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到:

春風化雨潤民心──天津市武清區白古屯鎮韓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紀實

2020年07月27日08:05    來源:天津日報

原標題:春風化雨潤民心

韓村,一個地處京津走廊、三省交會的小村庄。

這裡隸屬武清區白古屯鎮,后晉天福年間由韓姓成村,距今綿延了千余年。繞村而過的鳳河,給這個有著1210戶、3117人的村子,增添了幾分靈動秀美。

干淨的街道,整潔的庭院,漫步村中,駐足在村民笑臉牆前,一張張幸福的笑臉,仿佛在講述著這裡發生的故事……

很難想象,幾年前,韓村還是另一番景象。黨組織虛化弱化,村裡“臟亂差”,宗教活動盛行,文化活動搞不起來,老百姓沒了“精氣神”,像一盤散沙。

2017年,金秋十月,黨的十九大的春風吹遍了津沽大地,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沉寂許久的韓村,被新時代的浪潮喚醒,破繭成蝶。

──村民選出了“一肩挑”,搭班子、抓管理、優服務,黨組織強起來了!

──文化禮堂拔地而起,志願服務紅紅火火,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文明實踐站成了村民的最愛!

──幫扶組來了,村民搞起了養殖,種上了500畝香菜,老百姓錢袋子漸漸鼓了!

──村裡鋪上了柏油路,建起了污水處理廠,5000平方米的文化牆,村子的“顏值”靚起來了!

當好百姓的“主心骨”

有了好班子,村子像樣子。

村裡72米高的大教堂,昭示著韓村昔日的特別,這個一度近半數群眾信教的小村庄,老百姓有啥事,總是神父、修女先到場。

歷史的時針,指向了2018年7月19日。村裡黨組織換屆,剛選出了新班子,誰也沒想到,轉天,市委主要領導同志來了。

“就在原來村‘兩委’的小二樓,書記和我們拉家常,手把手指導,要我們好好干,引導全村上下‘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新上任的“一肩挑”劉萬剛說,“我們方向更明確了,信心和干勁更足了。”

新班子,五位黨員,從堅定理想信念開始,黨建業務、履職培訓、外出學訪……把為民服務的本領長起來。

推進農村治理,韓村成了試點,不僅補齊了多年“欠賬”,還第一個建起了以黨組織為軸心,村委會、集體經濟、群團組織為主體的“一軸三體”運行機制,村裡工作有了標准、程序、制度。

村南口,建起了新的黨群服務中心,寬敞明亮的大廳,寧靜溫馨的書屋,獨具韻味的文化禮堂,讓大家對過上好日子有了更多的暢想。

干得怎麼樣,群眾說了算。村裡把大伙兒的事想在前頭,全村73名黨員和54個困難戶結對子,老百姓的難事、煩心事就是自個兒家的事。

王慶芬家曾是村裡“數一數二”的貧困戶,10多年前丈夫去世,留下了癱瘓在床的公公和身患殘疾的兒子,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日子見不到一點亮兒。

結了對子,村干部每天登門,不僅是噓寒問暖,還送來了黨的好政策。“去年,我領上了低保‘救命錢’,村裡又幫兒子、兒媳找了工作,我們家月月都是‘萬元戶’!”王慶芬樂得合不攏嘴。

這僅僅是個縮影,現在的韓村,村書記的手機24小時開機,每天固定兩名村干部“蹲點”給村民辦事。大伙兒都說,現在是“群眾動嘴,干部跑腿”。

幾年下來,村裡43個貧困戶變成了“小康戶”。

生活用水是困擾村民多年的“老大難”。村裡自來水管道老化,水垢、雜質多。不僅如此,沒有污水管,家家都是旱廁,污水、廢水亂排,時間一長,村西頭形成了一條臭水溝,大伙兒怨聲載道。

整治臭水溝,村裡掏不出錢。咋辦?村干部連著跑了10多個部門,爭取到294.1萬元。時值盛夏,他們頂著近40℃高溫,跟著盯在一線,出工出力,填平了臭水溝,陸續建起了污水處理廠,鋪好了污水、自來水管道。

去年國慶節前,村民們自發購買了小國旗,插在了院子裡最顯眼的地方……

疫情期間,韓村出現了4個疑似病例,一時間,村裡氣氛驟然緊張起來。

“我是黨員,我先上!”

“我是黨員,多干點!”

……

關鍵時刻,這樣的聲音此起彼伏。黨員們寫下請戰書、按上紅手印,對密切接觸者逐一排查,盯緊23名隔離人員,連夜用7000米鋼板把村子封了起來。

這一封就是16天,全村3100多人怎麼生活、卡口怎麼管,一下子成了新難題。

村干部每人包100戶,當起了“大家長”,除了吃的用的,有的還幫養殖大戶運飼料,有的為村民去市裡買藥,有的為採買物資三天沒合眼……村裡的黨員先鋒隊,24小時“釘”在卡口,安撫、勸阻群眾,當好維護村民生命安全的“鋼鐵守護神”。黨群魚水情,村民們紛紛送來了方便面、酸奶、餅干……

群眾說:“疫情就像一面鏡子,災難來臨,神父、修女早不見了,關鍵時刻還要靠共產黨!”今年2月,村民盧兆營走進村黨群服務中心,“這是我的入黨申請書,我想入黨……”這幾年,韓村已有70多人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20人成為黨員,11人成為發展對象。

文明實踐聚民心

進入新時代,關鍵在於思想引領。

在宣傳部門指導下,韓村建立了文明實踐站,廣泛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講、群眾性志願服務、文化惠民、體育健身等活動,以文化人,建設老百姓的“精神家園”。

