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貴州省黔東南州:產業鏈上黨旗紅 脫貧致富齊步走

——“黨支部+合作社+產業鏈+農戶”組織模式聚能人強協作

2020年07月22日10:17    來源:貴州日報

原標題:產業鏈上黨旗紅 脫貧致富齊步走

一場夏雨過后,雷山縣郎德鎮烏流村葡萄基地裡的串串葡萄挂上了一粒粒小水珠,很是誘人。

豐收在即,前不久還在為葡萄樹蛀虫犯愁的文小武終於舒口氣,感嘆說:“還是抱團發展好。”

文小武口中的“抱團”,是指村合作社與鎮其它村合作社的“抱團”。

為破解各村合作社散、弱、小,服務功能不強的“痛點”,雷山縣郎德鎮引導13個村合作社“抱團”成立雷山縣歐波農農旅專業合作社,並組建歐波農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

“我把葡萄蛀虫的事反映到村合作社,村合作社又反映到歐波農專業合作社黨支部,馬上就有專業的人到基地來處理。”文小武說,歐波農專業合作社黨支部組織黨員技術和種植能人到基地開展“會診”,敲定治療方案,通過採取物理、生物等多種方法進行防治,解決蛀虫問題,葡萄產量就上來了。

文小武種植難題的破解既是合作社抱團“合力”的體現,更是把黨支部建在合作社上、建在產業鏈上的生動呈現。

“通過組建歐波農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我們把各村的黨員產業能人齊聚到合作社,把產業黨員能人分別編入食用菌部、種植部、養殖部、機械后勤部等,通過支部引領、黨員示范、強化協作等方式大力發展產業。”郎德鎮歐波農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張彬彬介紹,自從合作社成立黨組織以來,不僅建成集菌種培育、生產菌棒、成品加工、種植培訓為一體的121畝食用菌產業園,還引領覆蓋的13個村級合作社發展林下食用菌、綠色蔬菜、精品水果、能繁母豬養殖等多項產業,使797戶貧困戶及1800余戶非貧困戶年均增收12600元以上。

“把黨支部建在合作社上、建在產業鏈上”是黔東南州建強農村產業革命戰斗堡壘,深化農村產業革命,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群眾收入的重要抓手。也是解決農村產業革命中產業選擇難、產銷對接難、組織動員難等問題的“良方”。

作為農業大州,黔東南近年來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食用菌、水果、蔬菜、茶葉、中藥材等產業逐漸興旺,各產業合作社接連涌現。截至今年4月底,全州在相關部門注冊登記的農民合作社達9428家。

合作社在不斷發展和實踐証明,有強大基層黨組織引領、有廣大能人黨員沖在前面、有帶頭示范的合作社,其搏擊風雨、乘風破浪的能力大大增強。

圍繞“黨建強、鄉村興、群眾富”目標,黔東南州通過“組織聯建、黨社聯動、社會聯盟、產業聯營”,努力尋求組織設置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最佳結合點,探索實踐“黨支部+合作社+產業鏈+農戶”的組織模式。

統計顯示,截至今年5月,全州2117個村中由村支兩委領辦或主導的合作社共2908家,類型包括種植業、養殖業、勞務合作社、建筑業、家政保姆等服務行業,還有其他行業。建有黨組織的合作社個數有1171家,佔40.27%,其中,合作社設置黨總支59個,黨支部1230個。合作社建有黨小組584個。

針對農村組織化程度低、零散經濟合作組織管理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弱、對接各種扶貧項目和資金難等問題,黔東南州採取“黨社聯建”“村社聯建”“村企聯建”“社社聯建”等方式,將生產基地相接、產業相近、行業相同等不同合作社聯合起來,建立一體化聯合黨組織,取長補短,抱團發展。

“自從2018年11月69家合作社抱團發展以來,我們不僅拓寬銷路,還節約生產成本。”鎮遠縣新科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開明告訴記者,這段時間鮮桃採摘結束后,他們將與其他合作社共同發展林下土雞、食用肉兔、小黃牛等產業。

抱團合作遠不局限於本地合作社。黔桂兩省(區)交界的黎平縣龍額鄉登晒村與廣西三江自治縣富祿村建立跨省聯合黨總支,積極推進兩省(區)產業合作,實行項目聯建、產業共興、基地聯營的發展模式。去年,兩村聯合發展種植油茶660畝、鉤藤264畝,讓參與的貧困戶每戶年均分紅3500多元。

“黨支部+合作社+產業鏈+農戶”組織模式的有益探索,有力促進黔東南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推動村集體經濟組織與黨員群眾抱團發展,實現村集體經濟和農民“雙增收”。

產業鏈上黨旗紅,脫貧致富不掉鏈。截至今年5月底,全州注冊登記合作社實有資產總額63.51億元,其中,固定資產29.09億元。加入村支兩委領辦或主導的合作社有34.31萬農戶,入社成員共124.7萬人,惠及貧困戶23.59萬戶、貧困人口89.72萬人。(記者 陳丹 李卓檬)

(責編:吳楠、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