生和車輛管理、街道綠化的人員。一個28人組成的共治委員會,構成了花村街的日常維護團隊。

陳開渠介紹,通過選舉組建共治委員會,居民也能參與到街道日常維護中。“每月月初我們還會召開花村街‘戶主壩壩會’,選出優秀共治衛士和最美居民戶。”

“實現城鄉社區發展治理,要從體制機制創新上想辦法,將居民共建共治共享貫穿到社區治理各環節。”成都市委社治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成都共轄4351個城鄉社區,實際管理人口達2120萬。面對大城市的治理難題,成都的經驗是打通社區這一社會治理的“最后一公裡”,通過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完善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

2017年9月,成都成立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簡稱社治委),統籌推進社區治理創新。過去,成都不少小區沒有成立基層黨組織,2018年6月,成都市出台文件明確提出,構建“街道、社區、小區”三級黨組織架構,形成“小區黨組織+業主委員會+物業機構”三方聯動的治理和服務體系。2019年10月,成都市出台《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總體規劃(2018—2035年)》,明確社區發展治理目標和路徑。如今,通過做強街道、做優社區、做實小區,成都將社區發展與治理相結合,實現社區黨總支引領下的多元參與和協商共治。

在成都市青羊區清源社區,社區黨委書記湯繼剛一年多來接待了不少參觀者。令很多人感興趣的,是這個社區的“兩個中心”和志願者積分活動。

清源社區轄區人口超10萬人,2017年社區兩委選舉產生。服務和管理好這麼大一個社區,湯繼剛和同事們的辦法是引導居民和各類組織參與社區發展治理。走進清源社區,龍門茶藝工作室、社區文化宮等服務設施讓人眼前一亮。在每個小區,還有黨小組、業委會和物業公司參與的黨群服務站,負責引導小區居民自治。

“黨群服務中心包括黨群服務站和公共服務站,龍門茶藝工作室等屬於社區發展中心,為社區發展創造收益。”湯繼剛介紹,通過引導居民做志願者獲得積分的模式,吸引許多居民參與到社區治安維護和環境治理中。

共  享

居民共享社區發展治理的好處,歸屬感和集體榮譽感更強了

現在,最美街道花村街,每逢周末就吸引源源不斷的游客前來體驗生活,陳開渠家也辦起了農家餐館。最近,陳開渠正和高進東商量著,把花村街的改造模式應用到關口場社區其他街道中來。

說起如今的關口場社區,高進東滿是自豪,“街道干淨整潔,我這哮喘病一年多沒犯了!”更令高進東欣慰的是,街道入口處規劃的停車場,避免了車輛佔道的問題,“老年人上街,放心多了。”

在成華區二仙橋街道下澗槽社區,最惹眼的是文化活動中心。中心前身為燈光球場,始建於1979年,曾經是成都機車車輛廠職工自籌自建的職工文化娛樂活動場所。隨后,在社區改造的同時,成華區邀請專業團隊對燈光球場及附屬設施進行提檔升級改造,並與四川省歌舞劇院合作,將燈光球場交由企業運營,打造院壩文化總部基地和培訓中心,引入眾多社會組織和企業參與中心建設。

如今,改造后的文化活動中心成了居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燈光球場院壩舞台上,“韻美”老年舞團在排練扇子舞﹔殘疾人活動室裡,老師帶著殘疾朋友們一起做手工……

而在清源社區,來到成都已七八年的谷文學老人,經常徒步15分鐘從家裡到社區發展中心的龍門茶藝工作室品茶,到社區食堂就餐。最近,谷文學作為社區第五黨支部的書記,正帶頭收集居民們對弘揚尊老愛幼傳統的意見和建議,為下一步居民們開會議事做准備。同在清源社區,在一家公司做高管的余大燕,最喜歡下班后夜跑鍛煉。得知社區組織的志願者積分活動后,余大燕主動報名,與跑友們一起組成社區巡邏隊,夜跑時巡察社區安全,做志願服務。

“還有不少社區阿姨志願做縫紉教學,一些老師時不時給大伙兒開幾堂公開課。”湯繼剛說,不少居民表示,如今在外,大家都會說自己是清源社區人,“歸屬感和集體榮譽感更強了。”

“成都有近兩萬個城鎮小區,其中萬人小區超過200個,面對精細化治理大考,隻有通過共建共治,才能共享社區發展治理的好處。”成都市委社治委社區治理處處長高偉說。

(曹宇陽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11日 11 版)

(責編:謝倩、閆妍)
相關專題
· 黨的建設數據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