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全監督 微治理
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2020年07月22日11:1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紀委監委積極探索把從嚴治黨工作融入社區監督和管理,創造出獨特的“微治理”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滿足感和幸福感日益提升。

強化基層黨組織引領“微黨建”,政治功能更突出,作用發揮更過硬。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加強社區黨組織對其他各類組織的領導。開展“尋找老支書精神”活動,發揮黨支部書記工作室、黨代表工作室、遠教學用站點等黨員教育陣地作用加強基層黨員黨性教育。健全完善鎮(街道)黨(工)委、村(社區)黨組織、二級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群眾示范戶)“五位一體”黨建惠民聯動工作體系,建強群眾“家門口”的黨組織,把黨建和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的鏈條延伸到社區每一個領域。同時,通過巡察和村級(社區)監督,強化對基層的政治監督和政治微生態的涵養。通過 “抓班子、帶隊伍建制度、促和諧、助發展”的工作思路,加強薄弱村黨組織建設,一村一策對薄弱村黨組織進行重點幫扶、有效整頓,形成整頓工作常態。

搭建民事村辦代理服務“微平台”,公共服務更便捷,辦事更陽光。區鎮兩級財政投入6000多萬元,對全區社區公共服務中心進行了“提檔升級”。全區242個社區建有不少於400平方米的公共服務中心和不少於60平方米的“一站式”公共服務大廳。每個社區依托開放式的公共服務大廳,全面建立了民事村辦的代理服務平台,倡導“一口清”導辦、“一門式”受理、“一條龍”服務,村(居)監督委員會參與服務中心日常管理和辦事程序、流程的監督,公開透明,陽光政務。同時發揮村民小組長(鄰裡理事長)群眾事務代理員和矛盾糾紛調解員作用,將群眾辦事由 “分散辦事”為“集中辦事”、“被動受理”為“主動服務”, 真正實現“群眾少跑腿、服務不折騰”,將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變成“零距離”。

科學設置社區服務管理“微單元”,社區治理更精准,服務更精細。按照基層治理“一張網”要求和“地域相近、樓幢相連、資源相通”原則,將服務群眾的觸角延伸到小組(鄰裡)“微單元”。在單元設置上,農村社區村組結構基本完整的,原則上原小組結構保持不變﹔因村民集居而打破原小組結構的,一般按照 60戶左右設置重新設置小組。在治理模式上,積極推動小組(鄰裡)自治和基層網格化管理服務有機融合,3-5個小組(鄰裡)為一個基層網格,設置小組或鄰裡服務處,網格管理服務採取“1+N”模式,促進小組(鄰裡)有形覆蓋、自治有序實施、作用有效發揮。

建立社區治理多元參與“微機制”,共治主體更廣泛,基礎更牢固。建立社區民情征集機制。通過公開欄、網絡等方式公開居民公共事務的信息,接受社區居民監督。建立社區政務財務監督機制。社區普遍建立理財小組,參與社區財務管理監督。強化村務監督委員會的作用,對社區事務進行監督。建立多元參與共治機制。培育社區公益慈善類、社會服務類、文體類社會組織1400多家,參與社區治理服務。不少基層單位積極探索參與監督模式,如五接鎮的“三會(村民說事會、鄉賢理事會和代表議事會)治村”、十總鎮的“4342監督”機制等,都在社區之治中發揮了較好的作用。

貼近群眾需求打造社區“微服務”,讓溝通零距離,服務更貼心。為更好地為居民服務,從居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出發,通過開展便民利民的“微服務”,推進了“小社區,大管理”“小服務,大民生”,社區普遍建立了“社區微信群”“樓長微信群”等。群主一般由黨員干部或紀檢干部擔任。同時,結合網格化管理,網格長和兼職網格員通過“全要素網格通”移動終端及時做好信息採報工作,社區居民的意見、建議通過微信群隨時匯聚至鎮(街道)或區紀委,及時將問題解決於萌芽之中。

社區“微治理”實驗區工作啟動以來,南通市通州區紀委監委從小處著眼,著力強化基層基礎,努力打造城鄉社區多元共治的 “微治理”格局,基層治理結構有效延伸至社區“神經末梢”。 (李小烽)

(責編:劉尤罕、閆妍)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