清晨,擴音器打開了,村頭大喇叭響起了“早新聞”,種地的、上學的、打工的,大家放緩了腳步,聽聽總書記說了啥,農民又有啥好事……

互聯網的興起,人人有了“掌中寶”,“學習強國”、村裡的微信群、線上的“微宣講”,拿起手機輕輕一點,總書記暖心的話語,便“飛入尋常百姓家”,浸潤著每個人的心田。

鄉村講台上,“香菜大戶”“養牛能手”“大棚專家”傳授著“致富秘訣”,講述著自己勤勞致富的故事。大家明白了,幸福不是祈禱來的,是靠奮斗得來的。

周末,村民侯丙玉一早就來到文明實踐站,原來今天有“美麗鄉村 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在這兒量血壓、理發、照相都不要錢,這兩年我都是找他們理發,比外面剪得還好!”

“群眾在哪裡,志願服務就延伸到哪裡。”志願服務就像一頓“大餐”,隻有照顧到每個人的口味,才能最大限度讓大家稱心滿意。

村裡把大伙的各種需求攏起來,把黨群服務中心、農家書屋、道德講堂、鄉村學校整合起來,在全村招募了167名志願者,搞起了“4+N”志願服務。學習宣傳、文化健身、互幫互助、文明風尚……一個個身穿“紅馬甲”的志願者,像隨風而起的蒲公英,將文明的種子撒滿大地。

從“人幫我”到“我幫人”,越來越多的人,都想穿上“紅馬甲”,用一技之長幫助別人,鄰裡守望蔚然成風……

走進文化禮堂,活動安排滿滿的,准備臨時加座的塑料凳子,彰顯著這裡的火爆。

廣場舞表演、紅色電影展播、腰鼓隊、秧歌隊、小車隊,20多項活動“你方唱罷我登場”,晚來一步,連門都擠不進去。

人氣最旺的是評劇團,村民“寧舍一頓飯,不舍一出戲”。去年5月,村裡票友迎來“大喜事”──天津評劇院與韓村結對共建,成立“昭晗評劇藝術團”,村民高小蘭當上了團長。

說起評劇團,高小蘭的話匣子打開了:“您瞅瞅,這些都是評劇院給我們的服裝道具、音響設備,演出場場都爆滿,還有河北省的票友騎車40多公裡來趕場。”

和“大咖”同台,與“名角”對壘,舞台上,經典劇目《紅色娘子軍》《江姐》輪番上演﹔舞台下,戲韻與歡笑交織,越來越多的村民走進禮堂,連原來在教堂演出的管弦樂隊也跟了過來。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韓村在文明實踐中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村民從“教堂”到“文化禮堂”,村裡的人心齊了,凝聚力變強了。

紅色信仰鑄就時代新人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裡,都流出一首贊歌。”

……

文化禮堂裡,一場“童心向黨 共筑中國夢”活動高潮迭起,孩子們用稚嫩的童聲,傳遞著對祖國的依戀。

每到周六,村完全小學的師生,都會來到與學校一牆之隔的文化禮堂,舉辦他們的“小學生專場”:童聲頌祖國朗誦、最美家風故事會、歌詠比賽……

“以前孩子們沒地方玩,總往教堂跑,跟著修女彈琴、唱歌。”村完全小學校長說,“現在,除了學校的德育課、科學課,還有了文化禮堂,活動豐富了,孩子們別提多高興了!”

文化活動是一針“催化劑”,潛移默化的熏陶,讓孩子們懂規矩、學知識、信科學,從小就樹立起正確的“三觀”。

文化禮堂之外,讓孩子們“走出去”,也是成長的“必修課”。追尋紅色足跡、紅領巾故事匯、紅領巾好聲音、紅領巾國學堂……去年6月,“我們在黨旗下成長”──“七一”主題隊會活動,村裡組織孩子們去了區第二少年宮參觀體驗。

“沒有革命先輩的流血犧牲,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收獲真大,還想再來。”

……

臨別之際,孩子們依依不舍。

冠必正,紐必結。“拔節孕穗期”離不開社會實踐這個“第二課堂”。村裡把大學生、退休教師、志願者組織起來,帶著孩子們清潔家園大掃除、美化環境植樹種綠、給老黨員唱紅歌,在實踐中學習成長。

在主陣地教育抓牢的同時,村裡也加強了對宗教場所的管理。24米高的國旗杆,矗立在教堂廣場中央,堅持每天升降國旗。村黨總支定期派人到教堂巡查,一邊看看教堂裡有沒有未成年人,一邊現場監督教堂的活動。

“擁護黨的領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每個中國人必須做的。”天主教韓村堂區會長說,“我們和村干部一塊兒,在教堂裡貼上了宣傳牌,用來宣傳憲法和各種法律,宣傳咱們國家的傳統文化,堅決不讓孩子們進教堂,決不向孩子們傳教。”

幾年下來,教堂裡再也見不到孩子們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村裡的“崇德尚賢”榜上,多出了許多新時代好少年。

高立偉,入黨積極分子,疫情來臨,沖鋒在前,堅守卡口120天,為村民“保駕護航”。

蔡敬義,家境貧寒,母親殘疾,十年寒窗,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王怡,品學兼優,老師的好幫手,學生的好榜樣,當選市級“三好學生”。

……

涓涓細流,匯成江海。進入新時代的韓村,在紅色信仰的感召下,正在用智慧與干勁,譜寫著鄉村振興的華美樂章!(市委宣傳部調研組 田彬 潘紅飛 李國惠 柴瑩)

(責編:吳楠、呂騰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